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运不争气 人要争气”
作者: 贺艳梅
外婆离世三十年了,但外婆留给我们的故事,依然是那么清晰,“命运不争气,人要争气”,纯朴的话语,蕴含深刻的道理。她老人家的一生,正是这句话最真实的写照。
外婆出生在一个大户人家,十二岁嫁人,婆家也是一个大户,但外公败光了家产。外婆、外公、一双儿女,一家四口只好“走南路”,寻活路。彼时,外公幡然悔悟,一家人日子总算开始好过起来。不料外公突发疾病,客死他乡。顷刻间,天塌了!当时,她的第三个孩子,我的妈妈,才六个月大。远离故土,精神摧残,物质匮乏,外婆一介弱女子,拉扯着我的舅舅、大姨和妈妈这一大家子,其中的艰辛,不言而喻。
老天太不公平,六年后,十八岁的舅舅骤然离世,晴天霹雳。外婆哭天呼地,左眼哭“瞎”,半年后才恢复。失去了家里唯一的男丁,外婆和两个幼女相依为命,日子清贫得像一串串干枯的灯笼花。屋漏偏逢连阴雨,几年后,外婆的幼女,我的妈妈,毫无征兆的腿疼,诊断为骨结核,治疗有特效药(链霉素),但家里实在太穷,掏不出三十多块钱的药费,导致我的母亲病情恶化,最后费尽周折,才在西安做了膝关节融合术,却还是落下终身病根。
青年丧夫,中年丧子,人生的不幸都让外婆“赶”上了,每每想到这儿,我就感觉老天爷真是不公,外婆的命运真的太苦。
命运如此不堪,但外婆用她柔弱的双肩,硬是扛起了这个家。
记忆深处的外婆,永远是那么乐观,那么坚强。我最美好的童年时光,就是躺在外婆怀里,趴在外婆炕头,和外婆聊家常,听外婆讲“古传”。印象最深的,还是外婆常说的那句话:只要有手有脚,生活就有奔头,“命运不争气,人要争气”。
外婆的日子永远充满仪式感。外婆的家总是亮亮堂堂,水缸里的水一直是满满的,泛着青绿的石灶台,擦得乌黑锃亮的大锅,陈旧但永远洁净的木柜,炕围一圈贴着整整齐齐的报纸……外婆的家始终是那样的温馨舒服。
每逢时年八节,外婆早早就会念叨,我们也跟着外婆期盼起来。清明节捏面燕(面花),生豆芽,蒸米黄儿;端午节包粽子,挂艾叶,编彩绳;六月六做凉粉,揪面片;腊八节的八宝粥,正月十五的油茶泡扁食……外婆的穷日子总是那么温馨、那么精致。
清明节,外婆一定会早早给我们几个外孙辈,每人都准备好面燕。外婆的手真是太巧了,捏啥像啥,捏出来的面燕栩栩如生。她有一个专门的工具袋——一个绣花麻布小袋子,装着做面花的小剪刀、小梳子、黑芝麻,两个小玻璃瓶里装着各色颜料。一小块面团,在外婆的手中不一会儿工夫就变成了各种模样,小兔子、小猴子、小燕子,呼之欲出。小梳子压出的翅膀,黑芝麻点成的眼睛,生动逼真。面燕蒸出锅后,外婆剪一小段高粱秆,顶端插两根火柴,再用线固定,一个点颜料的工具就做好了。那时,我觉得外婆特别了不起,简直有化腐朽为神奇的本领!剩下的颜料,外婆会点在我们的手背上,开出一朵朵漂亮的小花。
那时候,一年到头难得见一点油星子。外婆会把仅有的一把南瓜子炒熟,再用碾子碾碎,然后把渣过滤掉,用南瓜仁做成麻汤饭,盛一碗,碗面上都是转着圈圈的油花花,吃一口,唇齿生香,都不舍得咽下去。留在记忆中的这碗麻汤饭,是我永远不能忘怀的外婆味道,是满足,是希冀,是被爱包裹的幸福滋味。
汪曾祺说:“食物里藏着对生活的热爱和最温柔的爱意。”外婆是真正懂生活的人,总能从一粥一蔬中,找到热爱生活的理由。
外婆的内心永远是那么强大。她给幼女看病,东拼西凑借钱,左邻右舍你一毛我一块。家徒四壁,欠账一时还不上,但大家的恩情必须还。妈妈看病回来后,外婆用三个年头节省下来的三斗白面,压成饸饹,宴请雪中送炭的乡亲们。大家都说,日子太苦了,不招待也没事。但外婆却十分坚持,她说,再穷不能穷理。
大姨和妈妈有了各自的家后,请外婆同住,她仍然踮着小脚自己种地,坚持自己养活自己。村里来了下乡的驻队干部,外婆会热情邀请他们住家里,把自己平时舍不得用的新被褥拿出来,丝毫不嫌麻烦。她常说:“拄棍拄长的,结伴结强的。咱要结交有文化的人。”淳朴的邻居们,冬天路滑,会帮着外婆挑几担水,秋收太忙,也会帮外婆上几天工。外婆必定会惦记着人家的好,一定会给大家送上几双自己纳的鞋垫,或帮着补上几件衣服。大姨和妈妈去外婆家,带着的蒸馍、饼干、糖果等礼物,外婆一定会分给邻居们。外婆常给我们讲礼尚往来,吃亏是福,不要指望你自己的一勺子会抠回来一大碗,以此告诫我们大气做人,邻里友善。
直至外婆临终前几日,她还给我妈妈和大姨她们不停嘱托,她去世后逢年过节不要惦记着爬坡上坬,来给她烧纸上香,如若有魂,自会努力,如果无灵,烧纸何用?
亲爱的外婆,为了减轻她去世后孩子们的负担,早早就把自己的寿衣置办好了,连办丧事孝子们穿的孝衣,都准备得妥妥帖帖。令人难以释怀的生离死别,在外婆眼里,却是如此云淡风轻。
“生活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外婆一生历经坎坷,但她却从不向命运屈服。
外婆永远那么古道热肠。外婆在村子里德高望重,全村人都亲切地叫她“三婆”。外婆心灵手巧,纺布织线,纳鞋浆衣,样样能行。纳鞋底又快又好,剪的鞋样漂亮合脚。村里大姑娘小媳妇们经常找她讨要鞋样,外婆总是耐心细致、不厌其烦地手把手教会她们。婚丧嫁娶,村里人都会请外婆去帮忙,或上灶,或裁剪,她从来都是欣然应允。
农闲时,妇女们会用麦秆编草帽条(农村以前叫掐麦秸秸)当副业赚钱。夏天小麦收割完之后,就把麦秆收起来。冬天不忙了,再一根一根挑选出来,按粗细分好。待来年春天,用水泡软,编成草帽条拿到集市上去卖。外婆可是编草帽条的高手,同样的材质,她编出来的草帽条就是和别人的不一样,光滑匀称,色泽漂亮,就像是用机器做出来的,总能卖上一等品的好价钱。大家纷纷来向外婆请教取经,后来干脆带着工具到外婆家里来编。外婆毫无保留,从选材、泡发再到编织、打磨、色泽处理,热情耐心地手把手教她们。记得那会儿晌午一过,外婆家的炕上、地上就坐满了姑娘媳妇们,大家干得热火朝天,欢声笑语不绝于耳,在那个贫瘠特殊的年代,真是难能可贵。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晚年的外婆不能种地后,东家一根葱,西家一把菜,大家送来的菜比她自己种地时都富足。
可亲可敬的外婆,您留给我们的故事,您树立的家风已然深深烙印在我们的脑海,深深地影响着我们。大哥经常讲起,他五六岁时在外婆家,和小伙伴们偷摘了邻居家几个青苹果,外婆领着他登门道歉,并坚持给了人家五角钱。不识字的外婆给大哥上了人生最难忘的一课。
“命运不争气,人要争气”,工作生活中,我们努力地去“争气”。现在,大哥是军队中高级领导干部,二哥是国际教练联合会认证的“Master”教练,弟弟的公司是全省龙头企业,孙子辈或跨洋出海或跻身大都市。只要人争气了,命运总会争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