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花楼往事

作者: 周菊坤

在手机上刷到一条视频,一位鲜为人知的雕塑家,叫陈远义,上世纪七十年代在吴县雕刻厂工作,曾将当地紫金庵彩塑罗汉特色与西方雕塑的审美理念熔于一炉,创造了一种独特的彩绘木雕。在他百年诞辰之际,他的学生专门举办“陈远义先生艺术作品展”,以志纪念。

一位被岁月尘封了近半个世纪的艺术家,依然有人记住,有人缅怀,有人感恩,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

我不认识陈远义,但我熟识他的几位徒弟以及再传弟子,他们在木雕、书画等艺术领域各有建树。我还了解到,国家级核雕大师宋水官先生当时也在吴县雕刻厂工作,如今舟山村至少三分之一的核雕艺人是从他那里开枝散叶出去的。

陈远义、宋水官工作过的雕刻厂,后来曾用作吴县的招待所,再后来,作为景点开放,也就是如今声名远扬的东山雕花楼。

东山雕花楼今年一百岁了。这个年纪不大也不小,在历史的长河里,不过一波水花而已。但是,水花开过,总有些记忆仍在另一个空间里绽放。这是时光的魅力。

我对东山雕花楼的最早记忆,始于1980年代,约摸是八三年吧。我参加县文化馆组织的群众文艺创作培训班,一个春雨潇潇的日子,在东山雕花楼招待所,听王染野先生授课,讲戏剧创作与表演,讲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讲赵景深,台上的他连说带唱还比划,绘声绘色,手舞足蹈,我们这些农村毛孩子本能地露出钦佩与陶醉的神色。至今想来,具体的讲课内容早已遗忘殆尽,有印象的是染野先生的深情朗诵,那是他早年写过的一首小诗,“夜,雨,你的黑发,我的泪”,很应景,有一丝淡淡的伤感。连续几个晚上,冰凉的春雨落在天井里,如天籁。

我们下榻的客房楼位于雕花楼的南侧,中间隔着一条长长的弄堂。那时的雕花楼尚未向公众开放,旅游于多数人而言还是近乎奢侈的。每日看着那高高的风火墙和凌空的飞檐,我们穷尽想象,却无法逾越。

五十岁那年,我陪客人游雕花楼。那时的雕花楼已是热门景区,来东山不游雕花楼乃憾事也。我对导游所讲那些“福禄寿喜财”之类讨口彩的吉语并无兴趣,却被一楼厅堂上那块匾额深深吸引住了,那上面写着“仰蘧精舍”四个字,看了介绍才得知,这个“蘧”指的是春秋晚期著名思想家蘧伯玉。《淮南子·原道训》称“蘧伯玉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非”,意思是蘧伯玉五十岁的时候,还在反思四十九岁的缺点与过失。他的这种自省精神令孔子赞叹。“伯玉知非”给了我教益和启发。我那时恰在筹备出版个人的散文专著,正愁没有合适的书名,这真是天赐的好名字啊,《知非集》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才正式有了定案。

人到中年以后,经历了一些世事风雨,就自然把心态放下了,这里有“曾经沧海”的况味,也有因缘逻辑。能知非的人,一定是内心安静的,一旦把自己从纷乱的当局中抽离出来,便多了些客观与理性。比如东山雕花楼,百年的历史,何尝不是在起承转合中轮回,是宿命,还是人为?都无足轻重了。在风起云涌的史实面前,真假,虚实,如是,也非如是。雕花楼倒成了看客。

古人云:“无雕不成屋,有刻斯为贵”。东山雕花楼“无物不雕,无工不巧”,集香山古建木雕、砖雕、金雕、石雕、泥塑、彩绘之大成,有“江南第一楼”之称。雕花,在《辞海》里的解释是:一种工艺,在木器上或房屋的隔扇、窗户上雕刻图案、花纹。把雕花融进建筑,可以使物质功能空间上升到精神生活领域,能起到精神审美和文化暗示的作用。东山雕花楼的主人金锡之当年在上海发了财,花十七万银元在家乡建造这座宅园,穷工极巧,三年乃成,在东山诸多深宅大院中,如鹤立鸡群。金锡之如此大手笔,不仅为了取悦老母亲,也有在众乡亲面前摆阔的意味。《项羽本纪》说,“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人性使然,自古如此。

一般而言,雕花匠在众多建筑手艺人中,属于头牌,工价高人一筹。吴地“看他不像样,倒是个雕花匠”的民谚,有溢美之意,也有意外之喜。

民间有个传说:雕花楼建成之日,金家大小姐就跟雕花匠私奔了。为此,我专门做过考证,当年建造雕花楼的雕刻领班是赵子康,技艺拔群,人称“雕花赵”。雕花楼里那座鬼斧神工的砖雕门楼,就是他和另外六位艺人共同镂云裁月而成。赵子康是木渎镇凤凰村人,与我恰是同乡。雕花楼建成于1924年,其时赵子康二十二岁,正是风华正茂的年纪,与金家大小姐倒是般配,可惜,金家大小姐喜欢的不是“雕花匠”,而是镇上一位开小米店的男青年,据说此人游手好闲,而大小姐非此人不嫁,老祖母反对,因之发生争执,导致中风,一年后病逝。金锡之恼怒之下,与女儿诉之公堂,登报声明脱离父女关系。大小姐终与这位男青年结为“眷属”,结局如何,却无人得知了。

雕花楼有个雅名,叫“春在楼”,可能是希望“向阳门第春常在”吧,这符合常人心理。金锡之常年在沪经商,家中老母大概怕日后家境败落,子孙没钱花,就经常向儿子要银元,分散埋之于匾额后、佛像里、地底下,以留给后人。民国26年(1937),金锡之在沪产业日趋衰微,民国37年破产。1950年,雕花楼产业被政府征收。

由“雕花”,我莫名想到“花雕”。花雕是产于江南地区的一个黄酒品类,称为花雕酒,因酒坛上雕有龙凤花草之类图案,故名。此酒又名女儿红。当家中生下女婴时,父母会将一批黄酒埋藏于地下,待女儿出嫁时取出饮用。

听说,雕花楼工作人员在经营管理过程中,曾陆续发现当年金家老太太所藏的银元。我猜想,在雕花楼的地底下,是否还藏有几坛陈年的女儿红。花雕百年,一定愈加的甘香醇厚,回味悠长。

上一篇: 人间雕花集一楼
下一篇: 春在雕花楼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