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终将打败“娱乐至死”

作者: 李南南

我们终将打败“娱乐至死”0

哈佛大学的心理学教授丹尼尔·吉尔伯特和弗吉尼亚大学的心理学教授提摩西·威尔逊,曾经提出一个有关人类的认知盲区的概念,叫作“历史终结的幻觉”。也就是,我们很容易高估过去经历的变化,并低估未来即将经历的变化。

比如,谈起过去,每个人都恨不得把自己的经历说得跌宕起伏。但是谈起未来,好像很多人觉得自己这一辈子已经一眼望到头。再比如,回顾过去10年,很多人出门已经不带现金了,几乎所有的商品都可以在网上购买。但谈起未来,好像很少有人说哪些东西会消失,哪些东西会被颠覆。

换句话说,人们总觉得波澜壮阔的变化只发生在过去,而忽视了自己正在经历,以及即将经历的重大变化,好像历史发展到当前这一刻就终结了。同样,提起传播与媒介,很多人的第一反应也许是无奈。为什么?网络上的垃圾内容变得越来越多。现在随着AI(人工智能)的崛起,还出现了一个新困境,叫“深伪”,也就是深度伪造。2024年牛津词典评选出的年度词语——脑腐,指的是网上泛滥的垃圾内容对思维的腐蚀。

尼尔·波兹曼在1985年出版《娱乐至死》,而1985年正好是电视普及的年代。按照他的观察,每一次媒介革新,都会让人进一步朝“娱乐至死”这个方向发展。

但是,事情真的是这样吗?切换到一个更大的视角,你会发现,传播媒介也许马上就会迎来一个新阶段。未来的媒介也许将摆脱娱乐至上的局面,再次赋能所有人。

为什么?这是因为传播领域正在发生两个关键的变化。

第一个变化,事实的回归。这个观点来自《三联生活周刊》的主编李鸿谷。什么叫事实的回归?这说的是,互联网上的传播一度只注重情绪,忽略事实,而现在,事实再次变得重要起来。

比如,网上有件事曾闹得沸沸扬扬,一个自媒体博主发布了一条失物招领的视频,声称在法国巴黎的厕所捡到了一份中国小学生的寒假作业,作业本上还写着失主的名字。全国有很多小学展开自查,想搞清楚那个人是不是自己学校的学生。不久之后,事情出现了反转,这条消息被证实是蓄意制造的假新闻。

李鸿谷说,这样的反转似乎已经成了过去几年的常态。人们的情绪刚被激发,不出两天结果就出现反转,事情根本不是人们想的那样。这种受骗的感觉,成了人们新的上网体验。而且,这些有反转的消息有一个共同点:一开始越是让人信以为真,越有可能是假的。

李鸿谷说,互联网的情况一度是,内容没有流量就没有商业价值。这导致很多自媒体的内容呈现出两个特征:

第一,片段化。10秒左右的内容成为基础单元,只有这样短小的内容,才能被快速制作和发布。

第二,极端化。在这么短的时间里,能够抓住用户注意力的唯一方式或许就是极端化的表达。

但是,现在有一个积极的趋势正在出现,新闻的真实性正在归来。李鸿谷说,这是一个正在发生的好消息,那些消息不断反转,反映的是互联网自我净化的过程。在足够长的时间轴上,事实会逐渐显现,真相终将水落石出。

而且,这一过程变得越来越快,结果也越来越确定。巴黎丢寒假作业事件,最后的结论来自蓝底白字的警情通报,越来越多舆情事件结束时,也都有一张蓝底白字的警情通报。这说明从相关部门到互联网公司,对事实的甄别与供给能力正在加强。

借用李鸿谷的话说,为什么事实如此重要?

从我们的祖先看到坠落的果实铺满地面,所以从树上跳下来吃果实,最终进化成人类开始,到发现种植小麦、水稻不仅能果腹,还能提高繁殖与生存能力,再到认识到我们居住的地球并不是宇宙的中心。事实就像阳光、空气、水一样,是人类最基本的需求。无论传播技术如何变化,事实的传播始终是传播的本质。

第二个变化,普通人的回归。这个洞察来自新榜的创始人徐达内。

我们可以把互联网的发展,按照内容创作方式分成3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全民参与阶段。就是过去常说的UGC,用户生成内容。大家发布的都是一些很生活化的碎片,社交媒体也处在野蛮生长期。这时大家都很业余,发布的内容也比较真实。由于大量的用户参与,平台汇集的注意力也越来越多。

互联网进入第二个阶段,普通人开始出局。为了争抢这些注意力,内容制作越来越专业、越来越“卷”。很多看起来很生活化的内容,其实都是在表演生活。背后有严格的脚本、专业的设备,从人物到场景都有可能是假的。在这一阶段,互联网上的注意力红利跟普通人已经没什么关系了。要想不加大投入就成为“网红”,已经是难上加难。

不过,伴随AI技术的成熟,互联网内容将要进入第三个阶段——普通人的回归。

徐达内说,3年后甚至1年后,一个不懂技术或者不擅长表达的人,也可以通过AI生成自己的数字人。注意,是数字人,这和二次元不是一回事。数字人和二次元是开向不同目的地的两辆车,二次元追求的是看起来不像真的,而数字人追求的是看起来像真的。

通过AI技术,我们只需要录制几分钟简单的表情动作,就可以生成一个数字分身,代替自己在镜头前侃侃而谈。根据徐达内的预测,再给这项技术1~3年的时间,数字人的外景会变得更加逼真,真正达到虚拟融合现实的效果。

到时人人既是内容的消费者,也是内容的创作者。3年之后,抖音的用户总数可能稳定在10亿,内容创作者可能超过6亿。每个路人都在看,也都在拍,每个人都在等待机会成为意见领袖。

根据徐达内的预测,到时演戏式电商将会式微,通过制造情绪来博取流量的方式将会逐渐走下坡路。换句话说,在AI的加持下,互联网可能迎来一个全民创作的阶段。内容胜出的关键将不再是鼓动情绪,而是建立信任。

互联网也许会在很大程度上,从一部感性的机器,变成一件称手的工具,变成一个更理性的传播平台。那些愿意付出真诚、传播事实的人,将被再次赋能。

(风起云涌摘自微信公众号“罗辑思维”,杨树山图)

媒介的独特之处在于,虽然它指导着我们看待和了解事物的方式,但它的这种介入往往不为人所注意。我们读书、看电视或看手表的时候,对于自己的大脑如何被这些行为所左右并不感兴趣,更别说思考一下书籍、电视或手表对于我们认识世界有怎样的影响。

钟表把时间再现为独立而精确的顺序,文字使大脑成为书写经历的石碑,电报把新闻变成商品,我们创造的每一种工具都蕴含着超越其自身的意义。我们的语言即媒介,我们的媒介即隐喻,我们的隐喻创造了我们文化的内容。

——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

上一篇: 婚姻脑
下一篇: 凌晨四点的月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