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屈原作品中的爱国主义精神

作者: 孙安琪

在绵延不绝的中华千年文脉中,《楚辞》作为中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和《诗经》一起奠定了中国文学的基础。它的一歌一咏,浪漫绮丽,深远影响着两千年来的诗词歌赋,这是屈原对中国文学的独特贡献。但充满文学奇思的屈原,在政治道路上百般失意,他不仅没有为别国所用,而且在国都被攻破之后选择怀石投江。究竟是什么力量支撑着屈原坚守楚国,又在生命的最后选择投水自尽呢?本文将深入挖掘屈原的思想根脉,通过具体作品从不同角度探析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

一、《橘颂》:深固难徙、深植家国

《橘颂》对橘树的歌颂是从外到内的:前一部分重在描述它俊逸动人的外在美,如颜色、形态,橘树的颜色鲜明,枝叶繁茂,果实也漂亮,而且有枝杈荆棘保护,这也说明橘树是注重保护自己,内外兼修的形象;后一部分转入对它内在精神的热情赞颂,如独立不迁、深固难徙、苏世独立、横而不流、闭心自慎、秉德无私、淑离不淫等。

《橘颂》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首托物言志的咏物诗歌。清代学者林云铭在他的文学评论著作《楚辞灯》中写道:“看来两段中句句是颂橘,句句不是颂橘,但见原与橘分不得是一是二,彼此互映,有镜花水月之妙。”屈原选择橘树来歌咏,也因为这是最能表现他志向的事物。《晏子春秋》载:“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因此,与其他植物相比,橘树的意象天生带有“深植家国”的内涵,用橘树来比喻君子,就让君子的品格带上了“深固难徙”的意味,这是橘树最显著的特点,屈原要突出的也正是这个。这种深固难徙、深植家国的爱国精神,着重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这是一种“受命不迁”的自豪感。屈原在诗歌中称呼橘树为“后皇嘉树”,“嘉”是“美好”的意思。这棵树生于皇天后土之间,生来美好,但“橘生淮南”,只有生长在南土,才能结出甘美的果实,倘要将它迁徙北地,就只能得到又苦又涩的枳实了。屈原是楚国的贵族,在《离骚》开篇,屈原十分自豪地铺叙了自己的传承、姓名、生辰,说明他对自己与生俱来的传承十分珍视,对自己的故国和故土有着很深的感情。他认为,自己也应该像橘树一样,扎根于自己的故土茁壮成长。屈原属于楚国,他终生都在为强楚梦、统一梦而努力,而推动他无怨无悔求索前行的,正是这种承天受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第二,这是一种“横而不流”的人格力量。屈原所处的战国时代,各个诸侯国的君主都想争霸,因此在人才方面竞争激烈,都想延揽人才来辅佐自己,人才的流动在当时是十分频繁的,朝秦暮楚的现象并不少见。历史上也历来对屈原怀石投江的人生选择存在争议,但屈原在《橘颂》中,在他的其他作品中,在他的人生选择中都表现出与国家的血脉相连,这种不离不弃,你在我在、你亡我亡,与国同体的爱国精神体现出他对国家的“忠”。他以决绝的态度表明自己卓尔不群的人格追求,固守了自己“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道德坚持。

《哀郢》载:“鸟飞返故乡兮,狐死必首丘。”《抽思》载:“惟郢路之辽远兮,魂一夕而九逝。”屈原是楚国的贵族,他对楚国、楚文化、楚国人民,都有着很深的根源意识。中国文学的重要源头《楚辞》,源于屈原对楚国文化的继承和发扬;穿越历史的屈原精神,也源于他对国家无私无畏的忠诚坚守,源于这种乱世之中独立不迁、深固难徙的爱国精神。

二、《天问》:求真质疑、探索救国

《天问》是中国古代诗歌中空前绝后的一篇奇文。在中国古代,凡一切远于人、高于人、古于人,人所不能了解和控制的事物,都可以叫作“天”。屈原在流放的途中呵壁问天,把自己对宇宙、历史、人生的困惑都融入诗歌的一百七十二个问题中。关于其中的很多问题,在春秋战国时代已经有了不少传说,但屈原立足于国家历史的发展现实,并没有满足已有的观念,而是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和发问,表现出了大胆求真质疑、不断追问探索的精神。我们可以从问所不知、问所不信、问所不平三个方面体会屈原求真质疑的探索精神,进而体会他对国家的拳拳赤子之心。

“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这是屈原的问所不知,下文中诸如此类的问题还有很多,自然的形成、地球的运转、日月的更替,阴阳变化、山川河流、神物怪兽、奇花异草,都是屈原问所不知的对象。很多问题在屈原的时代,并没有办法给出科学合理的解释,甚至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是,没有答案的问题也可以很珍贵,这些问题就已经表现出了屈原不受制于传说和传统观念,敢于怀疑的精神。

正因为这世间还有许多问题无法解答,我们更不能囿于已有的传说和观念。“女娲有体,孰制匠之?”这是屈原的问所不信。中国古代有女娲造人的传说,如果说人的形体是被女娲制造出来的,那么又是谁制造出了女娲的形体呢?其实是在质疑女娲神话的真实性。如果说“问所不知”是因为屈原不能给出合理正确的解释才产生疑问,那“问所不信”就是将自己的观点和判断融入了这些问题,表达自己对这些已有说法的质疑。过去,人们认为世界是神创造的,将问题交给神,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都认为这是天命。但是,到了战国时期,到了屈原的时代,人们逐渐意识到很多事情或许不能完全归结为神,这种对神的怀疑,不仅跳出了传统观念,更是对传统观念的挑战,也是屈原求真精神的更高体现。

既然世界是充满未知的,已有的观念和传说是可以被打破的,那为什么很多突破传统一心为国的忠直之士没有得到应有的礼赞呢?接下来,屈原又把目光投向人世,从历史和现实中提出问题,在怀疑合理性的基础上,还批判了其中的不公平。“比干何逆,而抑沉之?雷开阿顺,而赐封之?”这是屈原的问所不平。“世溷浊而不清:蝉翼为重,千钧为轻。黄钟毁弃,瓦釜雷鸣。谗人高张,贤士无名。”(屈原《卜居》)他就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子兰和上官大夫是雷开一样的佞臣,却备受宠信;自己是比干一样的忠臣,却被谗害、被疏远。他用疑问的方式为历史上的忠臣打抱不平,又何尝不是为自己的境遇叹息呢?

“厥严不奉,帝何求?伏匿穴处,爰何云?荆勋作师,夫何长?悟过改更,我又何言……”屈原在《天问》结尾一连串对楚国的诘问,恰似鲁迅在《呐喊·自序》中的“铁屋子”的比喻。鲁迅先生把昏沉中清醒的少数者称为“不幸”,屈原也说过“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渔父》),他就是楚国这间“铁屋子”中“不幸”清醒的少数者,他在昏沉中用一连串的疑问,发出了他的呐喊。可是这样的呐喊,在楚国这个“铁屋子”里,这些求真质疑的探索又能有什么意义呢?

两千年之后的鲁迅或许也为屈原做出了回答:“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或者也还未能忘怀于当日自己的寂寞的悲哀罢,所以有时候仍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些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呐喊·自序》)屈原这种求真质疑的探索精神穿越历史,从独醒到众醒最后实现了一个民族的觉醒。

今天,我们国家有了自己的行星探测任务,名字就是“天问”,它从千万网友投稿的名字中脱颖而出,就是因为这篇屈原的《天问》,因为这个名字的背后代表着屈原精神,代表着中国人从古到今的浪漫想象,代表着我们对自然和宇宙空间探索的文化传承,更代表着中华民族追求真理的坚韧执着。在国家发展的道路上,永远离不开这种求真质疑的探索,离不开屈原这样的独醒者和前驱者。

三、《离骚》:正道直行、以身许国

《离骚》历来被看作最能体现屈原爱国精神的作品,其中到处洋溢着屈原的爱国精神,这和《橘颂》《哀郢》《抽思》《天问》等很多作品中的爱国思想都是相通的,这是屈原所有文学作品不变的底色。“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篇幅较长,本文从“一个理想”“四次穿越”来梳理屈原在这条求索之路上的颠沛流离。

“屈原脑中,含有两种矛盾原素:一种是极高寒的理想,一种是极热烈的感情。”(梁启超《屈原研究》)屈原的理想可以从大到小来理解,他希望楚国能够复兴霸业,统一天下。但是,要救国、强楚,就必须变革政治,在楚国实施自己的“美政”理想。《离骚》正是借男女爱情来写屈原的政治经历的诗歌,《离骚》中的灵氛说“两美其必合兮,孰信修而慕之”,也就是一个美好的男子,终将遇到一个美好的女子。投射到屈原的政治理想中,“两美遇合”就是明君和贤臣的遇合,他们彼此欣赏、彼此信任。君臣齐心,所有有利于国家的政治措施才能得以实施,楚国才能复兴。但是,这种理想是极高的,实现的机会十分渺茫,而屈原的爱国情感又极热烈,于是他用浪漫的诗人天赋和热情,在《离骚》中抒写了自己追求理想的人生经历。

诗歌主人公为了实现自己的爱情理想,正如屈原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开始了上天入地的“穿越”求索。“济沅、湘以南征兮,就重华而陈词。”第一站,屈原穿越回了重华时代,也就是上古明君舜帝的时代。“皇天无私阿兮,览民德焉错辅。”上天对一切都公正无私,见有德的人就给予扶持。屈原在和他的对话中找到了坚持理想的信心,正式开始了上天入地的“穿越”求索。

屈原第一次“穿越”到了天上,他先来到了天上求娶天帝的女儿,但守门神阻拦,不为他通传,这正象征着屈原在政治救国的道路上有不能辨别人才、嫉贤妒能的人在中间阻拦。第二次,他“穿越”到洛水边求娶宓妃,“吾令丰隆乘云兮,求宓妃之所在……保厥美以骄傲兮,日康娱以淫游。虽信美而无礼兮,来违弃而改求”。宓妃是洛水女神,非常美丽,但她自恃美貌,傲慢无礼,也不是理想的对象,这也象征着有的人虽然表面看起来很美好,但表里不一。第三次,他“穿越”到有娀国求娶美女简狄:“望瑶台之偃蹇兮,见有娀之佚女。”但因为他没有找到合适的媒人,自己又犹犹豫豫,错失了机会,这说明理想的实现不仅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自己的犹犹豫豫也可能错失时机。第四次,他决定“穿越”到有虞国求娶一对姐妹,可是这次请到的媒人软弱,不善言辞,再次错失姻缘。

屈原虽然在舜帝那里重拾信心,认为自己的理想仍可能实现,但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四处碰壁,对目标的确定,对引荐者的选择,甚至对时机的把握都会影响“两美遇合”的实现。这几次“求美”的失败,也象征着他追求政治理想的过程充满了曲折。

屈原没有就此放弃,而是决定调整心情,趁着还年富力强,前往更广阔的天地,继续寻找。“陟升皇之赫戏兮,忽临睨夫旧乡。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这是《离骚》抒情旋律的最高潮。当他率领的车队浩浩荡荡,腾空而起,在阳光之中,他忽然向下看到了自己的故乡—那是他的楚国。就要离开故国了,他的仆从感到了莫名的悲哀,连他骑的马都蜷曲着,一步三回头地看着故国的方向,迟迟不肯前行。见此情景,屈原发出了感慨:“国无人莫我知兮,又何怀乎故都!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屈原感慨这个国家没有人理解自己,自己为什么还对郢都有这么深的眷恋呢?如果没有人和自己一起推行美政,那自己就要追随彭咸大夫的脚步,死谏君王,以死明志,用自己的生命做最后的努力。

一个人究竟愿意为自己的理想付出什么?有人付出了金钱,有人付出了时间,但屈原付出了他殚精竭虑的求索,甚至愿意为理想交付自己的生命。“吾将董道而不豫兮,固将重昏而终身”(屈原《涉江》)表明了他即便要在黑暗中度过余生,也毫不犹豫、坚守正道的决心。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这样评价屈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在这条匡复楚国的沧桑之路上,屈原一直在坚守“董道不豫”“正道直行”,他永不放弃的执着人格和环境之间剧烈冲突带来的悲剧,正是他和这篇《离骚》最能直击心灵的动人之处。

本文主要结合《橘颂》《天问》《离骚》等作品,探析了屈原深固难徙、深植家国,求真质疑、探索救国,正道直行、以身许国的爱国主义精神。屈原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爱国主义诗人,浪漫多情的《楚辞》记录了他力图唤醒楚国、复兴楚国的政治经历,抒发了他深沉充沛的爱国情感,而这种以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的屈原的人格精神,内涵十分丰富。他的清高、清醒、清白和清傲,他的好修为常,他的爱民思想,也为中国文学史和中华民族精神留下了源源不断的思想财富。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