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走于梦境与现实之间

作者: 吴伟慧

游走于梦境与现实之间0

《夜晚的潜水艇》是陈春成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收录同名小说《夜晚的潜水艇》。小说以博尔赫斯将硬币丢入海作为开头。“博尔赫斯后来为它写了首诗,诗中说,他丢硬币这一举动,在这星球的历史中添加了两条平行的、连续的系列:他的命运及硬币的命运。此后他在陆地上每一瞬间的喜怒哀惧,都将对应着硬币在海底每一瞬间的无知无觉。”1985年,一个原本对文学毫无兴趣的澳洲富商,却在读到《致一枚硬币》的那一刻被忽然击中,成了博尔赫斯的狂热崇拜者。寻找被诗人博尔赫斯扔进海底里的那枚硬币仿佛成了他的朝圣之旅,甚至愿意付出巨额财富锻造潜水艇去深海探查一枚硬币的命运。

故事游弋的帆船冲开时间的浪花,让博尔赫斯的诗情进入一个东方男孩儿的梦境里。主人公陈透纳具有天才般丰富的想象力,“我能在莲蓬里睡觉,到云端游泳,在黑板上行走,追踪墨水瓶里的蓝鲸”,甚至可以根据一粒尘埃想象出整颗星球文明发展的轨迹,把自己的房间想象成深海冒险的潜水艇。可由于陈透纳的想象力过于丰富,导致其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成绩严重下滑,被父母认为沉浸在“病态的幻想”里,陈透纳迫于父母和现实社会的压力,不得不放弃自己的想象力。陈春成在其作品中塑造了一系列执着追求精神自由的人物形象,通过展示他们或勇敢或荒诞的行为,表现了其对于精神自由孜孜不倦的追求。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不仅局限于一般意义上的哲学、心理学研究或精神疾病治疗,也被应用于文学艺术的批评,即精神分析批评,它是一种文学阐释的方法。由于《夜晚的潜水艇》中主人公陈纳透的精神心理的奇特性,因此将精神分析理论用于作品批评,剖析人物的内心、本能冲动与欲望,有助于我们对人物性格的成因和特点进行深入、系统的剖析,挖掘文学作品的内涵,进而获得对文学作品的多元理解。

一、人格结构理论

(一)“本我”自然生长:好奇的幻想家

弗洛伊德将人格结构分为三个层次,即本我、自我、超我。本我位于人格的核心,它是人的与生俱来的无意识的结构部分,不受逻辑、理性、社会习俗等一切外在因素的约束,而仅受自然规律即生理规律的支配,遵循快乐原则行事。本我是人的心理本质所在,是人格建立的基础,它终生保持儿童期的特点,非理性、追求快乐,可以通过想象、幻想、幻觉来释放能量。

陈透纳总是保持一种单纯与童心,乐于做一个梦境体验者,在幻想的世界里,旅行、探索、冒险,得到无与伦比的快乐和满足。他对着美术课本上印着的《秋山晚翠图》一下子着了迷,想象自己“从画底的云烟里攀上山脚的怪树,一直沿着山涧,爬到画上方的小木桥上”;在听到培养专注力的钢琴音乐后,又“在一首曲子里,我乘着热气球忽上忽下地飞,最后飞到银河里去了”。他把自己想象成潜水艇的船长,船员皮卡丘、妙蛙种子也唤他船长,皆听他号令,为他保驾护航。他们正策划一场空前的航行,其间“章鱼就在头顶上逡巡,蜿蜒着满是吸盘的长长触手,纳闷地张望”,“我们在珊瑚的丛林里穿行了三个晚上,那里像一座华美的神殿”,“黑暗中无声游出一头史前的沧龙”,“我们还和一只性情温和的虎鲸结成了好友,每次在危难中发出信号,它总像守护神一样及时赶到,同我们并肩作战”。在陈透纳的梦境世界中,本我居于主导地位,拥有绝对掌控权,促使他获得对自身的认同感。

本我是原始的、混沌的、本能的,它并不与外界直接接触,而是透过自我来获得满足。陈透纳用历史、地理上零星的知识作养料,使幻想(也就是“本我”)越发繁茂地滋长起来,“我的脑袋像伸出了万千条藤蔓,遇到什么就缠上去,缠得密密实实的”。

(二)“自我”警醒与压抑:回归世俗的“平凡人”

自我是人格中的意识部分,代表着理智与常识,是从本我中分化出来并得到发展的部分,处于本我和外部世界之间。它正视现实,按照常识、理性和逻辑行事,遵循“现实原则”。

陈透纳的本我过于强盛,压缩了自我表现的空间,他的自我显得浑浑噩噩,疏离于现实世界之外,上课无法专注,成绩一塌糊涂,嘴里经常胡言乱语,被同学看成怪人,被嘲笑为妄想症,可他依旧我行我素,沉迷于海底光怪陆离的世界。直到面对高考的压力和家人的忧虑,陈透纳开始为在海底虚掷的光阴而焦虑。升学、就业、结婚,这些漂浮在他的精神世界以外的概念,“才一个接一个地坠落在我跟前,像灼热的陨石”。这时,陈透纳的本我与外部世界产生显著的矛盾冲突,自我开始警醒,保持正视现实的清醒,发挥协调作用,这也是属于人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于是,他决心要恢复正常人的生活轨迹,让自己的想象力脱离身体,使其沉寂于海底。想象力的消失意味着本我中最可贵的部分凋亡和被压抑,陈透纳彻底沦为一个“缺乏想象力”的平凡人。

(三)“超我”升华与追思:江郎才尽的艺术家

超我由自我理想和良心组成,它为至善至美的道德理想而奋斗,奉行的是“理想原则”。父母“憔悴的面容和疲惫的声音已经刻进我脑中,我做不到那样自欺欺人”,于是陈透纳的超我便肩负起责任,指导自我压抑本我的盲目冲动,以内疚感和罪恶感的形式达到纠正本我的效果。中年的时候,陈透纳开始进行文艺创作,并成为知名的印象派画家、象征主义诗人,这是本我被压抑后转化或变形而来的自我理想形态。

弗洛伊德认为,文明的进步是以“力比多”的压抑和升华的过程中获得的,通过升华作用,被压抑的“力比多”便以社会允许的方式得到了满足。从文艺的角度理解,陈透纳的文艺创作是通过想象力的升华、补偿作用来获得心理满足。他回忆起少年时奇特浪漫的梦境,书写出让世俗惊讶的美丽诗篇,借此聊以慰藉。当梦境不再清晰,才华逐渐消沉,文思也随之枯竭。陈透纳在晚年时回忆:“我一度拥有过才华,但这才华太过强盛,我没办法用它来成就现实中任何一种事业。一旦拥有它,现实就微不足道。没有比那些幻想更盛大的欢乐了。我的火焰,在十六岁那年就熄灭了,我余生成就的所谓事业,不过是火焰熄灭后升起的几缕青烟罢了。”陈透纳作为艺术家也许得到人们的认可,但实质上失去了自我的本真的一面。因为,他丧失了来源于本能天性的智慧,削弱了自然活力与创造精神,削弱了强烈的情感和深邃的直觉。

二、无意识理论的探究

(一)童年经验的重视

《夜晚的潜水艇》提到陈透纳异于常人的想象力也许来源于童年时外公对他的启蒙,这涉及对童年经验的研究。陈透纳的外公是个海洋学家,他在陈透纳小时候每晚为他讲述海里的故事。后来,外公不顾家人反对,以六十岁高龄受邀参加海洋考察,此后便再无音讯。对外公的思念、对海底世界的向往,直接导致陈透纳开始经营海底的幻想。

(二)梦的工作与解析

弗洛伊德在《释梦》中指出,梦是对人们无意识欲望的满足,梦的内容在于欲望的达成,其动机在于满足某种欲望。欲望的满足具有重要的生理意义,梦能把干扰睡眠的刺激与某种被压制的愿望联系起来在梦中得到满足,从而维持精神平衡。

外公的循循善诱在陈透纳小时候播下了一颗想象力的种子,生根、发芽,以无意识的形态潜藏在他心中,并在一次次梦境或者幻想中以改装的形式再现。在梦境中,每一次航行都是对自由的追寻,每一次神秘的探索都是好奇心的满足。

弗洛伊德把梦的伪装变形称为“梦的工作”,包括凝缩、移置、意象和润饰四种方法。陈透纳显然是个造梦好手,他的梦境丰富多彩,奇异的时空、事件、人物以浑然一体的方式呈现,甚至具备惊心动魄的视觉形象。“尘埃上一定会发生世界大战。试了好多次,都无法避免。我被战阵厮杀声、火光和蘑菇云弄得连夜失眠”,而少年陈透纳又像一个经验丰富的小说家,把这些离奇古怪的情节富有逻辑地连缀起来。面临现实的压迫,陈透纳察觉到自己近于病态的幻想,决定选择自我“疗愈”,即想象自己的想象力脱离自己的身体,他相信只要这种幻想足够逼真细致,就能成为现实,这种方法更类似一种自我催眠。

(三)作家创作与白日梦

弗洛伊德认为:“一篇创造性作品像一场白日梦一样,是童年时代曾做过的游戏的继续和代替物。”(《作家与白日梦》)昼梦或白日梦与夜梦不同,它与文学艺术创作有直接关系。“文学家将自己的昼梦加以改造、化装或删削,写成小说或戏剧中的情景,但昼梦的主角常为昼梦者本人。”(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诗人陈透纳是梦境的忠实描绘者,或许这也正是作家陈春成的亲身体验。除了《夜晚的潜水艇》外,《传彩笔》《裁云记》也时常闪现出“梦”的影子,但不管是构思过程还是作品本身都绝非天马行空、毫无秩序;相反,它们始终受到作家理性精神的支配,因为做这场“梦”的更主要的目的在于用理性的文字来传达相对集中的思想感情,而梦幻则只属于梦幻者自己。文学作品离不开奇特的幻想,更离不开生活的土壤,因为幻想也并非凭空而来,真实的生活之水灌溉着梦幻之花。

将作品简单地等同于白日梦,未免会忽略构成文学作品魅力的其他因素,但无论如何,《作家与白日梦》从精神分析的角度让我们看到了幻想的内里,看到了作家在作品中可能蕴藏着的白日梦。我们需要更谨慎地对待作家创作与幻想、创作的理想与感性之间的关系。

荣格认为,“集体无意识”是文学艺术活动的根源,它满足了时代的精神要求,直接契合了每个人的心灵,文学艺术就是沐浴在集体无意识的光辉中,通过触碰人类的集体心理经验,使人类获得心理共鸣。深海的潜水艇象征着儿童纯真的梦,潜水艇的永远悬停、硬币的锈蚀意味着传统社会价值对儿童的天性的压制。小说表达了守护儿童本真的愿望和对精神自由不懈的追求,这些生命经验都早已渗透进人类的集体无意识,并通过典型的意象—潜水艇,重新表达与再现。“艺术作品的本质在于它超越了个人生活领域而以艺术家的心灵向全人类的心灵说话。”(荣格《心理学与文学》)陈春成运用温厚清幽的笔法和具有东方韵味的意象,如“酿酒”“铸剑”“古碑”等建构起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美学世界。

《夜晚的潜水艇》为精神分析理论的阐释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实验园地,其中人格结构理论为解释主人公的境遇,深入剖析人物的内心及性格特点提供了方法论支撑。梦境是无意识的表征,具有较强烈的象征意义。作者以超高的叙事技巧、天马行空的想象,构建了光怪陆离、异彩纷呈的梦境世界,凸显了追求精神自由的主题。同时,精神分析理论还启发我们关注童年经验,辩证地看待作家创作与幻想的关系。《夜晚的潜水艇》文笔灵动,熟练运用古典意象,具有东方式的浪漫主义色彩,带给读者独特的阅读体验。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