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访雕花楼
作者: 赵依这是第三次来苏州。
第一次是大学时的游学,从苏州博物馆到拙政园、留园,一路感受江南悠久的历史文化、成熟的园林范式,感受博涵融通的人文环境。上一次来苏州则是去年到昆山开会,途经苏州,伴随烟雨江南的氤氲和柔情,匆匆而过,遗憾不能久留。这次,感谢《山花》杂志社李寂荡主编的邀请,我们一行人得以在阳春三月下江南,在苏州东山太湖之滨,造访雕花楼。
苏州多名园,东山雕花楼坐落于苏州洞庭东山镇,被称为“江南第一楼”——既是“第一”,便于苏州这座名城有了其独特的坐标性与标志性意义。从北京乘高铁大约六小时抵达苏州,已是迫不及待。由高铁站至东山,途经太湖,傍晚时分的湖面映射着淡橘色霞光,阔大、怅然,令人不禁情怯。
先在雕花楼景区里的住宿小院休整一晚。夜里,窗外声声蛙鸣,却不觉吵闹,内心格外平静安适;等到太阳渐出,青蛙们消失不见,又仿佛那一片有节奏的声响不曾发生。当阳光伴随花香暖暖散开,我们沿着小院铺设的蜿蜒石径往雕花楼去,近旁,新一年的碧螺春已经长成,郁郁葱葱,目送我们。
梁思成说,建筑之始,产生于实际需要,受制于自然物理。雕花楼,掩映在江南庭院的清幽雅致之中,原作“春在楼”,典出清代诗人俞樾的殿试名句“花落春仍在”,其建造,则源于楼主金锡之为母亲改善居所颐养天年的一片孝心。
金锡之何许人也?答曰民国年间上海经营棉纱起家的“棉纱大王”。雕花楼为何选址东山?再答曰,毗邻东山雕花楼的状元府第是金锡之家的老宅,由金锡之的祖上购买,其原址是明代开科状元施槃的故居,施槃是东山历史上的第一位状元。
应当说,苏州发达的社会经济,安定的生活环境,兴盛的出版、教育行业,以及得天独厚的灵山秀水和文风士风等,为状元的出现提供了条件。生于苏州府吴县的冯梦龙,在其《醒世恒言》中对洞庭山商人曾作如下描述:“话说两山之人,善于货殖,八方四路,去为商为费,所以江湖上有个口号,叫做‘钻天洞庭’。”早在明清时期,已有山西、安徽、陕西、山东、广东、福建、江右(江西)、洞庭、宁波和龙游等十大商帮,受地缘影响且拥有敏锐直觉的洞庭商人,纷纷前往上海经商。雕花楼的建造者金锡之,便是延续这一惯例“征战”上海,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国内棉纱价格暴涨的行情中顺势而上,成为了“棉纱大王”。然而,没有一蹴而就的成功,也没有未经努力的成果,这位富豪的成长并不容易。
当年,金锡之父亲早亡,家中贫寒,仅靠母亲做些手工度日。他十二岁就到上海川沙当铺做学徒,学习鉴别金银珠宝,后又转做棉纱号学徒,自学文化、会计、外语和经营管理,历经数年打拼,渐渐成为棉纱行中的行家。成为富商的金锡之,感念过去的艰苦岁月和母子亲情,接母亲、弟弟到上海,可母亲不习惯上海的繁华,想回老家东山。
自孔子对“孝”的意识、观念、思想等进行了系统的整理与提升,中国古代的“孝”便不再局限于自然知觉或意识范畴,也并非某种任意的行为,而是成了一种人类的基本德性,是对人之本质的一种规定。我们熟知的中国古代经典《礼记》《孝经》《二十四孝》等,均是不同历史阶段和文化时期对“孝”这一德性的发明与引譬连类。金锡之为母亲建雕花楼,便是子女尽孝的生动一例。因为母亲想回老家,于是,金锡之一九二二年以十七万银元的价格卖掉汉弥登花园,托弟弟金植之建楼,供母亲养老。
弟弟金植之也尽心尽力,特请专事宫殿建筑的苏州香山帮工匠设计营造雕花楼,历时三年,十七万银元花费殆尽,于一九二五年落成。如此用心用情,难怪雕花楼以精美的雕刻和奇巧的结构而闻名,是香山建筑雕刻的代表作之一,也是研究中国近、现代民间雕刻艺术传统、地方流派和技法难得的实物。且感受数据的力量:雕花楼共有雕刻3854幅,其中木雕2708幅,砖雕289幅,石雕86幅,金雕611幅,泥雕160幅,主题多样,内涵丰富,精美绝伦。建筑整体风格则仿照明代,主楼坐西向东,主体建筑呈对称分布,在中轴线上布置着影壁、门楼、前楼、中楼和后楼。前楼、中楼两侧均设厢房,楼与楼间以天井区隔。卧房有大少爷房、二少爷房、老爷房、小姐房,书厅分为读书厅和会客厅,另有一座小花园,内有小桥流水、亭台楼阁、奇树嘉木、湖石假山,淡雅清新、玲珑小巧。
“多方胜景,咫尺山林”,走走停停,无数的历史文化掌故和无数的传统技艺知识纷至沓来,令人应接不暇。此刻,讲解员说我们很幸运,眼前的这棵有着三百年树龄、在江南难得一见的孩儿莲恰好盛放,一朵朵玫粉色小花花心朝下,倒挂枝头。原来,这就是俗称的“肉桂”红茴香,花形玲珑剔透,小若指甲,花色红润如孩儿脸,故而得名。一草一木,一砖一瓦,在江南独有的意蕴里,在园林文化的典雅中,穿越百年,吸引着我们……懂它们的当然不只我们这些喜爱文学的人,早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东山雕花楼就已踏足影视圈,先后有《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宰相刘罗锅》《画魂》等百部影视剧在这里拍摄,雕花楼故又被誉为“江南影视楼”。近年来,文学界不断在尝试发挥、光大文学的母本价值,在多方寻找文学“破圈”传播的办法,与影视联动、融合,成为其中较为有效的路径。雕花楼上品雕花,我们突然再次了悟,正如雕花楼因具有精美的雕刻和富丽堂皇的古宅厅堂与楼阁布局而受到影视界青睐,文学作品自身唯有巧运匠心,成为精品力作,才会吸引大众的目光,影视转换的可能性也才会向其敞开……
古树名木铸筋骨,砖石泥瓦附血肉,风风雨雨,历经百年。当年,匠人的斧凿刀刻为雕花楼注入了魂魄,今天,我们造访此地,不得不感怀无处不在的匠心,不妨再细数“无处不雕,无处不刻”的工艺技法。讲解员说,这不仅是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的经典传世佳作,更以福、禄、寿、喜四层意思发扬了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例如与砖雕门楼相对应的一块曲尺形照壁,其上所刻“鸿禧”两字,即取自张德润的“汉郊五畤答鸿禧”,有“大喜大福,出门见喜”的寓意。门楼的砖雕分为三层,上坊雕有灵芝、牡丹、菊花、佛手等图案;中坊则是“天锡纯嘏”四个大字,喻意天赐洪福,左右雕的是《三国演义》刘、关古城相会,喻意忠孝仁义;下面是梅、兰、竹、菊,均是吉祥之意……此外,雕花楼在传统的江南园林建筑格调中吸纳了许多西方建筑元素,如走马廊的希腊科林新式雕花檐柱,欧洲洛可可铸铁栏杆板装饰,以及栏檐部位的巴洛克花环装饰等,不一而足,可见当年金家的胸怀,这既是守正创新和拿来主义的一种,也指向对生活的热望。
离开前,我吃到了雕花楼的文创雪糕,它以代表性的门楼为造型,同样“刻”有“聿修厥德”——此四字原为清代书法家尹立勋手迹,意为修行积德。雪糕是香草口味的,奶白色,甜蜜蜜,凉滋滋,一口一口吃下去,就像吞下了雕花楼深厚历史的一隅,给予我一身透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