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背影》
作者: 叶宝仪夜幕打开,黑黑层层,只有几颗不安分的星星在天幕上戳了几个小洞。
我随手翻开《朱自清散文集》,那篇《背影》再次映入眼帘。
一篇《背影》,短短千把字文章,一个描述父亲送儿子去火车站的片段:生活惨淡,父子不得不各奔南北;牵挂至亲,父亲一路对儿子的反复叮嘱,为儿子买橘子时在月台攀上爬下的蹒跚背影;依依惜别,几次落泪却不让彼此看见。朴质的轮廓,平常的话语,字里行间浸润着父子惜别的惆怅和思念。文字的力量,能穿越百年光阴,让无数“我们”感受到眼中涌泪的共鸣。
依稀记得,在我18岁那年的9月,临近大学新生报到的日子,心情却莫名惆怅起来。
18岁,一个不算小的年纪,但还没有真正离开家生活过。
18年了,早已习惯每天和爸爸妈妈在一起的日子,一家人一起早餐、一起晚餐,和爸爸妈妈分享学校的见闻,倾诉成长的烦恼。
长大以后,这些早已成习惯的日常都将成为过去式,熟悉的小床、可爱的娃娃熊,我就成了它们的客人。
抚摸朝夕相伴的书桌,已不再是一个物件,而是18年的朋友,桌上的划痕,是我回不了的过去。
临行前一天的晚上,妈妈说我的行李不够,要用的时候不方便,又收拾了一大包东西,把脸盆、水桶、抽纸、凉席、灭蚊器、插线板一股脑儿都装了进去;又说马上要入秋了,塞了几件厚衣服,然后出去买了一大袋牛奶、橘子,要我带上。其实,对一个要去报到的新生来讲,这有点儿太累赘。我觉得我可能会是一个逃难的形象。我想起了朱自清的那一衣兜的橘子,我没有办法拒绝妈妈的琐碎。
是夜,隔着卧室房门,听见妈妈低声对爸爸说:“孩子长大了,离家就越来越远了……”语气中带着哽咽。
听见爸爸轻轻拍妈妈后背的声音,我的眼泪流了出来。
清风吹着云儿前行,云儿拖着长长的尾巴,它一定是想再多驻足停留。爸爸妈妈开车送我去学校,想着在车上的时间和爸爸妈妈多说会儿话。此情此景,似乎最适合的话题就是依依惜别,但这个话题又最不适合,因为会让我忍不住流泪。一路上,气氛很沉闷,我们谁都没有说话。
车停在了学校附近。妈妈像河水开了闸门,急切地唠叨起来:“早睡早起,一定要吃早饭。”“到了学校,差什么就买一些,穷家富路。”“同学有困难,多帮衬着点儿!”妈妈的这些唠叨已重复说过好多次,我不住地点头。
停车的地方距离学校门口有一段距离,爸爸非要替我把行李拿到学校门口。我拉着行李箱,提着大大的行李袋,还背着双肩包,很沉。我使足了劲儿,尽量显出不费劲儿的样子。我想要他们知道,他们的女儿可以。
这是学校的大门,这就是曾经心心念念的学校,此时此刻,又让人如此思绪万千。一脚跨进去,今后的路就如同身上的行李,都要自己背负。我的身后,是父母殷切的目光。
就这样往前走,我没有回头,虽然嘴上很坚强,但眼泪很诚实。我不想让他们看见,我想让他们知道,他们的女儿可以。
就这样往前走,陌生的校园,陌生的路,这或许就是人生真实的路,每一步都要靠自己去探索。在路的拐角处,借着转弯,我用余光看了一眼大门的方向,爸爸妈妈还在那里,我心里默念:爸爸妈妈放心,我可以。
蚕蛹终将破茧成蝶。
现在的我,依然还在路上。每一个闻鸡起舞的日子,都是对未来的致敬;每一点对未知世界的尝试,都是润物无声的茁壮;每一次鼓起勇气的挑战,都是对自己潜力的发现。心里有根,眼中有光。
成长的路上,父母的温暖无处不在。
合上《背影》,凝视深邃的夜空,感受最好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