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李清照集校注》注释

作者: 兰天

谈《李清照集校注》注释0

在我国古代封建制度的大背景下,女性常被认为是男性的附属品。女性大都被囚困在男权社会的牢笼之下,受到各种歧视与打压,才华无处施展。在文学领域中也无例外,女性作家寥寥无几,女性的作品更是少之又少。在知名词人中,占据重要地位的女性作家只有李清照一人。王仲闻的《李清照集校注》将李清照的一生及其作品尽辑其中,加之后人的评价及注释,将这位突破重重障碍在众多男性作家面前仍闪烁着耀眼光芒的奇女子展现在读者面前。

杭世骏说:“作者不易,笺疏家尤难。何也?……为之笺与疏者,必语语核其指归而意象乃明,必字字还其根据而证佐乃确。才不必言,夫必有十倍于作者之卷轴而后可以从事焉。”(《道古堂文集》卷八《李太白集辑注·序》)。由此可见,注释古籍之难。这就要求注释古籍者须博古通今,用语谨慎,考究得当。在王仲闻先生的《李清照集校注》中,李清照的作品算上流传残篇短句也不过七八十篇,同时,由于受到封建礼教重男轻女的影响,八百余年尚无注本,没有旧注可以因袭参考。但是,王仲闻先生克服重重困难,于1979年出版了《李清照集校注》,全书包括词、诗、文、附录、后记五个部分,是迄今为止作品最为丰富、校注最为精审的李清照作品注释集。

这部集子具有以下两个优点:第一,收罗详备。这里我们分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李清照的作品尽收其中,包括有争议的作品及残篇短句。例如,赵明诚的父亲赵挺之官至宰相时,李清照献上“逸句”:“炙手可热心可寒。”虽只剩一句,仍收录其中。又如,附录中“误题李清照撰之作品”部分,将确定非李清照作,但提李清照名的作品二十七篇词、二则断句尽收于附录,以供后人参考。

其次,前人对李清照的评议广为收集。其中既包含宋人对李清照的赞赏,如宋代王灼《碧鸡漫志》称“(易安居士)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在士大夫中已不多得。若本朝妇人,当推文采第一”,又有明清后人关于李清照改嫁一事的争议,以及对李清照的污蔑。例如,《水东日记》谓易安词为不祥之具等。对同一句的不同评议也皆收其中,对于“绿肥红瘦”一句,有称赞,如《藏一话腴甲集》卷一中的“李易安工造语,故《如梦令》‘绿肥红瘦’之句,天下称之”,《尧山堂外纪》卷五十四中的“当时文士莫不击节称赏,未有能道之者”。也有批评,如《白雨斋词话》卷六中的“李易安之‘绿肥红瘦’‘宠柳娇花’等句,造句虽工,然非大雅”。

再次,关于李清照的生平事迹问题,王先生梳理了李清照一生的行年,一些逸闻逸事也收录其中,具颇多参考价值。在《琅嬛记》中,李清照将《醉花阴》函致赵明诚,赵明诚看完以后,想要超越妻子证明自己,于是废寝忘食三天三夜,写了整整五十阕词,夹杂着李清照的这一首,一起拿给友人陆德夫品鉴,结果却被指出只有“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三句绝佳。凡此种种,都是了解李清照及其作品的重要参考。

最后,注释中引述了许多宋代的社会风俗和文物制度,对于后人深入理解李清照和了解宋代社会生活也有一定帮助。书中提到了宋代在工业方面的发展,如印刷、建筑、制瓷、制茶、制糖等技术,这里我们列出制茶方面的例子。校注者对《转调满庭芳》中的“分茶”一句做了详细的注释,指出“分茶”是宋人常用语。蔡襄《茶谱·点茶》云:“茶少汤多则云脚散,汤少茶多则粥面聚。钞茶一钱七,先注汤调令极匀,又添注入,环回击拂,汤上盏可四分即止。其面色鲜白,着盏无水痕为胜。”考证多家对于“分茶”的记载,作者最后得出结论:“盖以茶匙(《茶谱》云:茶匙要重,击拂有力。)取茶(汤)注盏中为分茶也。”这给后人研究宋人的饮茶习惯提供了参考。

第二,考辨精当。书中处处可见王先生的考辨,考辨内容可分四方面。

首先,对作品版本的选择。王先生在编著《李清照集校注》前认真探讨了李清照词的版本问题,即分析和考辨古籍中记载的诗词是否为李清照所写,比较不同典籍中所记录的李清照诗词的异同,分析各个版本的可信度。对于这个问题的处理,王先生网罗众本,把从古至今记录李清照诗词的集子汇总起来,了解李清照诗词背后的时代背景,分析其诗词的语言特点,考证历代李清照的注释集中对李清照词的注释及叙述是否得当,最终确定可信的李清照词共四十三首,无题目的残句两篇,存疑作品十四首;辨明误提为李清照所写作品二十九首,其中,残句两条。王先生遵循“最早之本或其祖本”的原则,因为时间早的版本相对来说可信度及价值更高。王先生将汇集的李清照作品以时间早晚为依据进行排序,对同一首词的不同版本,尽量选较早的一版收入集中,最大程度地避免了收集后世署名李清照的疑作与伪作。同时,王先生提出作品的真伪必须考辨清楚再进行研究,伪作和可疑之作都不能在研究范围内,否则研究的科学性要大大降低。王先生都是以可信材料为依据,对有争议的作品,保留观点,谨慎地在前人基础上进行分析。例如,对《减字木兰花》中“泪染轻匀”还是“泪点轻匀”的问题,王先生既不妄作断语,也没有武断地依据词意判断整首词的真伪。依据赵万里《漱玉集》中“‘染’作‘点’,词意浅显,亦不似他作”,王先生认为,根据一个词的意义推断整篇作品为伪作欠妥,他仍将《减字木兰花》列为李清照之作,不列如存疑词中。可见,王先生在可信依据的基础上作出具体分析,以求注释的最佳版本。

其次,对“参考资料”部分的考辨。王先生除对原资料的正误进行分辨外,还纠正了他书的错误,如《凤凰台上忆吹箫》后所引杨慎批点本《草堂诗余》卷四,王先生在按语中纠正了《宋词三百首笺注》和上海新编《李清照集》中关于此条出处的误说。再如,《醉花阴》后所引《云韶集》卷十、《宋词三百首笺注》唐圭璋笺注和《李清照集》都误为出自《白雨斋词话》,今检原书并无此条,王先生虽未加按语分辨,但指出了正确出处。

再次,王先生对李清照生平事迹做了详细的考辨。王先生引用大量资料,充分比勘他当时所掌握的文献材料,最终编成《李清照事迹编年》。书中还对李清照晚年改嫁张汝舟一事进行了详细的考证。书中有一篇《投翰林学士綦崈礼启》略言其事,《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和《云麓漫钞》等宋人著述中又多有述及,但清代著名学者俞正燮、陆心源、李慈铭、况周颐等人站在自身立场,又对此事持否定态度,影响较大。王先生针对俞、陆、李等人之论述,深入剖析,列出了五点证据,指出《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云麓漫钞》中对李清照晚年改嫁之事的记载确凿无疑,所言有理有据,令人信服。此后学者多采用王先生的见解。

最后,王先生还为本书末尾写了《后记》。此篇文章对于我们了解李清照本人及其诗词有着重要意义。此文介绍了李清照在世期间的时代背景,重点突出了当时女性作家的艰难处境及女性作品的认可度不高,且与男性作家之间的地位悬殊,为我们展现了李清照曲折坎坷的人生经历。

除了以上这些优点,笔者有一点疑惑需要在此提出。王先生根据张炎《词源》将李清照《词论》中的五音注为“宫、商、角、徵、羽”。而对五声,王先生则认为有两种解释。他首先参考了《周礼》中的记载,《周礼》中称五声为“宫、商、角、徵、羽”,王先生认为不妥,他将五声注为“阴平、阳平、上、去、入”,但王先生并没有列出得出此结论的参考文献、古籍,是否科学有待进一步考证。下面是笔者对这个问题的思考。

关于五声的问题,我们需要参考汉语从上古时期到中古时期,再到近古时期语音声调的发展。关于上古时期汉语的声调的问题,唐作藩先生认为有平、上、去、长入、短入五声。中古时期,根据《切韵》中的记载,汉语声调分为平、上、去、入四声。近古时期,人们对于汉语是否存在入声有大量争议。《词论》的创作年代是近古时期,这时期的代表韵书《中原音韵》中,有平声阴、平声阳、上声、去声四声,即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调类。《中原音韵》的作者周德清在《正语作词起例》中认为:“平、上、去、入四声,《音韵》无入声,派入平、上、去三声。”对入派三声,周德清认为:“今撮其同声,或有未当,与我同志,改而正诸。”可见,这时候的人们对入声的归类仍不清晰。入声字具有不稳定性,受到战乱影响,大批北方汉族南迁,加快了汉语语音的演变。这一时期古入声字的演变持续进行,入声逐渐消失,派入平、上、去三声,原因有二:一是受到了语音简化的影响,二是受到了汉语词汇双音节化的影响。我们将中古时期和近古时期的韵书进行对比后可以发现,入声的消失和入声韵的转化是有关系的,词汇双音节化连读导致一些入声韵尾消失,入声调也逐渐消失。但可以肯定的是,李清照时代的一些方言区仍存在入声,如周德清的口语方言(高安方言),但仅以个别字的形式出现,数量不多,就如今天的粤方言一样,仍保留入声读音。周德清云:“入声派入平、上、去三声者,以广其押韵,为作词而设耳;然呼吸言语之间,还有入声之别。”故王先生将李清照《词论》中的五声解释为“阴平、阳平、上、去、入”有其合理之处。

王先生的《李清照集校注》虽有一些疏漏之处,但与全书的优点相比,不足为论,瑕不掩瑜。《李清照集校注》在词学的发展、李清照诗词的风格,李清照诗词及其注释的流传等方面进行了阐述。通过分析此书,我们了解了更加真实的李清照,知晓了李清照前期安定闲适的生活与闺愁,“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阴》),感受到了李清照南渡后对国破家亡的感伤情调,“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声声慢》),领略到了词的婉约清奇,“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如梦令》),惊叹于其卓尔不群的政治见识与胆魄,“南渡衣冠欠王导,北来消息少刘琨”(《句》其一)。她是一位诗人、画家、金石学家,更是一位面对国家民族危亡敢于挺身而出的爱国者。从她的身上,我们能看到“巾帼不让须眉”的独立风格,也能感受到她“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夏日绝句》)的豪迈气概,展现了女性主义思想的初步觉醒,用行动与语言展现着自己对女性主义的追求,为后世所称赞。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