朽木不可雕也
作者: 一凡[按]对于宰予是否属于“学渣”,历代争议都很大,但多数书都把“宰予昼寝”定位为宰予不好好学习被孔子训骂,和今天的中小学教师训诫学生没什么多大的区别。可史实确实如此吗?如果宰予就像今天不好好学习的“差生”,他能名列孔门十哲而配享孔庙吗?历史远没有你想象的那么简单。这背后到底有什么更深层次的原因呢?
1
一夜的春雨,催开了枝头洁白的杏花!
清晨,阳光普照,香气弥漫,绿绿的草地像绒毯一样铺满了整个园子。园子正中就是杏坛。
此刻的杏坛,传来了阵阵吟诵之声:
“春日迟迟,卉木萋萋。仓庚喈喈,采蘩祁祁……”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将。人之好我,示我周行……”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
杏坛内,橙色的阳光透过东边的窗棂斜照进来,洒在堆满书简的长几上,长几案边,孔子正在批阅简牍。
突然,不知谁喊了一声:“鲁公驾到!”顿时打破了园内的宁静。
众人赶忙准备欢迎仪式,可还等没准备好,鲁公已经走进了孔子的书斋。
大约半个时辰过后,孔子走出书斋,恭送鲁公还朝。
“来人!把宰予给我叫过来!”孔子大声说。
“回夫子,宰予不在!”子路说,“我让大家分头去找!”
不多会,高柴气喘吁吁地跑回来,说:“禀夫子,宰予正在杏园睡觉!”
孔子一听,大踏步向杏园走去。
2
杏园内,一树树杏花争相怒放,一团团,一簇簇,像云团,像朝雾。一阵清风吹来,花儿立刻飞开了,一片片花瓣如天女散花般纷纷落下,好像下了一场花瓣雨。
杏树下,只见宰予安静地躺在吊床上左右晃悠。他双目微眯,口中轻轻吟唱,浑身盖满了花瓣,一副悠闲自得的样子。
“出其东门,有女如云。虽则如云,匪我思存。缟衣若杏,聊乐我员。虽则我员,匪我思眠。……”
高柴上前轻轻捅了捅宰予。
“谁呀?如此讨厌!”宰予闭着眼睛大声呵斥道,“大好春光不去好好欣赏,反来打搅我的美梦!你来到这世上就是白活一回!”
“宰予!”孔子大喝一声。
只见宰予一个激灵一下子坐起来,赶忙下吊床行礼:“不知夫子来到,宰予失礼了!”
“呵呵!你还知道礼?我看你就是一块腐朽溃烂的木头,只配劈柴烧火了!”
“夫子,春光大好……”
“还想狡辩是吗?还有什么可狡辩的呢?茅坑的粪墙,还有掩饰的必要吗?”
“夫子,我是说……”
“有什么好说的呢?你的所作所为改变了我的认知观。以前我看一个人,听了他说的话就相信他也会这样去做;现在我看一个人,听了他的话还要看看他是不是真的这样去做了……”
孔子越说越生气:“我发现我之前真是太不成熟了,一直被你的花言巧语所欺骗!今天,我还要感谢你给我上的这一课!”
“夫子,我错了!”
“你有什么错呢!你又怎么会错呢?你错不错的跟我又有什么关系呢?是我错了,我改还不行吗?”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论语·公冶长》)
印象中孔子一直给人的都是和和气气的小老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温良恭俭让”的谦谦君子形象,但是,这次把宰予骂了个狗血淋头,骂得鲜活,骂得畅快,骂得酣畅淋漓,骂得完全不顾自己的形象了,这一骂,宰予就被永远地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了。虽然这在《论语》中是唯一一次,但还是让我们打破了孔子在人们心目中那个固有形象,看来这回是真的生气了。
可是,按照笨理来推算,估计三千弟子在上课时间睡觉的也不止宰予一个吧,为什么孔子会对宰予发这么大的火呢,而且还要记录在案?
钱穆先生说,孔子对宰予苛责似乎太严。
南怀瑾先生说,孔子才没有生气,为人师表的,怎么可能生气?“这两句话的真正意思是说,这根木头的内部本来就已经腐坏了,你再去在它外面雕刻,即使雕得外表很好看,也是没有用的;‘粪土之墙’,经蚂蚁、土狗等爬松了的泥巴墙,它的本身便是不牢固的,会倒的,这种里面不牢的墙,外表粉刷得漂亮也是没有用的……这两个问题解决了,就懂得他是说宰予的身体不好。只好让他多休息一会,你们对他不要有太过的要求……所以孔子说:‘于予与何诛?’对于宰予不必过分诛求了……换句话说,你们对于宰予,何必要求太过呢?就让他睡个觉吧……孔子这样的话,是说他从前看到一个人,有思想、有才具,便相信这个人将来一定有成就——‘听其言而信其行’。后来他发现并非如此,一个人即使有才具、有学问,但没有良好的体能、没有充沛精力,也免谈事业。一个人做事业,必须要强健的体力,饱满的精神。所以孔子说,我看了宰予,对人生看法有了改变,天下事实在并不简单。有人有思想、有能力、有才具,他却一辈子做不好事业,因为他的精力不足、精神不够。”所以,孔子其实是在关心宰予的身体健康、在表扬宰予的学术水平。
南怀瑾先生这是努力在给孔老夫子打圆场,不愿相信身为“万世师表”的孔子会这样失态的,可事实却偏偏如此,孔子确实是生气了,也失态了。
为什么孔子宁可自毁形象也要发怒?为什么偏偏是对宰予如此严厉?是孔子极其厌恶宰予还是另有偏心?……
这一历史悬案被历代学者所津津乐道。
可是,事情远远没有你想象的那么简单。
3
宰予(前522—前458),姬姓,宰氏,名予,字子我,春秋末期鲁国人,思想家、儒家先贤,“孔门十贤”之一。能言善辩,曾从孔子周游列国。游历期间,常受孔子派遣,使于齐国和楚国。鲁悼公九年(前458)去世,后世追封齐侯、临淄公、齐国公。明嘉靖九年(1530),称为“先贤”,从祀孔庙。
有人调侃说,“宰予”这个名字就极具个性和挑战性,字面意思就是“杀了我”,换成今天的网络用语就是“你弄死我啊”!一看就是个调皮捣蛋、玩世不恭的劣等生,事实果真如此吗?有这种看法的人,其实是对姓氏和宰予本人没有深入了解造成的。
我们先来说说宰予的姓氏问题。
俗话说“行不更名坐不改姓”,每个中国人对“姓氏”都有着极大的认同感和神圣感的。
为什么呢?
因为“姓”和“氏”代表着一个人的身份和地位。
“姓”最早是用来别婚姻的,这是人类社会由动物属性到社会属性转变的一大标志。在母系社会,孩子只知道生母而不在乎生父是谁,所以,“姓”代表的是母亲一系的血缘关系,因此,上古八大姓“姬、姜、姒、嬴、妘、妫、姚、姞”都是女字旁。
简单地说,“姓”就是母系时代纪念家族起始妇女的符号。
社会发展到父系社会以后,男性占主导地位,这就要彰显男性的战斗力,并以此来确立自己在群体之中的威望,氏的甲骨文突出了强有力的上肢,金文则在手臂上打了一个着重符号,也是突出男性的战斗力。
因此,在上古时代,男子称氏不称姓,比如黄帝称轩辕氏,其实他姓姬;炎帝称神农氏,其实他姓姜。
进入父系氏族社会以后,尤其到有了国家之后,搞分封制度,女子不分封,分封的是男姓贵族。
据《左传·昭公二十八年》的记载,周武王当初将自己的十五个兄弟都分封了出去,再加上其他的姬姓宗亲,总共封了四十个姬姓诸侯国,如鲁国、燕国、魏国、曹国、滕国等,那么,这些诸侯国的国君就分别是姬姓的鲁氏、燕氏、魏氏、曹氏、滕氏,等等。
这些诸侯国的国君还会再生儿子,生了儿子还要继续分,这样又会产生出许多的“氏”,一直分到没法再分了,那就会有一些后代成为平民,平民没有“氏”。
总之,诸侯也好,卿也好,大夫也好,给你一片封地,建立一个封建实体,要有个标识,这个标识就叫作“氏”。并不是所有的男子都有“氏”,只有有土地的人才有“氏”,普通老百姓你没有土地,你是平民、奴隶、农奴,你就没有氏,甚至连“姓”都没有,只有一个“名”。
“宰”是殷商时期就设有的官称,最初是对负责筹备祭祀品厨师的称谓,后逐渐晋升为负责家事和家奴的管理,属于奴隶主贵族的臣仆。到了西周王朝时期,“宰”成为王公贵族家务事的总管,直接听命于王后,后来又逐渐晋级为在君王左右参与政务的大臣,如管仲曾任齐国宰相;到了春秋初期,各诸侯国均有设置,比如孔子曾任中都宰;再后来甚至在卿、大夫家中也设有这一职位,称作“太宰”“家宰”等,比如冉求曾任季氏家宰。秦统一六国以后,宰相作为官制正式确定下来。
鲁国始祖周公旦的后裔周公孔在周朝担任太宰,所以被称为宰孔、宰周公。他的后代就以祖上的官职作为“氏”,称作“宰氏”。据《元和姓纂》记载:“周大夫宰孔,周公之后,以官为氏。”所以,宰予就是周公之后。
名是用来被长辈和平辈作称呼用的,后辈或者比自己身份地位低的人是没有资格直接称名道姓的,这就要取一个“字”方便别人称呼,因此,这个“字”要和名有联系,比如关羽字“云长”,张飞字“翼德”,宰予字“子我”。
综上所述,宰予的全称应该是“姬姓宰氏名予字子我”,在春秋时代,有姓有氏有名有字是贵族身份的象征,这叫出身不凡。
4
孔子门下弟子众多,身份各异。据《论语·述而》记载,孔子教育学生的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所谓“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因此,后世学者将德行、政事、文学、言语,视为“孔门四科”,并评出来各科最优秀的学生:“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予、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写到这里,很多人会有疑惑:“孔门四科”中有语言和文学两科有什么区别呢?我们今天把语言和文学合称“语文”,其实,“语”和“文”是有很大区别的。
简单地说,孔学的“语言”科研究的主要是辩论和外交的学问,这一类学问后来发展为“诸子百家”中的“名家”和“纵横家”。名家注重辩论“名”与“实”之间的关系,是一种逻辑学,其中最有名的是惠施和公孙龙;而“纵横家”重点研究的是国家之间的外交关系,他们在各诸侯国之间纵横捭阖,凭一张利口左右诸侯国之间的利益关系,其中最有名的是苏秦和张仪。
而“文学”科也和我们今天所理解的不一样,所谓“文学”是研究章句、考证,包括历史、掌故(典章制度风)等,略近于现在的“文史哲”的范畴,或者说类似于研究写论文的能力。
由此可见,宰予的学业成绩是非常优秀的,甚至在“言语科”排在了子贡的前面,因此,后世很多人认为“宰予昼寝”是不好好学习才惹怒了孔子,孔子恨铁不成钢才骂了他。如果这样理解,你就把孔子的纬度拉低了,你以为孔子会像今天的中小学教师那样苦口婆心地劝你多考几分吗?这完全是曲解了宰予,更曲解了孔子。
宰予并不是我们俗人所理解的那种“学渣”,相反,宰予的才能有你想象不到的高度。
鲁哀公六年(前489),孔子师徒一行被困于陈国和蔡国之间,史称“陈蔡绝粮”,这是孔子周游列国中的一个大劫。幸亏驻守楚国边邑的大夫叶公,听说孔子被困,率军队前来搭救,杀退围困孔子师徒的兵卒后,又护送他们平安经过蔡国,来到楚国。
楚昭王见了孔子以后,觉得孔子很伟大,就打算重用孔子,想把书社这个方圆七百里的地方赐给孔子作为封地。
楚国令尹(相当于国务院总理)子西加以阻止,就问楚王:“楚国的官员中有没有像宰予、子贡这样的大才之人?”楚王说没有。子西又说:“如果孔丘得到封地,他的众多弟子辅佐他,这对楚国来说不是一个潜在的巨大威胁吗?这可不是楚国之福啊。”
楚昭王听后觉得有道理,就放弃了重用孔子的打算。
(昭王将以书社地七百里封孔子。楚令尹子西曰:“王之使使诸侯有如子贡者乎?”曰:“无有。”“王之辅相有如颜回者乎?”曰:“无有。”“王之将率有如子路者乎?”曰:“无有。”“王之官尹有如宰予者乎?”曰:“无有。”“且楚之祖封于周,号为子男五十里。今孔丘述三五之法,明周召之业,王若用之,则楚安得世世堂堂方数千里乎?夫文王在丰武王在镐百里之君卒王天下今孔丘得据土壤贤弟子为佐非楚之福也。”昭王乃止。《史记·孔子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