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挪威的森林》中村上春树的成长观

作者: 李泽

村上春树在日本现代文学舞台上占据特殊的地位。1979年,村上春树凭借处女作《且听风声》获得日本新人文学奖。村上的文学作品与其他日本当代作家的风格不同,主要以《海边的卡夫卡》等充满想象力的奇幻故事为主。与村上春树的其他作品不同,《挪威的森林》是一部现实主义小说,书中的内容也更加贴近现实生活。本文通过分析人物和故事的对立统一因素及脉络来理清挪威森林中村上春树的成长观。具体结合村上春树作品中的孤独感、村上春树写作风格的变化、《挪威的森林》的创作背景等展开论述,以期让读者对于村上春树的成长观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针对村上春树作品的研究,在国内以文本论为主,关于《挪威的森林》的研究更是如此。因其具有日本独特的“物哀”文学色彩,许多学者都对其进行了深刻的研究。例如,柴佳就在《村上的作品中的孤独感研究——从友情的角度来看》中引用小说中的台词写道:没有人会喜欢孤独,只不过是讨厌失望罢了。村上春树的小说与其说是关于孤独的作品,倒不如说是对抗孤独的作品。而在日本对于村上春树与《挪威的森林》的研究中,主要是运用了许多计量方法对小说中的用语习惯与孤独感尺度的判别加以分析,运用数据进一步分析了村上的语言习惯。从出场人物上来讲,村上早期的作品主要以一些拟人化的动物为主,如《且听风声》中出场的“鼠”,而到了《挪威的森林中》,就变为了现实生活中的日本人名,这也代表着村上写作风格的一种变化。

本文主要结合文本论与作者论,旨在通过梳理村上春树与《挪威的森林》中所写的内容和创作特点,对村上的成长观进行研究。虽然目前针对作品本身的研究较多,但也不难看出作品中的出场人物是村上自身性格的一种映射,甚至作品中的绿子到现在为止仍有人认为那是村上的妻子阳子。因此将文本论中的内容进行提取,便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作者自身对于成长经历的感悟。最后结合村上的其他作品,分析其作品风格究竟是如何变化的,与当时的时代背景有何关联,从而挖掘出时代因素在书中的体现和时代变化对村上春树成长及写作风格上的影响。

一、生与死的对立统一

本部分主要通过结构主义的二元对立关系,对《挪威的森林》中生与死的关系进行分析。正如小说中所说的那样,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是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生与死在表面看来理应是相互对立的关系,但在小说中,这样的描述显然是将二者视为相统一的关系,而这与村上的成长观有着密切的联系。

村上作为日本作家,诸行无常的成长观在《挪威的森林》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对于生与死也都有着各自象征性的人物融入小说之中。在主人公渡边的生活中,木月自杀,初美自杀,绿子父亲过世,最终直子也选择了走向死亡的道路,可以说,其成长过程充斥着失去的苦难。但即便在如此悲伤的过程中,渡边依旧没有选择与他们同样的道路,而是在迷茫中寻求自我。在这样的成长过程中,作为“生”的形象一直给予渡边救赎的是绿子。哪怕面对父亲的去世,绿子也依然没有像其他角色那样选择走上死亡的道路,而是积极面对生活。就这样,绿子的乐观开朗便与直子的忧郁形象形成了对比,二者代表的生与死的形象也可谓特点鲜明。二者从小说的叙述中直观看来的话或许并不存在直接联系,但她们都与主人公渡边的成长过程有密切的联系。即使在死后,这些生命中失去的人也依然影响着他,如果没有绿子的帮助,渡边也很难拥有与苦难反抗的动力。因此对渡边来说,他的成长过程是生与死交织的过程,也可以说是在失去中寻求光明的过程。

总的来说,在渡边的成长过程中,生与死并不是相对立的,二者是对立又统一的关系。村上是想就渡边的成长经历向读者诉说,当在成长中失去一些重要的事物时,我们会产生悲伤的情绪,但要勇于跳脱生与死观念的束缚,积极面对现在的生活。在失去中逐渐成熟,才能够叫作成长。

二、小说中村上春树自我的映射

在小说中不难看出,村上春树将自身的不同性格特点映射到了作品中的登场人物中。无论是在分析登场人物特点时,还是在分析小说中的故事发展时,都体现出村上本人的成长心得。

(一)将自身映射到出场人物当中

村上虽然曾说过,小说中的渡边并不是他的分身,他也不那么喜欢披头士乐队的《挪威的森林》,但村上和渡边在兴趣与性格上都很相似。小说虽然带有自传性质,但村上的成长观并非只投射在渡边一个人的身上,其他重要配角的性格也反映出了村上的成长观。

高中时代的朋友“木月”可以代表过去的自我,而且,渡边是木月封闭自我的延续人。木月不是一个善于交际的人,他和渡边一样,是一个把自己关在挪威的森林中的人。木月死后,渡边、直子和其共有的森林平衡被破坏了。但木月并没有消失在那片森林里,而是像小说中所说的那样,“死不是生的对立面,而是作为生的一部分存在着”,永远存在于渡边和直子的心中。

接下来是为了达到目的,一切都不过是工具的目的主义者“永泽”。他和渡边的性格在某种程度上相同,但对初美之死的态度却完全不同。永泽明明就是渡边目的主义的投影,但为什么对这件事的态度不同呢?这种矛盾实际上是渡边与自己心中的目的主义思想对抗的体现。但是,人只要生活在现实中,就难免会变成目的主义者,因此,从永泽身上看到的是村上在成长过程中无可奈何的倾诉。另外,初美代表着成长中的纯洁性,初美在渡边的心中不仅仅是一位完美的女性,也是让渡边意识到自己失去了纯洁的自我的契机。永泽和初美的关系也隐喻了在成长过程中,追求目的主义和保持纯洁的自我是“水火不容”的关系。

最后是渴望在成长过程中寻找真正的自己。《挪威的森林》具有浓厚的文学色彩,小林绿子这个角色给这部悲剧性作品注入了生机。她不像稳重的直子,也不像初美那样的大户人家的女儿,绿子总是那么开朗,在自己的父亲去世的时候也没有流泪。但即便如此,也不能说绿子是无情的人,对渡边心不在焉的态度也会生气,对渡边的爱也会直接告白,绿子就是这样一个敢爱敢恨的女孩。而且,这个开朗的女孩把渡边从挪威的森林中救了出来。也就是说,绿子身上所映射出的是在成长过程中发现的真正的自己,并且意识到应该用这种力量来拯救自己的生活。

(二)在失去中成长的孤独感

首先是在关于描写渡边高中时代的回忆时,木月、直子和渡边三人长期维持着平静的关系,但是,木月毫无预兆的自杀,破坏了这段关系,而且,死去的人也会对活着的人产生影响。随着故事的发展,被大家取笑的“敢死队”也突然从渡边的生活中消失了。虽然“敢死队”总是对事情抱持着一种过分认真的态度,渡边对他的印象也并不好,但在消失后还是影响了渡边的生活,比如某节课上点名了也故意不做回答,渡边因为身边人的消失开始变得钻牛角尖。而初美自杀后,渡边意识到自己已经随着成长渐渐失去了年轻时纯洁的自我。虽说这三个人相继从渡边的生活中消失了,但他们在消失后仍影响着渡边。换句话说,死不是生的对立面,而是生的一部分。

绿子是《挪威的森林》中极为特别的人物,她的出现给渡边的生活增添了某种鲜艳的色彩。村上赋予了绿子更多的生机和活力,她总是在渡边陷入自己的“森林”时,带来一丝光亮。不过即便如此,渡边仍处于孤独感所带来的迷茫状态之中,渴望通过绿子的帮助去对抗这份孤独感。

三、构成村上春树成长观的因素

本部分以作者论的角度论述,对村上春树写下《挪威的森林》时所处的时代和作品的风格变化进行分析。另外,将《挪威的森林》中所体现的孤独感与村上自身在生活中的形象结合起来进行研究。

(一)《挪威的森林》的写作背景

村上春树在米科诺斯岛长期居住并在那里开始创作《挪威的森林》这部小说。他在意大利的罗马完成了作品,在造访伦敦时终于出版了《挪威的森林》。

20世纪60年代,日本进入了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物质生活膨胀,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少,心理上的距离越来越远,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们,无暇面对孤独、虚无和失落。在当时火遍全球的披头士乐队演唱的歌曲Norwegian wood给了村上很大的灵感,因此采用《挪威的森林》作为小说标题。关于为什么会因为听了披头士的歌曲而取了这个书名,村上春树在自己的杂文集《无比芜杂的心绪》中作出了解释:“如果要我详述理由,我也道不出个所以然来,只是当时怎么也想不出别的音乐。”这种村上自身都觉得模糊暧昧的名称,也正如书中的那份孤独感一样,是让人不明所以,将一切都遮掩起来的暧昧模糊,但又似乎大有深意的东西。而这种徘徊在森林之中的迷茫感,也与当时日本的时代背景和村上在异国他乡所处的环境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二)村上春树的作品风格变化

村上前期作品中,登场的人物名字大多是动物的昵称或片假名的外国人名称。例如,在他的处女作《且听风吟》中,主人公的朋友,也可以说是他的分身是一只老鼠。但在《挪威的森林》之后,“直子”“渡边”等非常普通的日本人名使用得比较多。另外,在村上前期的作品中,登场人物给读者呈现了一种只有在个人的狭小世界中才能保持自我认同感和价值观的形象,可以说,村上前期的作品对社会和他人的态度是十分消极的。与此相对,村上中期的小说中关于“人物”和“事业”的描述开始变得多了起来,这也就代表着对他人和社会的关心度开始逐渐提高。《挪威的森林》作为村上前期的作品,其中登场人物的起名方式也比之前有所变化,这或许是村上针对成长的心理状态有所改变的证据。所以,在小说的最后,渡边虽然还在对成长感到迷茫,但却开始会去寻求绿子,即他者的帮助,这对于村上的成长而言是具有突破性的。在不断地失去中对抗孤独,这就是村上春树成长观的转折点。小说中绿子的原型,也就是村上的妻子“阳子”把他从孤独中解救出来。所以尽管渡边在经历了直子的过世之后非常迷茫,一度陷入了无尽的悲伤之中,他在成长中失去了很多东西,但到了小说最后依然还记得能够带给自己一抹生机的绿子。

四、结语

本文通过梳理《挪威的森林》中所体现的生与死的对立统一,作者本人性格在小说人物形象中的映射,以及小说中体现出的孤独感,分析了村上春树的成长观。许多学者都在对《挪威的森林》这部作品风格的孤独感进行研究,而其实村上也正是依靠着描写这种孤独感,表达了在成长中对孤独的反抗。没有人喜欢孤独,只是不愿失望,但成长依然还要继续。具体来说,孤独的成长观对村上人生观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而且村上春树的成长观也反映了当时日本青年们的心理状态,将日本文学引向了新的方向。(渤海大学外国语学院)

作者简介:李泽(1999—),男,北京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日社会文化比较。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