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在雕花楼

作者: 柳小七

知道一个地方是一回事,抵达一个地方是另外一回事。这是我第一次来苏州。当然,来之前,已经听惯了“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烟花三月下扬州”等词句。我出长在南方,对于这样的赞美抱有种习以为常的态度,好像出于对地域上的某种认同,总把江南和西南地区联系在一起,反正都属于南方。抛开两地的GDP差异不谈,至少我认为,在山水、气候、人文、建筑方面应该别无二致。到达苏州以后,我们乘车沿着太湖一路前行,眼前一片开阔。将视野缩短些,湖岸的道路两边是果树,果树的周围有水塘,水面上泛着几只小船,妇女们就在船上捕捞。天气并不好,天空压在湖面上,看上去灰蒙蒙的。见到此景,我才明白,“江南”二字是具有特指性的,它得有水,还得柔。

第二天,我们一行人参观了雕花楼。雕花楼又名春在楼。我对称呼并不讲究,但不得不说,春在楼更符合这座楼本身的气质。走出前厅,便能见到一堵白墙,脑海里赫然闪出“徽派建筑”四个字。当印象成为具象呈现在我眼前,我知道,那堵白墙,及墙面上那扇窄窄的小窗,这些设计的最初目的并不是为了具有某种美感,而是为了防盗。在没有进入雕花楼之前,断然是想象不到小小的一座楼宇是如何将个人情感、风水、朝向、环境及建筑的布局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的。见惯了高楼大厦,听多了南北朝向,在面对这座古老的宅子时,那已经褪色的红漆、变得滑顺的楼梯扶手,更让人觉得温暖。这样的建筑不仅是住房,也是审美和智慧的一种体现。

雕花楼巧就巧在那个“雕”字上,这座楼集结了木雕、石雕、砖雕,可不论面对哪种雕刻,我都只能感叹其巧夺天工的手艺。木雕最为常见,有:圆雕、透雕、浅浮雕、高浮雕、镂空雕及线刻。那些匠人们不仅技艺精湛,在布局方面也是匠心独运,如天井四周格扇的隔心,楼上全是圆的,楼下都是方的,象征着“天圆地方”。还有雕刻出来的人物、花卉、龙腾,以一种立体复杂的结构跃于那块平面上,细节和神态都十分传神,可真是精致入微。楼里雕刻的题材广泛,民间所有表现祥瑞的传统图案几乎都和谐地显现在各个构件上。往楼上走,进入房间。每个房间的格局和布置都大有讲究。男人的房间雕刻的图案呈恢宏大气之势,女人的房间多是花朵图案,床榻的颜色和木材的质地也更为柔和,房间内桌椅形状及其摆放的位置,也如那个时代对于女性的要求一样,要内敛、端庄。幸好我不在那个时代,不然,以我的性格,怕是只有每天“家法伺候”了。我庆幸活在今天,站在一个新的时代,女性意识觉醒,开始自我反思与自我追求,不再依附于男性。我还能以一个参观者的身份去窥视一百年多年前这些贵族小姐们生活的其中一二。时过境迁,一切不用言语,时间给了我们最好的回答。

房间的布局和装饰也很是讲究,二楼和三楼修的有暗道,如果不是有讲解,我们是看不出其中的巧妙的,除此之外,楼上的各处房间及会客厅不仅有东方文化的内敛含蓄之美,还从欧洲等国引进了玻璃、铁栏、布艺沙发等稀罕物件,那些洋玩意放在今天来说也是很潮流和前卫的,在雕花楼中,更是真正做到了中西合璧的完美融合。

令人印象深刻的还有二楼的走廊,其中有一面墙的玻璃是彩色的,形状呈六边形,当光穿过这些五彩斑斓的玻璃,呈现出来的视觉效果也是十分多彩丰富的。这是欧洲建筑比较常见的一种装饰风格,其最初的原理是,通过拼组成一幅幅五颜六色的故事,起到向不识字的民众宣传教义的作用,随着时间的流逝,这逐渐成为一种表达,美丽的色彩和造型,窗的轮廓在光与影的雕琢下像极了一件艺术品。今天,我们一群人从这里走过,我仿佛看见,一百年多年前,金锡之一家人坐在方形的餐桌前,吃着西餐,谈笑风生的场面。

看完那些楼阁廊亭、文物古董后,我不再以一个参观者自居,我更像是一个学生,因为雕花楼所涉及的历史、书法、绘画、雕刻技艺,都足够让我好好探究和学习一番。一百多年前,原主人金锡之为给母亲养老,请了两百多个能工巧匠,在苏州东山镇修建雕花楼,这座楼可以说源于金锡之的“孝”。这是一种情怀,一种容易打动人的情怀。宅子里的每一处地方都展现了他的心思,“脚踏有福”“抬头有寿”“出门见喜”等,连门锁用的都是秦朝时期的货币形状,这其中深意,恐不是靠讲解员的解说和我们个把小时的走马观花就能了解详尽的。还有那批“香山帮”匠人们,他们耗时三年多才打造出这座美轮美奂的建筑,整座楼采用的都是榫卯结构,不用一颗钉子,沿袭了中国古代建筑最主要的连接结构方式,这也是他们在那个不赋予石匠什么地位的时代留给我们后人最好的证明和成绩。翻阅书籍,只有几个人的姓名和雕花楼联系在一起,可人生就是这样,能持之以恒地做一件事,并且在某一行业有所建树者是少数,这其中滋味也只有自己能够明白,当然,这也是属于人生中的自我雕刻。

转到雕花楼的花园了。花园内有小桥鱼塘、亭台楼榭、湖石假山,还有一些罕见的花树。孩儿莲,因其花朵小巧玲珑,只有指甲般大小,花形如倒挂的水中莲花,花色红嫩如小孩脸,故被园艺界取了这个名字。楼里的这棵“孩儿莲”,是原楼主金锡之在造园时由姻亲所赠送,历经三百七十余年的沧桑,如今长势颇好,整棵树身似蛟龙,腾空般盘旋而上,遒劲古朴,气势不凡。我们来的季节是春末,四月下旬正值孩儿莲盛花期,虽因季节原因没有见到盛名远播的香雪海,但见到这绿丛中如盏盏红灯一般的可爱小花,也是一大收获。一个季节有一个季节的花,不论所见所闻是什么,也是缘分的一种了。身处园中,不论是远观还是近看,总有不一样的惊喜在眼前。此时的苏州东山气候宜人,花园地面上的光影叠加在一起,我站在树下,光落在我身上,风吹过的时候,地上的倒影晃动着。置身于这样的环境中,突然理解为何许多导演选择这里作为民国时期的电影或电视剧的拍摄基地了,古典的苏式建筑,加上大自然的光和影,这种光影美学,只有传播出去,才是对这里最好的解释。

从雕花楼入口那条弯曲的石板路上走过,银杏树叶正是葱郁的时候,墙边的蔷薇在绿丛中绽放。白天没有太阳,此时却有了晚霞。在这样的宁静中,我走得很是小心。到达餐厅,各色佳肴一一盛放在桌上。不像西南地区的饮食,食物多以辣、麻为主,东山的菜品讲求的是精致,口味多清淡。这个季节到了东山,必吃的一道菜就是“莼菜银鱼”了。银鱼肉质滑嫩鲜美,与莼菜一同烹煮,舀一勺入口,浓稠的汁附在舌腔,没有多余的佐料,最大程度地保留了鱼和莼菜的鲜,令人回味无穷。还有“手剥虾仁”,翠绿的蔬菜梗点缀在那盘淡红色、已经去壳的湖虾上,光是看着就很有食欲了,一口下去,那种鲜味,仿佛咽下了雨后的春天。美味还很多,作为一个吃货,囫囵下咽后只记得自己最喜爱的几道。此次同行的女性不少,我和其中两位女性闲聊时说到饭后甜点。果真,饭后我们便品尝到了雕花楼的文创雪糕。雪糕的形状是雕花楼其中一处楼宇的缩小版,还原程度非常高,尝了一下,不论是口感还是味道,都不比哈根达斯差。如果是在炎热的夏季,吃着雕花楼牌雪糕,赏着雕花楼美景,岂不美哉!

“在以前,江浙一带有很多这样的宅子,可像雕花楼这样完整保留下来的很少。”雕花楼的工作人员跟我们说道。这句话略显沉重,回溯历史,该楼于1922年建造,一百年下来,其间历经了许多风霜,所幸的是,历史的残酷绕过了雕花楼,它能以完整的面貌出现在我们面前。不禁想起俞樾的“花落春仍在”这句诗,楼里处处是雕花,楼在,春就在。

上一篇: 雕花楼往事
下一篇: 春,游雕花楼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