交响乐的外在特征分析及艺术风格研究
作者: 于晗 刘振宽交响曲是音乐艺术中具有一定代表性的音乐形式。交响曲不仅可以在视觉上给人们带来震撼与美的享受,还可以给人们带来心灵上的平静与慰藉,同时也是一种抒发内心情感的方式。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音乐体裁,交响曲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从西方交响乐作品的发展历程来看,交响曲是随着古典时期和浪漫时期音乐的发展而诞生的一种重要音乐形式。本文以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为例,深入分析交响乐的外在特征和艺术风格,以期更好地欣赏和理解交响乐作品。
一、交响乐的发展历程
交响乐作为一种综合性的音乐形式,其发展也经历了较长的时期,并且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风格特点。交响乐在西方国家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较大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启蒙时代(1640—1720年),其主要是在欧洲文艺复兴期间出现并发展起来;第二个阶段是古典主义(1720—1780年),这一阶段交响乐开始走向成熟,取得了较为辉煌的成就;第三个阶段是浪漫主义(1810—1870年),这一时期交响音乐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创新和丰富。20世纪初期至今,交响乐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开始快速发展。
二、交响乐的外在特征及艺术风格
(一)交响乐的外在特征分析
从整体上来看,交响乐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多个阶段,在各个阶段所具有的外在特征也不尽相同。在第一个阶段中,交响乐主要是由管弦乐队和独奏乐器共同演奏而成,这一时期的作品以复调音乐为主。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出现了交响乐队和独奏乐器两种不同类型的乐队。在第二个阶段中,交响乐逐渐形成了两个风格迥异的音乐体裁:交响乐队和独奏乐器。在第二个阶段中,交响乐队在音乐表现形式上开始形成了交响性,并且不断融合其他乐器进行演奏。独奏乐器则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独奏性,并且从作品中能够明显看出独奏性的特点。通过对交响乐作品进行分析和研究能够发现,第一个阶段和第二个阶段的交响乐作品在外在特征上有显著差异。在第三个阶段中,交响乐已经从原来的复调音乐发展成了四种体裁:交响性、抒情性、轻音乐、舞曲。在第四个阶段中,交响性已经成为交响乐的主要特点。在这一时期,交响曲已经不再是以乐队为主的形式,而是以独奏乐器为主进行演奏。
(二)交响乐的艺术风格
交响乐的艺术风格是指作品在形式上所展现出来的特征和特点。交响乐在艺术风格上有非常明显的特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首先是旋律性;其次是交响性;最后是音乐的表现形式。在对交响乐进行欣赏时,必须要明确交响乐的旋律性,如果交响曲中没有旋律性就会失去灵魂和生命力。交响曲的旋律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表现力,能够将作曲家的情感和思想展现出来,从而使人们产生情感共鸣。在欣赏交响乐时要充分重视交响曲中具有的旋律性,因为它能够让人们更好地感受到作者所想表达出来的情感和思想。同时要明确交响性,交响性主要体现在曲式结构上。作为音乐艺术中非常重要的一种形式,交响曲在音乐结构上有非常严格的要求和标准。例如,《命运》这部交响乐就是由两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以激烈和充满活力的乐段开始,而第二部分则是以缓慢和悲伤的乐段结束。这两个部分在整个交响乐中所占的比例达到了35%,是整部交响乐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三)交响乐所具有的深刻内涵
在对交响乐进行欣赏时,需要从艺术风格和内涵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对于艺术风格而言,它是指作品在表现形式上所具有的特点,也就是音乐作品所具有的独特风格。对于音乐作品而言,其内在的精神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音乐作品本身所具有的价值,另一方面则是对作者的思想和情感进行表达。对于艺术内涵而言,主要包括了作曲家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交响曲作为一种重要艺术形式,在人们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对交响乐作品进行欣赏,人们能够深刻理解音乐作品中所蕴含的思想和情感。而只有这样,人们才能更加深入地了解交响乐作品所具有的深刻内涵。
三、以贝多芬《第九交响曲》为例分析交响乐的外在特征及艺术风格
(一)《第九交响曲》具有代表性
首先,从结构上来看,《第九交响曲》是一部由多个乐章组成的交响曲。每个乐章都有自己的主题和特点,这些主题可以反映出作曲家在创作这部作品时所追求的艺术风格。例如,第一乐章的主题是欢乐、愉悦和充满活力的,第二乐章的主题是欢乐、热情和充满力量的,第三乐章的主题是欢乐和充满希望的。通过这些主题,我们可以了解贝多芬在创作这部作品时所追求的风格。
其次,从乐器使用上来看,贝多芬在《第九交响曲》中使用了大量的乐器。这些乐器在音乐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如钢琴、小提琴、大提琴等。通过对这些乐器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交响乐中乐器的作用和表现。
最后,从作曲家和音乐史的角度来看,贝多芬是一位非常特别的作曲家。他在创作这部作品时,受到了很多人和文化的影响,因此《第九交响曲》具有很强的复杂性。通过对这部作品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贝多芬所追求的交响乐风格和创作理念,同时也可以更好地了解不同文化和时代对贝多芬音乐和创作产生的影响。
(二)作品的外在特征:旋律富有气势和声丰富多样
在这部作品中,贝多芬运用了很多不同的音乐素材,并对其进行了创新。因此,这部作品无论是旋律,还是和声,都有很大的创新和突破。同时,这部作品中也展现出了贝多芬对命运的不屈,以及对自由和平等的向往。可以说,这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的交响曲。第一乐章以英雄进行曲开头,它表达出了贝多芬心中对于自由与平等的向往。在整个乐章中,贝多芬都没有采用常规的三个主题来创作,而是选择了将主题音乐作为开头部分。可以看出,贝多芬对于自由和平等的追求已经成为其创作理念的一部分。在这部作品中,贝多芬运用了大量不同音域的旋律来展现英雄主题。在第一乐章中,作曲家使用了G大调和降E大调两个不同音域的旋律,同时也加入了一些装饰音。虽然这些旋律并没有对整个乐章进行升华,但是也让整部作品更加有气势。在这个乐章中,作曲家主要使用了主部主题、再现部主题和再现部主题这三个不同音域的旋律来表达出英雄主题。在这三个不同音域中,贝多芬通过不断变化和延伸来使整个乐章更加具有张力和层次。第三乐章中,贝多芬对英雄主题进行了升华。其中,贝多芬所使用的是G大调旋律是整部作品最有代表性的一首旋律。这个旋律不仅体现出了英雄主题,同时也展现出了贝多芬对自由与平等、博爱等思想的理解和表达。其中,在降E大调旋律中,我们可以看出作曲家主要使用了降E大调、降B大调以及D大调来表现出英雄主题;而在升F大调旋律中则是使用了升F大调来表现出英雄主题。可以说,贝多芬在这部作品中充分运用了降B大调来表现英雄主题。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贝多芬在这部作品中充分运用了不同音域和旋律来塑造不同人物形象、情感以及思想内涵,并将其用音乐语言表现出来,这是这部作品最鲜明的特征之一。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在这部作品中贝多芬对音乐和声进行了创新和突破。在这部作品中,贝多芬不仅使用了G大调来表现英雄主题,同时也使用了升E大调来表现英雄主题和再现部主题等。
(三)作品的艺术风格:以对比手法突出主题
从艺术风格上来讲,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是一部“集大成”的作品。这首作品不仅展示了贝多芬的卓越才华,同时也展现了他对音乐艺术的独到理解。这部作品在整个交响乐历史当中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不仅体现了贝多芬高超的音乐才能,还展现出了他对人性和自然的深刻思考。这部作品在艺术风格上体现出了很多新的特征,它将古典音乐与浪漫主义音乐进行了有机结合,同时也让交响曲呈现出了一种崭新的面貌。
1.对比手法的运用:情绪的对比、性格的对比
对比手法在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中被多次使用,它能够更加深刻地展现出作品中的情感。这种对比手法可以说是《第九交响曲》的一个重要的艺术特征,也是贝多芬作品艺术风格的集中体现。
例如,在第一乐章中,贝多芬将两个形象加以对比,即以速度为主导的、激情澎湃的快板乐章和以慢板为主导的、抒情静谧的慢板乐章。这两个不同的乐章所具有的情绪、性格等方面都有明显的差异,这也为其奠定了对比基础。这种对比可以让听众更加深入地了解作品所包含的情感,从而更好地体会到贝多芬音乐创作的风格和特点。第二乐章则是一首抒情的慢板乐章。在第二乐章中,贝多芬着重刻画了宁静、深沉、忧伤等情感。通过这种对比,第二乐章中所蕴含的情感更加深沉,让人能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这首乐曲所表达出的内心情感。而这首慢板乐章所具有的主题也与第一乐章中慢板所表现出的主题相呼应。
2.作品中的情感基调:悲怆、深沉
《第九交响曲》是在贝多芬自身经历与人生感悟的基础上进行创作的,因此在音乐情感上呈现出悲怆、深沉的基调。例如,在第一乐章中,贝多芬在塑造主题的时候,表现出了对生命、对死亡的思考和感悟。而在第二乐章中,贝多芬则着重刻画了一个新的主题,即对自由和幸福的向往。虽然贝多芬在创作中没有使用华丽的辞藻和各种炫技手法来表达音乐情感,但是《第九交响曲》呈现出了贝多芬对自由和幸福生活的渴望以及对黑暗社会现实所表现出的不满,最终这一乐曲呈现出了一种悲怆、深沉的情感基调。
四、结语
从整体上看,交响曲的外在特征以及艺术风格受到了作曲家本人的创作思维以及时代背景的影响,因此,只有将这些因素都考虑在内,才能够真正理解作品内容,从而准确把握作品的主题。例如,贝多芬作为世界著名的音乐家,其创作出的交响曲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如《第九交响曲》,而要想准确理解这一交响乐作品,不仅需要从作品本身出发进行分析,还应该从作曲家角度对其进行研究。
(南昌大学)
作者简介:于晗(1984—),女,辽宁沈阳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为高校打击乐教学研究、综合类大学音乐课程中节奏感训练、赣剧中打击乐的运用语言、高校音乐课程建设、综合类大学音乐生就业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