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中的舞蹈意象

作者: 郭润佳

《庄子》中的舞蹈意象0

《庄子》作为文学性较强的一部先秦著作,其寓言形象描写中包含着舞蹈意象。《庄子》中的舞蹈意象主要由舞蹈动作表现,这些舞蹈动作可见于先秦舞蹈中。舞蹈意象属于表达《庄子》哲学理念的媒介,对研究《庄子》哲学与文学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朱光潜在《谈美书简》中说:“心境从外物摄来的影子就是‘意象’。”而《庄子》用文字描写的舞蹈意象,充当了表达哲学理念的媒介。

一、羽化登仙的仙人舞姿

《庄子》富有神话色彩已被学界所公认,书中有不少“神人”“至人”“真人”“圣人”的形象,在描写上有很多艺术夸张的成分,如《庄子》中《逍遥游》描写藐姑射神人“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等。其共性就是“乘云”及“登天而游”。

“登天而游”、腾云驾雾与日月并行甚至漫游于穹宇的飞翔动作最有可能与模仿鸟形有关。人类对于飞翔的联想也多源于鸟类,在想象神仙形象方面也不应例外。正因如此,这类动作具有一定的巫舞意味。春秋战国彩绘锦瑟众巫舞图上便有三组类似仙人的巫舞图案,皆是广袖舒展、飘飘欲仙之态,其中一个巫人足下还踩着类似祥云的物体,如同乘云浮游一般,和《庄子》寓言中神人、仙人之类形象的动作如出一辙。神人、仙人们飘飘欲仙的姿态和神秘莫测的步法,也有可能是以巫舞“禹步”来施展神巫能力的一种呈现方式。

挠挑无极、翩然轻盈、幻缈飘逸的姿态,显然与袖舞也有很大的关系。袖舞“行步流畅,轻盈如仙,似欲乘风而去”“靡于鸾翔”“徘徊翔转”“婉转若羽毛之从风”的动作,和上文“游”的形象非常近似,换言之,神人、仙人的“游”在描写中就呈现出轻盈流畅、婉转徘徊、乘风翔转的动作特点。藐姑射神人的描写,与《拾遗记》描写舞人的文字“玉质凝肤,体轻气馥,绰约而窈窕……或行无迹影,或积年不饥”大同小异。也就是说,《庄子》寓言中的神人等形象,与古代舞台上姿态轻盈的舞人展示的形象颇具相似之处。

二、逍遥体道的自由歌舞

在庄子看来,体道之人应该逍遥无为,精神自由,从容而不为外物所影响。因此,在《庄子》寓言中描写了不少具有这类气质或能力的形象。

(一)动作潇洒的行歌乐舞与顺应自然,无为而无不为

《庄子·人间世》中,楚狂接舆在游孔子之门时边行路边唱道:“……迷阳迷阳,无伤吾行!吾行郤曲,无伤吾足。”《庄子·达生》篇中,写孔子“见一丈夫游之,以为有苦而欲死也。使弟子并流而拯之。数百步而出,被发行歌而游于塘下”。这两个带着“行歌”而“游”动作的形象,正是以“投足”踏歌为形式的舞蹈意象。《庄子·渔父》中 “奏曲未半,有渔父者,下船而来,须眉交白,被发揄袂,行原以上,距陆而止,左手据膝,右手持颐以听”,行而“揄袂”的动作就是一个带有袖舞意味的意象。

《庄子》中体道之人的逍遥自由还体现在其顺应自然,无为而无不为的特点上。《庄子·天地》中的寓言里出现了“忽然出,勃然动,而万物从之乎”的王德之人的形象。此处的动作富有力量和动感,且“万物从之”,使人联想到《诗经》中“硕人俣俣”“有力如虎”的“万舞”,王德之人像是其中的领舞者。这是庄子对于道的主宰地位的形象化表述:天地万物都像是在进行一场宏大的自然之舞。

(二)残缺隐喻的逍遥与动作的自由自在、轻巧灵动

《庄子》强调顺应自然以获得精神的自由与解脱,所以身体上的残缺于精神的逍遥是无碍的。《庄子·人间世》中支离疏“支离攘臂而游于其间”“攘臂而游”仿佛举手、扬臂或振袖作舞。《庄子·大宗师》中“浸假而化予之尻以为轮,以神为马,予因以乘之”的姿态富有动感,像是在逍遥自由地行游舞动,这是庄子思想影响下产生的舞蹈意象对一般意义上舞蹈概念的超越。

《庄子·在宥》写鸿蒙“方将拊脾雀跃而游”“拊脾雀跃不辍”“拊脾雀跃掉头”,仿佛一种有节奏的跳跃和手舞足蹈。而鸿蒙作为自然元气的人格化,类似神仙,也带有模拟飞鸟、翩然轻盈的“仙人之舞”的特点。

三、情态各异的世人之舞

《庄子》寓言中也有很多本身就是世人、普通人的形象,其中一部分是庄子虚构出来的人物,另一部分是历史记载和古籍中存在的真实人物。

(一)合于《桑林》之舞

《庄子·养生主》写庖丁解牛的动作“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桑林》发源于殷商祭祀乐舞,与同样执羽而舞以求雨的“雩祭”不无关系。从《左传》的记载来看,其具体动作是举着装饰五色羽毛的旌旗,和周代《六小舞》中的《帗舞》《羽舞》《皇舞》也有相似之处,所以其舞蹈动作可能包含挥动旌夏以增强气势、展现舞人风姿的部分。

(二)执羽、执干之舞

《庄子·徐无鬼》云:“孙叔敖甘寝秉羽而郢人投兵。”虽然不少学者认为“秉羽”为“执羽扇”的意思,但《庄子集释》中还有“秉羽”为“秉羽之舞”的说法:“庆藩案……孙叔敖秉羽之舞,郢人无所攻,故投兵。”在这里,“秉羽之舞”的功能更偏向于欣赏娱乐,那么动作自然十分优美、从容,舞姿翩然柔和而毫无锋芒,这一舞蹈意象体现出了无为的特点。《庄子·让王》云:“孔子削然反琴而弦歌,子路扢然执干而舞。”其中,子路之舞应该属于或源于周代执干戚之舞中的一种。“扢然”一词,体现出舞者昂扬的姿态和奋猛的动作,符合《大武》《干舞》等武舞的形式。而子路本身在历史上就是一个勇武的人物,其形象的力量感与威武之态跃然纸上。

(三)技艺之舞

《庄子》寓言中部分带有表演性质的活动,在这些技艺中,有的属于先秦时百戏的形式,有些同时还带有其他舞蹈类型的痕迹。《庄子·徐无鬼》云:“昔市南宜僚弄丸,而两家之难解。”其“弄丸而戏” 的技艺高超,能给人视觉的享受;“解两家之难”,亦体现出无为的意义。《庄子·达生》篇中的“佝偻者承蜩”“犹掇之也”,应该说的是“累丸”与“弄丸”有相似之处,也有举竿以保持平衡的杂技之特点,其意象在于凝神以合于道、合于自然。《庄子·徐无鬼》中有寓言描述匠石的表演:“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这种技艺十分神妙,既带有杂技戏的色彩,也可能受到武舞的影响。《庄子·说剑》云:“夫以剑者,示之以虚,开之以利,后之以发,先之以至。”赵文王令人演练剑技,“为剑”也可以说是舞剑,且这一系列动作衔接连贯,有凌厉的姿态,表现出了剑舞的美感。

(四)击鼓而舞与车上之舞

《庄子·天运》云:“吾子亦放风而动,总德而立矣,又奚杰然若负建鼓而求亡子者邪?”《庄子·天道》也出现了“击鼓而求亡子”的意象,这与先秦两汉的各类鼓舞相似。《庄子·列御寇》云:“如而夫者……再命而于车上儛。”这应该是出于喜悦而自发进行的车上舞蹈。在汉代百戏中也有车上作舞的表演形式,还专门有为这种演出而造的“戏车”。

四、《庄子》舞蹈意象对表达庄子哲学理念的意义

《庄子》寓言的本质是借他人之口表达自己的哲学思想,因此其寓言形象描写并非有意写人,而是将这些形象作为寄寓、传达哲学理念的媒介,其舞蹈意象亦是如此。

(一)体现《庄子》理性思维对于神巫思维的超越

《庄子》寓言中一些舞蹈意象含有神巫色彩,如登天游仙的特殊能力、意象中包含的巫舞成分(模仿鸟形、龙舞、《桑林》之舞、执羽舞雩)等。然而,《庄子》寓言的目的并不在于讲述神话或追求对神巫元素的凸显。《庄子》寓言之所以写神人、仙人的玄妙姿态,写《桑林》之舞、执羽之舞,皆是通过这种意象所代表的先秦舞蹈姿态的表象,来比喻其所蕴含的更深层次的哲学意义。比如,以神人、仙人的轻盈高妙体现道的玄妙,以带有神秘美感的巫舞来体现人物从容无为的气质等。细致的描写、玄妙的形容和“道”的主旨核心,赋予了《庄子》神巫舞蹈意象特殊的文学审美价值和思想深度。因此,《庄子》中与神巫有关的舞蹈意象都明显带有庄子式的风格,臻于庄子的思想境界,本身就是《庄子》哲学理性思维超越神巫思维的例证。值得注意的是,在体现《庄子》理性思维超越神巫思维的同时,神巫舞蹈意象由于体现了合于道的“神人”们高超玄妙、无为而无不为,带有主宰意味的特点,因此有助于突出这些实质上属于“道”之特质的部分。

(二)突出庄子哲学的核心思想:逍遥、齐物、顺其自然、无为等

1.舞蹈意象具有传递思想的作用

舞蹈本身具有情感迁移的作用,主要表现在移情与内模仿等方面,即通过身体的动作和姿态使观者在心中产生共鸣,以实现“物我合一”的状态,所以《庄子》寓言中的舞蹈意象更容易向读者传递人物形象的思想精神,而通过许多舞蹈意象传递的思想精神往往就是庄子所倡导的思想理念。来去自如的仙人,动如天随、合于自然的龙舞者,潇洒歌舞的行人,从容为舞的体道者,执干奋舞的勇猛之人,凝神舞戏的艺人,甚至振臂作舞的残疾人,无一不是庄子思想的形象化体现,而这些舞蹈形象所表述的实质却是抽象的。《庄子》寓言描写舞蹈意象并非意在写舞蹈形式本身,那些形体歌舞的自由所代表的实际是内在精神的自由,这与庄子的哲学观点是一致的。

2.舞蹈意象具有强化理念的作用

《庄子》寓言中的舞蹈意象种类较多,有得道之舞、世人之舞和庸人之舞等,其所蕴含的境界也有着层次区分,而不同层次的舞蹈意象之间相互对比、衬托,对于庄子所倡导的理念具有强化作用。比如说,庸人的舞蹈意象与体道之人的舞蹈意象对比衬托出了二者精神境界的不同,描写庸人能够激起读者鄙夷的感情,与体道之人高超自如的思想境界显然形成强烈的对比,庄子的主张也就体现得更加鲜明。

3.舞蹈意象助益其他说理文本传达理念

庄子的部分哲学观念与舞蹈艺术内涵有一定共通性,从这一角度而言,寓言中运用舞蹈意象也可以助益其他说理文本传达理念。庄子认为“道”是不可言说的,《庄子》利用舞蹈意象与“道”之特性的联系,更大程度地体现他所追求的“道”之无为、不可说的思想。再如,许多舞蹈意象所体现出的舞蹈动感及流动性(流畅性、连贯性)特点,也使人联想到庄子从循环和运动的角度来看待事物的主张。

(三)更全面地构建庄子乐舞观

目前,学界对庄子乐舞观的大部分研究是针对“乐”的,而基于“舞”的角度来分析的较少。这也是因为《庄子》中论乐的部分确实更明显。但分析《庄子》中舞蹈意象的内涵,有助于读者了解庄子对舞蹈的态度。比如,《桑林》之舞就是庄子认为较接近于道的高妙境界的乐舞。而其对神人、仙人等形象的描写,很可能受到先秦巫舞、袖舞姿态的影响。因此,庄子崇尚的乐舞形式必然是轻盈缥缈的。当然,庄子所追求的乐舞实质还是发乎自然的自由之舞,这也体现出庄子肯定的就是舞蹈产生的实质:随心而动,随性而舞。当然,庄子对形体是超越的,他并不重视舞蹈的形体要素,只重视其精神的内核,在动作方面也很随意而没有要求。而且,不同的舞蹈意象也反映出不同身份、不同地位的人都可为合于“道”的高超舞姿,只要掌握精神方面的要领(如不受外物影响、凝神等)即可。由此可以看出,庄子的“逍遥”和“齐物”思想,也反映在其乐舞观当中。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