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雕花集一楼
作者: 卢一萍正是江南春意浓稠时节,我来探望春在楼。太湖烟波浩渺,容纳了整个春天的芳菲,向初夏过渡,让水波泛着别样的光芒。
春在楼坐落于苏州东山镇,在苏州西南四十公里处,是吴县香山建筑雕刻的代表作,是研究中国近现代民间雕刻艺术传统、地方流派和技法的珍贵实物,也是中国江南美学的集中体现。
后人多谓“春在楼”为“雕花楼”。其雕刻精美、结构奇巧,“楼无处不雕,雕无处不精”,“雕花楼”的称谓,也名副其实。其由香山帮著名建筑设计师陈桂芳设计,动工于1922年,使用工匠二十六万人次,黄金三千七百四十余两,历时三年建成,它原是江南富商金锡之、金植之兄弟的私家宅园,全楼的梁、桁、柱、檐通饰砖、石、木雕和铸铁装饰。其雕刻之丰富,在江南近现代建筑中,仅此一例,被誉为“江南第一楼”。在并不久远的时光里,雕花楼早已物是人非,但满楼雕花,一直在人世风雨中开放,从未凋谢零落。
东山为太湖七十二峰之一,古称“胥毋山”,清王世琛有“月上胥毋顶,霞横缥缈巅”诗句留存。而江南自古为诗意弥漫之地,雕花楼就是幸存于世的一首绮丽繁复的诗篇。
“春在楼”之名据传取自清代诗人俞樾“花落春仍在”诗句,但花落有衰败意,令人感伤,故从诗意可知,主人不会取此诗命名该楼。从主人对官禄福寿的向往,一心求永保富贵的期望可知,他更可能取“向阳门第春常在”“水国春常在”“溪头鹤树春常在”“鹿眠桃坞春常在”“花栘陆海春常在”的意思。
雕花楼主人金锡之世居东山施巷村,后去浦东川沙县典当行做学徒。民国后,他在上海出任日商取引所(交易所)理事长;后自立门户,设东、南、西、北四家公茂商号,分营棉花、棉纱、棉布及美孚石油。他由此发迹,声名鹊起,曾担任上海纱业公会会长。他之所以建造雕花楼,也是遵奉母命,卖掉上海江西路住宅,得十七万银元后,为孝敬母亲,建新宅于东山老宅旁。因工程浩大,极尽奢华,精雕细琢,售宅所得,悉数耗尽。后因日本侵华,金家在沪经营,日趋衰微;1948年,蒋经国在沪“打老虎”,更是雪上加霜,终于破产。金锡之后于1960年,以七十九岁年纪在沪病故。
金锡之的财富最终化为泡影,其生命也随风而逝。他因孝而建雕花楼,最后终得回报——此楼使其盛名延续,与楼同辉,因此不朽,所以那三千七百余两黄金,自然值得。不然,他也会像无数富豪,最终如尘埃飘散,湮没无闻。
吴县香山以营造宫式建筑著称,其代表人物为明朝蒯祥。他因参与建筑北京紫禁城,设计营造包括景陵、五府六部诸司署衙、隆福寺、小南城、西苑、承天门等建筑,由营缮匠而升至工部侍郎。香山建筑雕刻工匠由此闻名,在江南一带称“香山帮”。姑苏自古即是“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冠冕簪缨之族多愿居此,楼宅府邸力图精美豪华。香山帮之兴,当与此有关。而雕花楼为其代表作。
雕花楼占地两亩,坐西朝东,依次为照墙、门墙、前楼、中楼、后楼、观山亭,太阳一出,即能普照。楼四周由灰黑风火墙遮护,高二十余米,雕花楼隐于其中,如灰黑城堡,远看并无特别处。
待转入照墙后,精美便展现出来。处处寓意,无不与福禄寿喜、富贵荣华、吉祥如意有关,所以,其也可谓是一座吉瑞之楼。地面为彩石铺就,欲入门楼,要先踩踏镶嵌而成的,由一花瓶内插三戟、边有一笙的图案,寓“平升三级”;大门相对一堵曲尺照壁,上有砖雕“鸿禧”,寓出门有大喜;两扇大门上各有一青铜雕饰拉手,由菊花、如意和古币组成,寓“伸手有钱”。抬头,砖雕门楼可谓美轮美奂,将国人对门面的讲究做至极致。正面门楼砖雕计三坊,中坊有 “天锡纯嘏”四字,寓天赐洪福,左右兜肚各雕《三国演义》古城相会、古城释疑故事,寓仁义;上坊雕佛手、祥云、灵芝、牡丹等,寓吉祥;下坊雕梅兰竹菊,寓主人品性高洁。进门回首,看门楼内侧砖雕,亦三坊,比正面更为繁复精彩。中坊与外侧“天锡纯嘏”对应的是“聿修厥德”,左右兜肚各雕尧舜禅让、文王访贤故事,寓德贤兼备;上坊为王母蟠桃盛会、八仙庆寿,寓“寿”,下栏雕十只梅花鹿,寓“禄”;下坊雕唐朝大将郭子仪七子八婿为其贺寿的多子多福场景,寓“福”;而顶脊正中还有聚宝盆,门楣上有双喜,使“福禄寿喜财”无不齐备。
进门楼,则为前楼,门窗雕“孝感动天”“单衣顺母”“卧冰求鲤”等二十四孝图,及“囊萤夜读”“道途磨杵”“与圣贤对”等“二十八贤”苦读励志故事。门槛上嵌蝙蝠形销眼,寓“脚踏有福”。踏福入雕花楼主厅凤凰厅,厅内共雕八十六对凤凰,凤凰寓祥瑞,“八六”又谐当地方言“百乐”音,喻百年和乐;四根厅柱上端雕四副乌纱帽翅,寓“回头有官”,故又谓官帽厅。金家虽富有,但仍以官为大,追求之心,由此可见。大厅包头梁上的黄杨木雕,刻“桃园结义”“借东风”“三战吕布”“七擒孟获”等四十八幅三国演义故事,其武战人物威严勇武,场面大气磅礴,雕刻精妙。大厅沿廊饰有二十只花篮,分雕四季花卉;前厅长短窗雕《二十四孝》图,后楼是一套《西厢记》。其雕刻无不精细,技法无不高超,人物刻画生动,山水景物空灵。
二楼为起居处,置客厅、书房和卧室。家具均红木雕花,做工精巧,大梁上有彩绘万年青聚宝盆。雕花楼在建筑设计上采用我国传统的规矩方圆、轴线分明、均衡对称的三合院、四合院格局,又有西方建筑中的西式水泥晒台和阳台,用了彩色玻璃、磨砂玻璃、铸铁栏杆、弹子锁洋式门以及巴洛克建筑艺术、基督教建筑文化的十字表号楼梯扶手栏杆、希腊科林新式雕花檐柱等。彩玻虽然耀眼,铁栅虽是不同,却与中国传统建筑元素相得益彰,和谐一体。客厅中央悬“春在楼”匾,匾额后藏暗道出入口,为存放金家财宝处。当年太湖强盗三次抢劫雕花楼,均未发现。二楼后半进通一小阳台,台上建观山亭,有联曰“青山无奈露真容,绿水有意藏幽姿”,可将东山景致收于眼底。二楼后楼还有一窄梯通往三楼。三楼比二楼缩进二檩,加上两侧山墙和风火墙的遮掩,人站在楼外或者天井中,只能看到两层,叫“明二楼暗三楼”结构,是主人躲避战乱和匪寇骚扰而建造的栖身藏宝之所,也是雕花楼一大特色。
楼北有一花园,虽小,但精巧雅致,假山曲径,拱桥荷池,亭台楼阁,竹树花木,无不俱全。尤为珍贵者,是那株孩儿莲。该树在明以前文献中均未见记载,首次出现于清代地方志《太湖备考》《吴县志》及云南《河西县(后并入通海县)志》。它原产印度,后移栽河西。清代东山人、贡生翁汉津在顺治年间卸任河西县令后,将此树携回家乡,但因气候、土壤及植物特性,成活很难,十分珍稀。我去时,正是孩儿莲开花时节,花玲珑,形如莲,色娇润,星星点点,悬挂于绿叶之间。据园艺专家考证,该树国内仅存三株,分别位于雕花楼、苏州南园宾馆(树龄六十年)和云南通海。游人多不知。知者无不流连。
建筑是人类从自然空间里创造出来的小空间,雕刻融入建筑,无疑将物质功能上升到了精神领域。雕花楼无疑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之大成,其造型本身所具有的精神力量,既具审美情趣,也安抚教化人心。又因主人生活于沪上,也是当时摩登上海在东山乡间的一次反映,加之又有西方元素,也是西式美学与中国传统之美的一次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