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游雕花楼
作者: 龙垚雨后寒轻,风前香软,石板路湿湿的,白色小花拇指大小,带着小叶落在石板路上,清香飘在空气中,跟我心中的江南适配度极高。藤蔓从内墙探出来,花瓣粉红,蕊心淡淡的黄,一串一串地挂在白墙上,青瓦淋过雨后,颜色加深许多,青苔也成了这江南瓦房上最精致的点缀物。刚进到雕花楼宾馆,窄窄的巷道上我就注意到了那串淡粉的蔷薇,鼻尖萦绕一缕沁过雨水的清香。我对江南印象最深的就是小桥、流水、烟雨,正巧到苏州时下过了雨,薄薄凉意裹在身上,甚是清爽。
翌日入雕花楼园内,枇杷树挂了果,还没熟透,青黄一半,远远看去那果儿有几分小巧可爱,我多看了两眼。极喜欢枇杷叶,纹理条条,绿色浓得好看。早晨天空有一缕薄薄的阳光,正好照在枇杷叶上,正如我所想,深绿色最能显出光泽。枇杷皮薄,果肉鲜甜,汁水略带涩味,但很爽口,吐出来的核光滑圆润,整棵树落在小池塘旁,层层叠叠的枇杷叶配上白色照壁,水墨画的影子就显现出来了。苏州是个好地方,水土好,空气好,什么东西都能种得活,小小一片前院就种了不少东西,碧螺春、白玉枇杷、杨梅、白蒲枣树、银杏白果、栗树、橘子、石榴……果香花香一齐汇聚在这个百果园中。那座百年雕花楼就藏在这百果园之后,白色照壁,挡住雕花楼门楼,是印象里徽派建筑的样式,果真是大户人家不显富不露财。
两扇黑漆大门,仰头看去,凹凸立体的雕刻映入眼帘,一时间不知该看哪一个位置,只觉细致精巧。砖雕技术要怎样精湛才能绘出如此圆润灵动的图案?眼睛晃过之处皆能感受到有故事在其中。进门就见雕刻工艺,也能理解其“雕花楼”名字的含义了。其实,这座大楼原名叫“春在楼”,主人金锡之,民国年间在上海做绵纱生意发家,春在楼是他跟弟弟金植之两人为母亲建造的私人住宅。整座大楼坐西朝东,房子的朝向我没什么研究,只感觉面朝东边的房子要辉煌些。里面的所有的布置都是在一条轴线上次第展开,影壁、门楼、前楼、中楼、后楼、观景亭,一个接一个,井然有序。南北两边的围墙将大楼封闭起来,外壁涂成黑色,屋面则分别采用两坡硬山、四角攒尖、半面单坡等样式。江南的房子精巧之处也许就在这布局上,林林总总的房间组合在一起,寻求一个和谐而又紧凑的效果,我猜测可能连这楼与楼之间需要多少步子都规划好了。
石库门上的雕刻粗看典雅,细看分为上、中、下三枋,都是些寓意吉祥的图案,有常见的梅兰竹菊,也有更精细的石榴、蝙蝠、佛手、祥云等。正中则是砖雕阳刻的“天锡纯嘏”四个大字,意为天地都赐予我大福之运。进门之后,内侧的门口砖雕更是精彩,内容繁而不乱,层次多而不紊,雕有“八仙庆寿”“鹿十景”“郭子仪大富贵亦寿考”。这些雕刻都很生动,甚至能看到人物的表情。身处楼中,百年古楼自然散发出旧物在时光中积淀的味道,看着砖雕,眼前似乎自动浮现出动画效果。我像戴上全息眼镜一样,“看见”水墨跳动在空中,然后滴落散开,雕刻的小人跃入眼前,放大他们的面部,在白底的幕布上,他们的表情十分灵动可爱。我在脑海中已经将这百年前匠人雕刻的图案与全息投影技术融汇为一体,讲解人员的声音也生动起来,我极力想看看清楚那些雕刻的细节。我的全息屏环绕着雕花楼展开,看见了门楼雕刻上的刀刻痕迹,砖雕的图案动了起来,环绕在空中连成一片,重现出八仙赴宴之景;再看,十只形态各异的鹿也活灵活现,卧、立、蹦、跑、趴、蹿……眼眸间柔和闲适,让整个典雅的雕花楼有了自然灵物的纯然;再看,又是七子八婿到府祝寿,福福寿寿儿孙满堂的欢乐景象。雕刻的图案从石砖上跃于眼前,站立在百年雕花楼中间,我脑海中的全息影像将精雕细琢的艺术变静为动,令人不由感叹这技艺的炉火纯青。
古人云:“世之兴造,专主鸠匠,独不闻三分匠,七分主人之谚乎?非主人也,能主之人也。古公输巧,陆云精艺,其人岂执斧斤者哉?若匠惟雕镂是巧,排架是精,一架一柱,定不可移,俗以‘无窍之人’呼之。”春在楼由香山帮匠人营造而成,在传统的方圆匀称,轴线分明的院落式布局中,还讲究材料、结构上的艺术加工。“香山帮”是苏州著名的建筑工匠,是一个集木作、水作、砖雕、木雕、石雕等多种工种于一体的建工群,建筑大雕刻风格上也追求细腻繁复,明快素雅的传统中又结合富有质感的明暗特点。造园的艺术不仅在于手上的锤凿技术,还需要有设计有思想的能工巧匠,“巧于因借,精在体宜,虽为人做,宛自天开。”香山匠人正是以对全局的构思,以及对细腻之处的呈现,为春在楼赋予了一种庄严中的灵动。
雕花楼内,除了传统的苏派古建筑的艺术精华外,还有西方建筑的元素,后楼观山亭上的西式水泥阳台,十字型的楼梯扶手,彩色玻璃窗户在阳光下斑斓多彩,铸铁栏板上篆有“延年益寿”的字样,巴洛克与传统风格碰撞在一起,或者更准确地说,融合在一起,香山匠人在此为我们留下了一个中西合璧的景观。
一步一景,步步惊喜,在江南,东山雕花楼是以精、巧、雅著称,整个雕花楼仅有三百余平方米,园小,却集齐了园林所需要的元素,亭、台、楼、阁,曲水小桥,花木鱼虫,叠石假山样样不少。明代园林家计成在《园治·兴造论》中说道:“‘借’者:园虽别内外,得景则无拘远近,晴峦耸秀,绀宇凌空,极目所至,俗则屏之,嘉则收之,不分町疃,尽为烟景,斯所谓‘巧而得体’者也。”由这个花园足见主人微小而清雅的生活情致。我用指尖碰触一朵倒吊的孩儿莲花瓣尖,大小不一的蕊花挂在枝头上,又站远一瞧这一树红茴香,玲珑小巧,惹人爱怜。她百年前开放在楼主面前,百年后我这过客匆匆而来也因此泛起幽思。时间总以一种不可思议的方式让人顿然意识到它的存在,令人感知到其中的幽远、深邃,并由内心升起一种怅然与释然。
穿行在阁楼上下,前庭后院间,脚步落在雕花楼里,曾经生活在楼里的人有些什么故事,我也只能从这楼里的一砖一瓦,一木一草,一雕一刻中去想象了。眼过总得留痕,还真希望自己能拥有一副全息眼镜,百年前我未曾到过,也许科技的力量能让我触碰到雕花楼过去的日子,当然,想象也是可以的,那些过往的时空也许还在发生着雕花楼里的故事……
我们一行人踏出门楼,我拿出手机时正好接收到一条江南古镇的视频。深巷幽幽,树影斑驳,阳光泻在油纸伞上,一步一摇跫音悠悠,镜头拉远后,瓦檐、碎石、青苔……曲径通幽处,妆容精致的美人回眸之时,总要配上一段典雅的音乐,感慨这一段清凉深邃的古老时光。我抬眼一望雕花楼,薄阳落在飞檐上,门楼打开,一百年的老楼还是孤寂,时间太久,真正入画者太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