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坛浪漫主义的独行侠(随笔)

作者: 倪章荣

1982年12月23日下午,天气晴朗,和风习习,香港九龙红磡车站人头攒动。一位高大潇洒的老者走出过境通道,跑步上前与另一位气度不凡的老者紧紧拥抱在一起。一声“四弟”、一声“二哥”之后,便是纵横的老泪。无数记者举起摄影机,记录下这珍贵的一刻。二哥系香港资深媒体人、著名作家卜少夫,四弟系销声匿迹近30年的著名作家无名氏。这是兄弟俩离别32年后的重逢。从这一天开始,两地三岸掀起了持续好几年的“无名氏热”。

成就斐然却并不著名的作家

作为现代作家的无名氏,现在的年轻人很少知道他为何方神圣,不少文人也不一定知道他的名字、了解他的人生、阅读过他的作品。然而,无名氏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风格独特、成就斐然的作家,他的成名作小说《北极风情画》和《塔里的女人》,曾经是20世纪40年代中国最畅销的言情小说,作品发行量超过同时代其他任何作家。他从不在文坛上站队,也不参与任何争论,甚至从不与作家、评论家来往,但他却一直坚持不写自己不想写的东西,作为作家的无名氏在中国文坛上显得那样的特立独行、与众不同。自1967年2月18日中国台湾《中央日报》发表台湾知名作家高阳先生的一篇短文《念无名氏》,以及同年5月20日,香港《大学文艺》发表梁焕剑所写《都门·露西虚·沉思——无名氏的三本作品》起,他的小说便成为港台文学类热门图书,尤其是20世纪60年代末,中国台湾将《北极风情画》和《塔里的女人》改编成电影之后,引来了持续不断的“无名氏热”,这股热潮还影响了东南亚图书市场。由于政治原因和信息的闭塞,海外无名氏的热心读者和研究者,皆不知道无名氏身在何处,是否还在人间。有人说他在南非,有人说他在南美,有人说他在新疆,有人说他在杭州的疯人院。改革开放之后,由于无名氏在香港的二哥卜少夫将无名氏已有的旧作和寄过来的新作《北极风情画》《塔里的女人》《火烧的都门》《龙窟》《一百万年以前》《露西亚之恋》《野兽、野兽、野兽》《海艳》等八部作品陆续出版,卜少夫还撰写了《无名氏生死下落》报告读者无名氏还活着的消息,无名氏又开始在港台火爆起来,大陆最早出版无名氏作品的是湖南省作协刊物《湘江文艺》,在该刊物编印的内部资料《中篇小说选》一书中,选了无名氏的《北极风情画》和《塔里的女人》,《花城》《芙蓉》等文学刊物也纷纷推出无名氏的专辑,一些出版社亦开始出版无名氏的作品,如花城出版社就出过无名氏的作品系列。此后,港台和国外的华裔学者对无名氏给予了充分肯定和极力推荐,如美国的夏志清、香港的司马长风等名家。可惜,由于那个时候的大陆读书界琼瑶热、金庸热、沈从文热、张爱玲热一个接一个,无名氏热最终没有把天烧红。

然而,无名氏无疑是中国现当代文坛上不可忽略的存在,除了成名作《北极风情画》和《塔里的女人》,他还有《无名书》系列长篇小说(六卷),大量的散文、诗歌、报告文学、文史著作。他的作品充满着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被丛甦、司马长风等人誉为中国最后一位浪漫主义作家,大陆著名学者陈思和先生在其《试论无名氏》中认为无名氏的作品是“浪漫主义在中国现代文学上的最后一个余波”。(《〈无名书〉精粹》代序,武汉出版社2006年1月)无名氏不仅文学成就突出,人生经历也充满传奇色彩,尤其是情感故事更是让人津津乐道,加上20世纪50到80年代这段时间,他一直处于“失踪”状态,关于他的各种传闻满天飞,让无名氏和他的作品给读者和研究者留下了诸多神秘色彩和无限想象空间……

别人的爱情与自己的写作

1943年11月,西安发行量最大的报纸《华北新闻》上连载的长篇小说《北极风情画》引起了读者的强烈关注,该小说成为人们街谈巷议的热门话题,其作者无名氏一鸣惊人,爆红文坛。可是,读者们却不知道无名氏究竟是何人,怎么能够写出如此漂亮的小说?在全民抗战的时刻,一部写异国恋的言情小说却获得大家的一致认可,这个无名氏是何方神圣?

无名氏本名卜乃夫,又名宝南,祖籍江苏扬州,1917年1月1日出生于南京,家有兄弟六人,乃夫为家中老四,大哥、三哥、五弟早夭。父亲行医为生,母亲是有名的扬州美女,后全家定居南京(父亲因病去世很早)。卜乃夫自幼离开父母与外祖母生活在扬州乡下,并在乡下读了四年小学,后回到南京母亲身边继续学业。因拒绝中学联考,卜乃夫未拿到毕业文凭。离开学校之后,卜乃夫只身北上来到北平,开始了他的北漂生活。在北平的卜乃夫就读于俄文专科学校,并长期坚持到北京大学旁听,还自学英语、俄语等外国语言,阅读了大量西方文学名著和社科类图书。在北平的两年,卜乃夫知识积累突飞猛进,人生观逐步确立,同时,也更坚定了他对文学的向往。还在读小学时,卜乃夫的作文就曾刊登于著名儿童文学作家陈伯吹主编的《小朋友》杂志,高中快毕业前夕,他在天津《大公报》和北平、南京的报刊发表了多篇小说、散文。1935年底,卜乃夫提前获得俄文专科学校毕业文凭,因母亲一再催促,结束北漂生活回到南京。

全面抗战爆发之后,卜乃夫一家离开南京回到扬州乡下。随着战事越来越激烈,卜乃夫这个热血青年坐不住了。他辗转来到武汉,考入湖北省政府主办的乡村干部训练班,随后又加入了国民党组织的民间研究机构“艺文研究会”,编写鼓动抗战的宣传资料,出版了《孔子》《李广飞将军》等小册子。1937年7月,武汉保卫战爆发,卜乃夫随艺文研究会来到重庆。卜乃夫先后担任艺文研究会编译员、图书审查员,香港《立报》等媒体驻重庆特派员,重庆《扫荡报》记者,撰写了大量有关抗战的新闻报道——尤其以一篇预测苏德将发生大战的《世界将有巨变》为业界称道,发表了《薤露》《火烧的都市》等抗战文学作品,产生了较大影响,不少作品被转载,抒情散文《梦北平》还被选入了高中语文课本,一些著名报刊以及著名作家纷纷向他约稿,《大公报》总编亲自约见他,希望他来《大公报》工作。后来,卜乃夫因执意发表揭露军饷被克扣、防空器材短缺的文章遭到《扫荡报》撤职、批判,他一气之下离开《扫荡报》,随李范奭的韩国光复军第二支队来到西安。在西安的卜乃夫虽然名义上是重庆和贵阳两家报纸的特约记者,但实际上主要工作是为韩国光复军做宣传。他先后写下了《中韩外交史话》《韩国的愤怒》《骑士的哀愁》《露西亚之恋》《荒漠里的人》等大量宣传中韩友谊、宣传韩国历史、表现韩国志士仁人的专著、小说、报告文学。

在重庆的时候,卜乃夫因为欲写一篇韩国志士李奉昌刺杀日本天皇的小说而结识了韩国流亡政府参谋长李范奭,这位日后成为韩国第一任总理的反日将领很快便与卜乃夫成为莫逆之交。1941年冬天,卜乃夫与李范奭同住在吴师爷巷一号的小楼上,每天夜里,这位韩国大哥都会将自己的亲身经历讲给卜乃夫听。李范奭系朝鲜李氏王朝的后裔,为了复国10岁便流亡中国,成为云南陆军讲武堂第12期学生——与叶剑英为同班同学,毕业后做过教官,后又到上海、东北参与韩国流亡政府活动,1920年在中苏边境与日军展开过殊死搏斗,后进入苏联境内避难。1923年回到中国参加抗日活动。抗战胜利后回到朝鲜半岛,参与组建了大韩民国,成为第一任总理。无名氏记录了李范奭讲述的诸多精彩故事,其中,《北极风情画》的故事即来源于李范奭与波兰女教师杜尼亚的一段让人扼腕叹息的爱情悲剧。

“九一八”事变后,跟随部队撤退到苏联西伯利亚的李范奭与波兰女教师杜尼亚相识于托木斯克。第一次见面李范奭就被这位美丽忧郁的异国少女吸引了,李范奭的刚毅、勇敢的性格也深深吸引了这位异国少女,同在异国他乡的两个孤独灵魂结合在了一起。杜尼亚对李范奭的爱不仅仅只限于异性之爱,还包裹了浓重的复国情怀。波兰这个国家曾经有过辉煌,但近代以来一直饱受蹂躏,常常国破家亡。李范奭对杜尼亚的爱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东欧女孩有着热情奔放的性格,对爱情更是坚贞不渝,她把自己全部的感情倾注给了这个大她十来岁的异国流浪者。他们爱得如痴如醉、死去活来,不求同日生但求同日死。可是,他们的命运并不掌握在他们自己手里,李范奭的部队要转移了,而作为异国女性的杜尼亚是不能随军的——或许因为李范奭的职务还不高。就在李范奭离开之后,杜尼亚自杀了……

卜乃夫的二哥卜少夫从贵阳来重庆看望弟弟的时候,恰好看到了卜乃夫记在笔记本上的李范奭的爱情故事,这位资深媒体人马上对弟弟说:这个故事很好,你要是将它写成小说,一定很感人!卜乃夫觉得二哥说得有理,表示会写成小说。可是,那个时候的卜乃夫正忙于抗战宣传,身兼数职,哪有闲暇写小说?于是,便一直没有动笔。直到1943年冬天,《华北新闻》总编赵荫华想在自己的报纸上弄部小说连载,便软硬兼施非得要他拿出部长篇小说不可。卜乃夫想到了李范奭与杜尼亚的凄美故事,马上动笔,只用了18天时间,一部名为《北极风情画》的爱情小说便诞生了。因为写得匆忙,又没有太多的技巧,卜乃夫对小说能否成功没有把握,为了不至于太难堪,他决定以“无名氏”之名发表。不料,《北极风情画》的连载获得极大成功,《华北新闻》成为西安及周边地区争相购买的报纸,大街小巷都在谈论这部小说。《华北新闻》将其出版单行本,首印被一抢而空。此后的一年半时间里,《北极风情画》在西北和西南地区再版四次,在那个动荡的时代可谓绝无仅有。

《北极风情画》的成功,在于作品的纯真爱情和异国风情,在于作品的不事雕琢和原汁原味。无名氏的这部小说以李范奭的故事为蓝本,采用第一人称手法,描写韩国流亡者林与波兰流亡女教师奥蕾利亚在苏联西伯利亚的托木斯克的短暂爱情(从冬天到春天)。男主人公林上校是韩国军官,在寒冷的托木斯克“艳遇”了波兰籍女教师奥蕾利亚。在那个寒冷的夜晚,女主人公奥蕾莉亚误认为林上校是她的男朋友瓦夏,他俩将错就错地热烈拥抱和接吻……在无名氏的笔下,奥蕾利亚是一位美丽的天仙:“她披着金黄色长长鬈发,仿佛春天太阳下一田麦浪,光闪闪的。她的眼睛是两颗蓝宝石……带着梦幻的色彩。她的鹅蛋脸白白的,眉毛黑黑的,鼻子高高的,没有一样不富于雕刻的均匀、和谐……她的身材苗条而修长,像一个有训练的舞蹈家,每一波姿态、动作会表现一派温柔、协调,散溢音乐的旋律与节奏。”起初,奥蕾利亚有些提防,当知道林是韩国军人之后,这位波兰少女破防了。在奥蕾利亚的心里也埋藏着一个复国梦。她的父亲是波兰军官,第一次世界大战时调任托木斯克,十月革命后父亲去世,留下她和母亲在异国他乡艰苦度日。两颗饱受摧残的心迅速靠在一起,他们开始了疯狂的热恋。可是,林上校接到上级命令须随部队离开西伯利亚回中国。作为高级军官,林须转道莫斯科再从意大利回国。按规定,他不能带她一起回去。林曾经想过不少办法想带心上人一同离开,据理力争,消极拖延,甚至给司令官下跪,一切都无济于事,而林又不愿放弃他的复国事业,悲剧不可避免地发生了。他俩在泪水中度过了最后四天。分别之后十天,奥蕾利亚用一把短刀自杀了。这是一个类似于始乱终弃的爱情故事,男主人公林在感情上无疑有自私的成分——没有像经典作品中那些为爱情不顾一切的主人公那样,他没有选择留下来陪伴自己的爱人,或许他心里只是将其视为革命生涯中一段插曲,而女主人公却太过于认真,乃至付出了生命。可是,这个故事却又那么惊艳。除了女主人公的真挚、热烈以及战争的残酷、国家之间的隔阻等因素之外,还有美丽迷人的原始森林,纷飞迷乱的大雪,歌剧《茶花女》的哀美,肖邦钢琴曲的动人心弦,歌德、屠格涅夫、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的无穷魅力……

《北极风情画》的成功,给了无名氏极大的鼓舞,半年之后,他创作了另一部爱情小说《塔里的女人》。该小说亦是以朋友的故事为原型创作的。无名氏与中俄混血儿刘雅歌恋爱失败之后,好友周善同为劝慰他,讲述了自己的恋爱悲剧:周本是20世纪30年代南京鼓楼医院化验室主任、小提琴演奏家,并在中大音乐系兼课。他爱上了中央大学校花瞿侬。周本是有妇之夫,难以与原配离异与瞿侬结连理。周因此对妻子产生怨恨。全面抗战爆发,周抛弃原配,与一朋友的妹妹陈女士私奔西安。车过四川广元时,工于心计的陈女士打电报给周的沪上朋友,告知周遇车祸身亡,请友人在报上代发讣告。之后,周、陈在西安另组家庭(抗战胜利后,周的原配夫人获悉周仍在人世,遂直奔西安展开夺夫大战,最后妻子获胜)……无名氏以此为蓝本,用半个月时间写成《塔里的女人》,描述了一场人世间的情感悲剧。

《塔里的女人》沿用《北极风情画》的笔调,叙述了一个不那么“正经”的爱情故事,故事的男主人公罗圣提是一个唯美主义者。与周善同的故事不同的是,当女主人公黎薇千辛万苦摆脱家庭束缚与罗圣提相遇时,妻子已经病亡的罗对眼前这个衰老、痴呆的女人再也没有一点爱意,匆匆逃跑了——这也是小说引起极大争议的原因。《塔里的女人》获得更大成功,无名氏在重庆自己印刷发行的这部小说,让他狠狠赚了一笔。从此,广大读者特别是青年读者对无名氏充满了敬佩与热爱,文坛对他亦充满无限期待,无论机关、学校,还是商店、澡堂,人们无不议论无名氏和他的小说,西安、重庆两地满城争说无名氏。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