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研究
作者: 黄文虹《项链》是法国著名短篇小说家莫泊桑的代表作,该篇小说属于批判主义文学。女主人公玛蒂尔德,人们在阅读后谈及起来,就会将她视为爱慕虚荣之人,对其持有批评的态度,这种理解固然正确,却具有一定的片面性。玛蒂尔德追求上流社会奢侈、享乐的生活,她也因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经历过十年的辛勤劳作,不再是美貌年轻的少女,而成为一位普通且坚韧的妇女,相比从前多了份质朴。作者在批评的同时,也表示出对玛蒂尔德的同情,将玛蒂尔德多样的人物特质立体化地展现给读者。人物错综复杂的情感与内外矛盾的性格,这些都与时代背景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本文从《项链》的创作背景与创作价值入手,对玛蒂尔德这一人物形象展开多维度分析,寻找其悲剧人生的诱因。
一、《项链》的创作背景与创作价值
《项链》讲述了爱慕虚荣的女子玛蒂尔德悲惨的一生。由于玛蒂尔德贪慕虚荣,导致自己食下恶果,受尽现实生活的折磨,使自己的美好梦境幻灭,从一位天真少女变为普通妇人,为自己的一念决定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在研究玛蒂尔德这一人物形象之前,有必要对该短篇小说的创作背景进行深层次剖析,才能找出决定玛蒂尔德性格养成的线索,理解作者想要透过文字传递出来的深层思想、情感内涵。
(一)创作背景
《项链》是莫泊桑结合19世纪80年代的社会现实创作出来的,选择教育部小科员家庭作为主线,主要是因为这一角色同莫泊桑生活所见重叠。莫泊桑从小受母亲教育,见证过贵族没落,也亲身经历过战争,作为一位文学家,在起伏不定的人生中早已看透世间百态,对人性甚是了解,抱着一腔爱国热情以及对社会的愤慨,他毅然决然拿起笔杆开始了批判性现实主义文学的创作之路。《项链》的故事情节极具戏剧性,读来发人深省、令人惋惜。莫泊桑采用叙事手法,将法国19世纪80年代平民生活的点点滴滴刻画得极为生动,使人不由得融入故事情境中并深刻体会主人公的矛盾心理。
(二)创作价值
《项链》的内容多数是莫泊桑从所见所闻中获得的灵感,就其内容细节,甚至可以看出莫泊桑亲身经历的痕迹,这也是为什么他可以将贵族骄奢淫逸、小人物爱慕虚荣刻画得入木三分的主要原因。小科员罗瓦赛尔是主人公玛蒂尔德的丈夫,他是社会中比较典型的形象,既具备小科员的易满足感,吃到一顿炖肉就能高兴不已;同时拥有野心,却满足于现状,对于罗瓦赛尔来说,那些野心是那么遥不可及。他也有一定的虚荣心,当拿到请帖后非常自豪,迫不及待地想要得到家人的认可。不仅如此,当得知妻子弄丢昂贵的项链之后,他又开始盲目地寻求帮助,甚至选择变卖家中的一切,借高利贷来帮助妻子填补损失。这一人物无论是在当时还是在现代,都直戳人们要害,让人们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事之法。《项链》作为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揭露社会现实的同时,也敲响了社会发展的警钟,鞭策着后来人要正确认识自我、保持本真,摒弃骄奢谄媚,脚踏实地地走好每一步。
二、玛蒂尔德的人物形象分析
(一)爱慕虚荣
与罗瓦赛尔这一典型社会形象相比,莫泊桑在创作《项链》的过程中,赋予玛蒂尔德这一人物形象更多的戏剧性元素。比如,玛蒂尔德容貌动人,穿着礼服、佩戴宝石走进宴会的瞬间便以超群的风姿出尽了风头。事实上,玛蒂尔德虽以美貌为傲,过着骄奢的生活,她的丈夫却只是一位在教育部工作的小科员。玛蒂尔德时常幻想家中四壁帷幔,卧室宽敞舒适,客厅摆放着真丝楠木材质的松软沙发;然而当回到现实,玛蒂尔德没有昂贵的衣服、首饰,只是一位十分普通的妇人。所以,当她收到教育部长的宴会请柬,她并不感到高兴,相反开始放声大哭,只是因为自己没有可以参加宴会的礼物。从以上内容中可以看出,玛蒂尔德外表美丽,内心十分爱慕虚荣,对优越的物质生活有着极度的渴望,无法忍受当下的贫困生活,甚至用丈夫积攒下的四百法郎做了一件礼服,还向好朋友借了一条钻石项链,以此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在选定项链时,莫泊桑用了“直打哆嗦”“怦然心跳”“对着镜子自我欣赏得出了神”等描写,将玛蒂尔德的虚荣刻画得淋漓尽致。
除了语言描写与动作描写,很多情节也能看出玛蒂尔德的爱慕虚荣。当她穿着华丽的礼物、佩戴着钻石项链来赴宴会时,现场包括教育部长在内的所有男性均被玛蒂尔德所吸引,她也自然地沉浸在此种氛围中,此时奢侈的生活同开篇处穷酸的家庭形成鲜明对比。如果对玛蒂尔德的心理特征进行深入探究,这种爱慕虚荣并非完全由性格决定,这一点在故事结尾处就可以得到验证。因为原本丢失的不过是一条价格低廉的人造钻石项链,而玛蒂尔德却辛苦了十年,显而易见,她的好朋友设计光鲜亮丽的背后,也有虚荣心在作祟。
(二)诚实质朴
对《项链》故事情节进行深度解读后,不难发现玛蒂尔德虽虚荣心极强,但当得知项链丢失后,她用十年时间辛苦赔偿项链,也反映了她诚实质朴的本性。在赔偿项链债务的十年中,玛蒂尔德付出了青春、梦想,以及一切,只是为了弥补因虚荣心犯下的错误。如果深究玛蒂尔德是否反思过自己,是否领悟到虚荣的恶果,笔者认为单从努力偿还、认真行事这两点,就能看出玛蒂尔德质朴的本性。另外,当玛蒂尔德虚荣心作祟,丈夫却无力满足她的全部要求时,玛蒂尔德也从不同丈夫争吵,而是在提出要求前充分分析家庭、丈夫的经济承受能力。从这一角度而言,玛蒂尔德这一人物形象又显得不那么令人憎恶,而是引起读者的同情。项链丢失后,玛蒂尔德与丈夫一度陷入窘境,即使走投无路依然决定全数赔偿项链金额,从没有想过逃避赔偿,从未质疑过项链的真假,她作出的决定不仅维护了自己的尊严,也体现了她本性的纯良。玛蒂尔德是典型的渴望优质生活的社会形象,尽管曾经在虚荣、物质中迷失自我,但本性并未泯灭,特别是在面对巨额债务时表现出的英勇气势,与参加上流宴会时表现出的状态判若两人,这种极具反差的对比更衬托出玛蒂尔德真诚性格的可贵。莫泊桑也在借助文字来鞭策读者要学会认清事物本质,审慎思考自己的每一个选择,走出迷雾的泥潭。
(三)理智自尊
玛蒂尔德用选择偿还债务来为维护自己的自尊,是莫泊桑赋予该人物形象的人格意识。面对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巨大落差,玛蒂尔德虽然内心满是自卑与难堪,急迫地希望改变现状,但从她决定偿还债务开始,到用十年时间付诸行动,其间心中没有出现过任何邪念,在阅读过程中,这一点是绝对不能忽视的。在玛蒂尔德拿到教育部长发来的请柬后,因为自尊,她并没有手舞足蹈,反而表现得十分冷静,用忍耐心来压制心中的痛苦,擦了擦脸上的眼泪,用极其平静的声音对丈夫说:“没什么,不过我没有漂亮的衣裳,所以我不能去参加这一宴会,如果你的同事能够打扮得好看,那么你就把这个请柬送给她。”在参加宴会之前,玛蒂尔德向好朋友借项链时,因为与之家庭条件差距非常大,让玛蒂尔德的心中受到了沉重的打击,这一处足以体现她的自尊。在宴会中,玛蒂尔德超群的风姿获得现场一众人的注目,足以说明玛蒂尔德的貌美与魅力;在偿还债务时,玛蒂尔德没有选择通过捷径来偿还债务,而是坚定地选择了更笨拙、更辛苦的方式。读者在阅读到这一情节时,可以将自己代入到此情境中,就能体会到玛蒂尔德所表现出的理智、自尊的品质。
(四)勤劳坚强
玛蒂尔德想尽了各种办法,终于在约定时间买到钻石项链,并还给了朋友。这也导致玛蒂尔德与丈夫背负了一万八千法郎的巨债,有一部分甚至是高利贷,遥遥无期的还债之路让玛蒂尔德决定辞退家中的女仆,与丈夫搬到租赁的阁楼中。她包揽了一切家务活儿,为了“一个铜子一个铜子地节省那艰难的钱”,玛蒂尔德“到水果店里、杂货店里、肉铺店里,争价钱、受嘲骂”,搬家后每一天的生活都让玛蒂尔德难以忍受,即使这样她依旧一如既往地坚持了十年。闲暇时,她坐在窗前常常想起那天的宴会,“那个晚上,她多么美丽,多么令人倾倒啊”。但是,她始终坚持着自己的信念,坚持着偿还债务,用自己的勤劳和坚强抵御着命运的捉弄。十年的勤俭节约,使她的内心受到了彻底洗礼,成为一个身强力壮的贫民家庭妇女,因为她的意志坚定,即使她的外表发生改变,不如从前那般精致美丽,但她的内心越来越坚强,可以大方自然地同贵妇朋友打招呼,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她是生活的英雄。
(五)真诚勇敢
苦难是最能考验人的,在玛蒂尔德面临人生中重大变故时,我们通过阅读很容易看出这个单纯天真、常常幻想的少女,其实是有一颗无比坚强的心和惊人的勇气的。玛蒂尔德在弄丢借来的项链后,面对着巨大的打击,她没有丝毫的迟疑,很快就恢复了冷静。她下定了决心“要偿还这笔可怕的债务”,她勇敢果断,敢于正视残酷的现实,让人非常钦佩。如果不是异常要强、意志坚定、责任心强,只怕早就受不了命运的压迫选择放弃了。试想一下,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多少人因为一点儿小挫折就变得沮丧。有些人因为遇到困难而崩溃,有些人因为被人指责而放弃,更别说玛蒂尔德了,这一遭遇足以改变她以后的人生。莫泊桑对玛蒂尔德的这种敢于担当的气魄也是给予赞赏的,这一点从字里行间便可看出,“她一下子显出了英雄气概,毅然决然地打定了主意”。玛蒂尔德在决定承担债务后,坚定地同命运抗争,即使有时缅怀往事,但也体现出她的真实。她用自己的意志和实际行动抵挡住了命运的嘲讽,是一位值得尊敬的人。十年的劳累已经让玛蒂尔德失去了年轻的容颜,她也开始衰老,现在的她时常胡乱地绾着头发,身上的围裙也歪着,一双手又红又粗糙,以至于她的朋友福雷斯蒂埃夫人在公园里遇到她的时候“一点儿也不认识她了”。看到福雷斯蒂埃夫人高贵地站在那儿,玛蒂尔德主动走过去同她问好,把这件事的来龙去脉说了一遍。要知道,从前玛蒂尔德在见过这位好朋友后总是会回家哭上几天,但经过十年的辛苦,玛蒂尔德的虚荣和自卑已经完全不再,取而代之的是内心的充实,而且找到了明确的奋斗目标。
三、玛蒂尔德人物形象的悲剧性
如果说玛蒂尔德的悲剧性根源在于虚荣,那这部作品就是对女主人公的虚荣心的揭露与嘲讽。莫泊桑并没有对玛蒂尔德进行直接抨击,而是在人物的刻画和情节的安排上,表达了他的观点。比如,玛蒂尔德的虚荣心使她和一位要好的朋友断绝了联系。这位朋友曾经是玛蒂尔德的同学,后来嫁给了有钱人。与这位朋友的阔气相比,玛蒂尔德顿感自卑,与好友见面之后还会一连难过几天,于是渐渐地她便不再去看望朋友了,这一切都是虚荣心造成的。玛蒂尔德在宴会上赢得众人关注,但因为家境贫寒,她的丈夫并没有给她准备华丽的外套,因为害怕宴会其他人看见,所以在宴会快要结束时匆忙地逃离了。作者用玛蒂尔德前后两种不同的表现来讽刺小资产阶级的虚荣心,所以说莫泊桑对玛蒂尔德虚荣心的批判是直接且彻底的。
《项链》的创作主题之一就是塑造玛蒂尔德这样的资产阶级女性形象,同时也是对小资本阶层的虚荣的一种讽刺。今天,这一主题依然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玛蒂尔德的虚荣心并非与生俱来,而是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玛蒂尔德的悲剧性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是因为玛蒂尔德为了短暂地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付出了十年辛苦的代价;二是被社会风气潜移默化地影响,自己对此却一无所知。玛蒂尔德自卑出身、感叹处境、怨恨命运,对上流社会的生活极度渴望,她的最大悲剧源自于她从未思考造成自己不幸的根源,也没有进行反抗。由此看出,玛蒂尔德这一女性形象与当时社会有着密切的联系—在这一点上,莫泊桑对女主人公的悲惨命运表示了深切的同情。
综上所述,优秀作家所塑造出的人物形象应当是一个经典的、有代表性的、丰满立体的性格多面体,保证符合“人”的特征。莫泊桑做到了这一点,使玛蒂尔德这一女性形象永远“活”在文学艺术的殿堂中。十年的艰苦生活造就了全新的玛蒂尔德,令人怜悯同情的同时,也让人不得不钦佩她的理智自尊、真诚勇敢、勤劳坚强。因此,我们在对英美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时,不能依靠主观臆断,而是要多维度、人性化地解析人物,确保人物形象的解读足够透彻、精准,从而全面了解作者的创作情感、主旨思想,深刻体会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