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园随笔》之雕花楼

作者: 胡竹峰

二〇一八年十一月十六日,下午

一方水土一方风物,太湖东山的名品有枇杷有碧螺春。枇杷自然早已谢市了,橘子正好,红彤彤挂在人家院子里,也有不安分的枝条探出细长的身子来。

在农家吃螃蟹,饮黄酒。饭后无所事事在小院子里喝茶,喝的是碧螺春。保存妥当,比新茶滋味更好,好在平缓,有些像窗外太湖的秋水。

两杯碧螺春落喉,继续东游西荡,友人说雕花楼在附近,纸上相逢多次,顿时生出游兴来。

雕花楼的原名春在楼更好,取“向阳门第春常在”之意。俞樾故居有春在堂,堂比楼多了文气,楼比堂多了阔气。据说当年科举复试,礼部以“淡烟疏雨落花天”命题,俞樾开篇以“花落春仍在,天时尚艳阳”诗对,博得曾国藩激赏,赞扬“他日所至,未可量也”,说此句与宋祁诗“将飞更作回风舞,已落犹成半面妆”相似。至今曲园里曾国藩书写的春在堂匾额仍在。

进得雕花楼,果然阔气,无处不雕,梁、柱、窗、栅皆有刀凿。梁头刻三国演义,窗框刻二十四孝。大厅雕有了一百多只凤凰,百鸟朝凤,百凤朝什么呢?朝金吧。据说建这栋楼花了将近四千两黄金。

虽极豪奢,却看不厌,到底隔了百年光阴,当年的明艳繁花消散了,当年的觥筹交错消散了,当年的迎来送往也消散了,都是朴素的枝枝蔓蔓。

拐入楼上,静悄悄的不只是时间,空间更安静。好像主人家刚刚离去,放慢脚步,怕扰了书房里的读书人,也怕扰了阁楼中的刺绣人。

木雕极美,一步步走,一步步看,颇多感慨,不到百年光景,早已人去楼空,浮生虚无如此,如此虚无,奈何奈何。

世人都晓神仙好,田地房产忘不了。人生一世,有人得了良田万顷,更有肥地无数,广厦无数,到头了,并不是自己的,一丝一毫也带不走。

已经是深秋了,到底江南,毕竟苏州,又在东山,眼底依旧萦绕了三分春色。走到雕花楼附近,生出重游的心思。印象中友人陶文瑜写过雕花楼,找出文章来看:

鲁迅书里的话吧,那篇《白莽作〈孩儿塔〉序》里说:

今天走在雕花楼里,想象陶文瑜生前一步步在楼里东张西望,谈谈笑笑。日子过得真快,转眼,老陶去世快一年了。他看过的草,他看过的树,他走过的楼梯,他扶过的栏杆都在,人却不在了。

昨日夜宿雕花楼畔,暮色沉沉,有风来,有蛙鸣,蛙鸣声总让我想起稼穑之事。当年雕花楼主人经商为业,不知道心里可还有几分耕种传家的朴素?世人总想要多沾染些金银气,往往丢了自然心。金银气最是留不住,财源如水,滔滔滚滚,择路而下。

从前听见过无数次蛙鸣,不知何故,皆不如在雕花楼畔听到的蛙鸣让我觉得亲切,让我多了遐思。独坐谛听,一时恨不得拔剑起舞,一时恨不得披衣夜读,一时心情有些郁郁寡欢,一时又欣欣向荣。有时候蛙鸣声如擂鼓,催人奋进;有时候蛙鸣声似敲锣,鸣金收兵。

或许是我到了听蛙听雨听风的年纪了吧。

年纪到了,雕花楼在我心里越发美了,美在富贵气。美哉!富贵气。少年读孟子,尤其喜欢那一句:“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那时候我觉得荣华富贵格调不高,温柔富贵乡泡得久了难免英雄气短。如今才醒悟,人生各有造化,哪有人能永享泼天福气,一辈子泡在温柔富贵乡里。

少年人当穷养,中年后宜富养,不能逞强不敢逞强,上不得的山不上,下不得的水不下,万事量力而行、适可而止。渐渐才枯词穷,渐渐气力不济,如今作不出登山赋了,对登楼赋兀自兴致勃勃,何况登雕花楼?

雕花楼的美,美在“俗气”,俗气得精致、耐烦。雕花楼第一美不在楼,而在门,门上三层砖雕,雕《三国演义》古城相会和古城释疑故事,寓意忠孝仁义;雕灵芝、牡丹、佛手、祥云、梅兰竹菊,寓意吉祥;雕尧舜禅让和文王访贤故事,喻意德贤兼备;雕蟠桃盛会、八仙庆寿、梅花鹿、郭子仪做寿,寓意福寿禄三全……

一座楼里处处是市井人的匠心,富贵之、祥瑞之……一步步仿佛踏在年画里。

当年主人在二楼藏有暗格,收放金银细软。我想象那些黄金、银圆、美玉、珍珠、古玩……一拢拢收在暗格里,他们不见天日,他们光华灿烂,让我心向往之。

雕花楼一侧有座小花园,小桥荷塘、亭台假山、太湖石、孩儿莲。恰逢孩儿莲花期,抬头仰望,只见那花小若指甲,形状如莲,红润似孩儿面。有此一树,我想雕花楼之旧主人,到底不俗。

临出门,又见地面平升三级图案。清代常见此图,花瓶内插三支短戟,一笙旁倚。瓶者,平也;笙者,升也;戟者,级也;谐音平升三级。我也喜滋滋走了一圈,文章日常,无所谓平升三级,唯愿文思亨通。大门对面一堵曲尺照墙,砖雕鸿禧二字,出门见喜,欢喜欢喜。

近水楼台先得月,朗朗白日,不见月。住在雕花楼畔,近水楼台随性游,同行的人都散了,各奔东西各自前程,一个人又去看了看雕花楼。昨夜下了小雨,天气幽凉一些。起风了,吹乱一地蔷薇,忽然有诗意,作得《游雕花楼》八句:

上一篇: 译者的野心
下一篇: 海滩与湖畔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