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是我最崇拜的人

作者: 施一公

父亲是我最崇拜的人0

常常有学生和朋友问我:“这辈子你最崇拜的人是谁?”过去几十年里,我最崇拜的人是我的父亲。在我的生命中,父亲对我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

父亲是在哈尔滨工业大学读的本科,母亲毕业于北京矿业学院,他们都是20世纪50年代的大学生。1962年,父亲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河南省电力工业局,次年母亲也从焦作矿业学院调到郑州,与父亲在同一个单位工作。

1967年5月5日,我出生在河南郑州,上面有两个姐姐和一个哥哥。父亲很希望我有一个独特且响亮一点儿的名字,最后想了又想,决定取意一心为公,选择“一公”作为我的名字。父亲赋予这个名字的寓意,在我一生中的很多重要关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的选择。

1969年10月底,我跟随父母来到小郭庄。当时父亲认为我们一家人会一辈子生活在小郭庄,不会再有机会回到省城郑州。也许是基于这个原因,父亲干农活儿特别认真。每天,天蒙蒙亮,父亲就起床,背上一个箩筐,拿一把小铲子,顺着小路去捡拾牛粪,用于农田施肥。白天父亲则是到田间地头向乡亲们学习干各种农活儿。父亲很聪明,不仅很快熟练掌握了各种农活儿技能,还学会了一边撑船,一边在河里撒网打鱼。

在我的记忆中,父亲特别能干,甚至无所不能。我们当时所谓的“新家”,是一个刚刚腾出来的牛棚,气味非常大。为了让我们住得更舒适,聪明的父亲弄来高粱秆、石灰、黄胶泥,不仅把牛棚装修一新,还隔出好几个小房间。

父亲还是一个很好的理发师。我在上大学以前的18年间,从没去过理发店,总是由父亲给我理发。当然,在这方面,哥哥姐姐和妈妈也靠父亲。父亲甚至是个很出色的裁缝,我一直到小学毕业,没有买过一件衣服,大多数时候是穿哥哥姐姐的旧衣服,而哥哥姐姐几乎所有的衣裤和我过年时偶尔惊喜获得的新衣服,都是由父亲亲手裁剪缝纫的。

除了剪发和裁衣,父亲还掌握一套精细的木工手艺,会打造很美观实用的家具。20世纪70年代,我们家里用的床、柜子、桌子、椅子,大部分是父亲亲手制作的,有些家具现在仍在使用。

对待左邻右舍,父亲更是以助人为乐,这是他做人的准则。到小郭庄之后不久,父亲就成了全村90多口人的义务理发师。一年四季常常有老乡请父亲帮忙理发,逢年过节则是老乡们排队到我们家门口理发,而父亲从来都是热心助人,大度宽厚。

我们家从郑州搬到小郭庄时,带去的最贵重的物件是一台半新的上海牌缝纫机。这台缝纫机在当地马上出了名,因为父亲不仅用它来制作我们全家人的衣裤,还帮助全村的乡亲做衣服。春节前的一个月,村里的乡亲大多会到乡里的百货店扯上几尺布料,回来请父亲量体裁剪。大姐和母亲也会帮忙缝纫,我则几乎天天在踩踏缝纫机的节奏声中入睡。后来大姐告诉我,父亲每年春节前为乡亲们裁剪、制作的衣裤多达百件,从来不收钱。乡亲们为了感谢我们家的帮助,常常送来自己家里的土产,比如红薯干、豌豆角等,我父母则还之以一些白面细粮。久而久之,父亲在村里乃至大队和公社都开始享有名气,大家有事情、闹矛盾时也会来找父亲商量调解,甚至邻村乡亲结婚都会请父亲参加,他颇受乡亲们的敬重。

刚到小郭庄时,村里还没有通电,电线杆只架设到光明公社和闫寨的大队部,村民们舍不得点蜡烛和煤油灯,一般天黑以后就上床睡觉了。晚上,整个村子漆黑一片,分外寂静,只有看家狗偶尔汪汪叫上两声。

1969年年底,在征得村干部同意后,父亲带着大姐和几个乡亲,买来电线、瓷瓶,竖起一根根用树干制成的电线杆,把电从大队部一直引到小郭庄。小郭庄成为远近10多个村庄中第一个通电的,这在当时当地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

1970年以后,父亲在全公社唯一的高中讲授数学和物理。他讲课认真又生动,颇受学生喜爱。后来,我们举家搬到驻马店,父亲又在当地的机械厂带领技术人员进行硬质合金的技术革新。

1977年恢复高考,父亲辅导表姐、表哥、大姐认真复习数理化知识,给他们讲解方程式、热力学等。虽然我当时一点儿都听不懂,但感觉很酷、很神秘,这种耳濡目染让我从小对科学充满兴趣。等我们回到郑州,父亲又去郑州工学院任教,给大学生讲课。再后来,他又去工厂,做管理工作。

父亲的性格对我的一生影响至深。他很幽默,在家里常常给我们讲笑话、开玩笑。他很豪爽,待人宽厚,做事情很大气,从不斤斤计较。更重要的是,他遇事总是很乐观,对生活充满了热情。我从小到大都没有听到过父亲抱怨任何事情,他就是我们家的“啦啦队队长”。

父亲的厨艺极佳,虽然平时主要是妈妈做饭,但逢年过节都是父亲掌勺儿,他每次都能炒出一盘盘可口的菜肴。1985年我被保送到清华大学,父亲很高兴,亲自下厨给我做了一桌美味。

不知不觉中,父亲成了我的偶像,我做事的时候总想得到父亲的夸奖。父亲对我既慈祥又严格,他很少批评我,但也很少表扬我。即便我获得1984年全国高中数学联赛河南赛区第一名,他也只是轻描淡写地赞扬了我两句,并要我看到不足、戒骄戒躁。不过,父亲心里的喜悦还是掩饰不住的,得知我在数学竞赛中获奖的那天晚上,他专门炒了两个好菜,还买了二两卤牛肉,算是一种庆祝吧。

父亲总是希望我能够做得再好一点儿,不能知足常乐,而我也一直为了让父亲以我为傲而努力学习和进取。直到现在,我做每一件大事的时候,总想着要对得起父亲的在天之灵。从小到大,对我影响最深的人是父亲,而我真正意识到这一点,是在37年前的一天。

1987年9月21日,因司机疲劳驾驶,父亲被出租车撞倒在自行车道上,没有留下一句遗言,也再没有睁开眼睛看他儿子一眼,就离开了这个世界。

这场意外事故对还在上大学三年级的我的打击实在太大了,我无法承受突然失去父亲的痛苦,我的世界倾覆了,我的价值观崩塌了。在之后一年多的时间里,我常常夜不能寐。

后来我逐渐想通了。中国这么大,每天不知道有多少人、多少家庭在经历生离死别。父亲活着的时候,总是不遗余力地帮助邻里乡亲和周边许许多多没有那么幸运的人,以自己的善良付出给这个世界带来温暖和关爱。子承父志,如果我真的有抱负、敢担当,那就应该用自己的行动来改变社会,让更多的人过上好日子。我开始反思,也开始成熟。

我深深地怀念我的父亲,也希望自己能有像父亲一样的大爱和情怀。父亲的吟唱似乎就在我的耳边:“今日痛饮庆功酒,壮志未酬誓不休;来日方长显身手,甘洒热血写春秋!”

(小 双摘自中信出版集团《自我突围》一书,本刊节选,李 晨图)

上一篇: 凝望与劳作
下一篇: 像蝴蝶一样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