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颜回和子贡的较量
作者: 李硕颜回和子贡,是孔子的两个年轻弟子。他们年纪差不多,颜回比子贡大一岁。
颜回,是孔子最欣赏的弟子。因为颜回老实勤奋,兢兢业业,孔子说什么,他都默不作声地记住,然后认认真真照着做。颜回还能吃苦受穷,住在破房子里,吃粗粮喝凉水,整天努力学习,帮孔子整理文献。孔子当大官的那段时间,很多人都找机会发财了,颜回却一直过着穷日子,没靠孔子的关系发家致富。孔子卸任以后,觉得这太难能可贵,对颜回的评价更高了。
孔子有时候也说:“颜回这孩子,不是对我有帮助的人,因为我说什么,他都听得高兴。”
话虽这么说,孔子还是最喜欢颜回,没人会讨厌顺从自己的人。在被围困于陈蔡的时候,孔子想听听众人的意见,可最后让他高兴的,还是颜回的奉承。当然,颜回的奉承也是发自内心的。
子贡是字,他叫端木赐,卫国人。子贡的出身稍微高一点,属于破落小贵族。
孔子在鲁国当大司寇的时候,二十出头的子贡来拜师学习。《礼记》记载,当时孔子家有条狗死了,孔子让子贡拿去埋了。这说明子贡的家境不是太好。因为学费交得多的弟子,不用给老师干活,学费交得少的弟子要干活。
孔子很讲究因材施教。子贡人聪明,口才好,喜欢社交。针对子贡的这些兴趣和特点,孔子就不教他那些太专业、太琐碎的知识,重点培养他的社交能力。
子贡曾经问孔子:“有可以奉行一辈子的名言吗?”
孔子说:“那应该是‘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其实是孔子人际关系和社会理念的精髓。
子贡还问,怎么做到“仁”?
孔子的回答就是后来的成语:“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意思是无论你想干什么事,都要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具体的方法就是:居住在这个国家,要侍奉好当地贤良的大夫,和当地仁义的士人交朋友。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先搭建起关系网。
可见孔子教给子贡的,多是怎么处理人际关系,而且是很实用、很灵活的方法。对颜回那种一心做学问的老实人,就不用教这一套。
子贡的基础好,学得也快,在孔子当官的后期,他已经在鲁国朝廷里谋了个小职位。子贡的这个职务和外交有关,因为他参加了鲁定公接待邾国国君的典礼,这要有相应的身份才能参加。
孔子从鲁国离开的时候,子贡并没有跟他走,仍在鲁国工作。鲁定公死后子贡才到卫国去投奔孔子,此后就一直跟在孔子身边,随他到过宋、郑、陈等国。这个过程中,孔子对子贡越来越熟悉,发现这个学生慢慢有了自己的一套处世之道,有些方面他甚至有点猜不透。
孔子常拿颜回和子贡做比较。这二人之间大概也在较劲。
孔子问子贡:“你跟颜回比,谁强啊?”
子贡忙说:“我怎么敢和颜回比!他听您一句话,自己能总结出十个道理来,我能总结出一两个就不错了。”
这话说得孔子高兴了:“确实,我和你比不上颜回啊。”
子贡处处挑孔子爱听的说。但孔子知道,子贡跟他的想法很不一样。
跟着孔子周游列国期间,子贡居然做起了生意。除了跟着孔子拜会各国政要,他还结交商帮人士,考察各地行情,逢贱则买,逢贵则卖,从事贸易活动。
春秋时期,中原有两大商业中心:一个是郑国,有老商帮势力;一个是齐国。近两百年前,齐桓公和管仲实行重商政策,使齐国的国力迅速提高,为齐桓公的霸业打下了基础。
齐、郑两大商业中心,主要形成沟通东西方的贸易网络,东起齐国,西到秦国。
但还有一个方向亟待开发,就是南北方的贸易:中原世界和南方的淮河、长江流域。因为楚、吴兴起较晚,政治上又一直被中原排斥,南北间的贸易还没发展起来。其实这两端贸易的互补性更强,产品更不可替代。
一百多年前,晋文公重耳还是流亡公子的时候,曾经访问过楚国,楚王进行了隆重接待,然后问他:“公子要是回国当了国君,拿什么报答在下?”
重耳谦逊地说:“我们晋国怎么能跟你们楚国相比!但凡值钱的好东西,各种高档皮货、珍禽翎毛、象牙犀角,都是你们楚国产的,只有低档的物品才会流散到晋国,我们哪有能报答您的东西!”
从这番对话可以看出来,在中原人眼里,长江流域的物产丰饶、价值高昂。子贡跟着孔子南下,感受应该和当年的重耳差不多。他做生意,在黄河和淮河流域之间贩运商品,很快就挣了大钱。孔子有些行程,比如去蔡国定居,很可能受了子贡的撺掇——他是在开发市场。
蔡国的新都城离吴国更近,吴国刚刚崛起,原来和中原没什么来往,所以经营吴国的产品有更大的商机。另外,吴、楚两国势不两立,连年攻战,互相没有经济往来,这种情况下,在第三方从事吴、楚之间的贸易(从陈蔡地区中转),会获得很大的利润。蔡国的新都城就是经营这些贸易的好据点。
比子贡晚一二十年,著名的陶朱公范蠡开始下海经商,他主要是做中原与吴越地区之间的贸易。但他选了偏东一点的路线,接近后世的京杭大运河。再晚一些,沟通长江、淮河的运河才被吴王夫差挖通。这个时候,子贡在蔡国这里经营对吴的贸易最合适。
周游列国这些年,孔子没当什么官,子贡却发了大财。当然,孔子也跟着沾光。孔子师徒都没在蔡国当官,也和蔡国君臣没什么往来,应该主要是靠子贡的生意维持开支。
所以孔子经常想不通:颜回这孩子,处处听我的话,却穷得要喝西北风;子贡不怎么听我的,跑出去做买卖,偏偏能赚大钱。
师徒二人有时也拿做生意的话开玩笑。子贡对孔子说:“我有一块好玉石,是收藏在匣子里呢,还是拿出去卖个好价钱?”
孔子说:“卖掉它!卖掉它!我在等待买主。”
孔子想的还是找机会当官。
孔子晚年最迷茫、最需要人安慰的时候,出现在他身边的,都是子贡,一直到他离世的那天。
孔子去世后,维持孔门团队,建立起儒家学派,主要是子贡的功劳。他的个性、追求和孔子的存在差异,但两者综合起来,才缔造了儒家。
(银 叶摘自上海人民出版社《孔子大历史》一书,杨宏富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