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居长忆旧池台
作者: 刘俐俐2019年7月,我在天水师范学院讲学期间,第一次参观了胡氏民居。
胡氏民居坐落在天水市民主西路,由南北两宅组成。南宅子建于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北宅子建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罗哲文先生认为,胡氏民居是“甘肃省唯一的也是全国罕见的具有典型明代建筑风格的古民居建筑宅院群”。我的高中语文老师胡承祖也住在天水,故此番必要拜望恩师。当天参观完胡氏民居后,我打电话联系胡先生,并按照他指点的路线,向东走不远就是其住所。师生相见,分外亲切。坐定后才知道,恩师是胡氏民居南宅子遗产继承人之一。此前,我做梦也不会把他和胡氏民居联系在一起。顺着南宅子的话题,胡先生细致叙说了经他的手将南宅子捐给国家的动因和曲折经过。这次看望胡先生,既为恩师的病痛与衰老黯然神伤,也深刻感受到了他为人的低调平和。
第二次到访胡氏民居,是2024年的7月6日。胡先生2021年7月7日于天水离世,依天水习俗,离世三周年祭日立碑。我受胡先生家人的邀请,前来天水出席立碑仪式。7月6日上午,胡先生的女儿陪同我们再次拜访胡氏民居。她出生于南宅子的书房院,直到28岁出嫁以前,一直住在这个大院里。我们依次参观了桂馥院、书房院、槐荫院、棋院、凌霄院等。胡先生的居所原在书房院。如今,书房院的景区标志上写着“清代建筑。由正厅、倒座、过门和佛堂组成。院落天井用各色卵石铺设图案,茂林修竹,清静幽雅。此院为胡氏主人接待友人、研读佛经、教育子女之处”。小院里有腊梅和紫薇各一株。乐宁(胡先生女儿)说,腊梅开花时,满院飘香。
胡承祖生于1941年,为秦州胡氏第十九代孙。胡先生自小就受到过良好的人文熏陶,在天水一中读书时,因成绩优异而远近闻名,并于1960年考入兰州艺术学院中文系,后来该校并入兰州大学。1966年,胡先生毕业于兰州大学中文系,1968年到白银有色金属公司中学任教。我于1970年春至1972年春在公司中学读高中时,先生担任语文老师。1972年2月,我高中毕业即留校任教,直到1978年3月考取兰州大学中文系,和先生做了六年同事。兰州大学中文系给我和胡先生在师生、同事之外,又增加了校友之谊。这次来天水参与立碑仪式,和先生的家人有了充分交流的机会。越过漫长的时光,慢慢回忆当年与先生交往的点点滴滴,更有了古稀之年才能体会到的人生辛酸,怀念中更添了敬重。
正直忠厚做本根
高中阶段的语文课是我和同学们的最爱。那时,语文课本苍白无趣,胡先生常常会明修栈道暗度陈仓,选取他拿手、学生们也喜欢的作品来讲,比如《红楼梦》。课堂上,先生旁征博引,一部《红楼梦》,被他讲得风生水起。宝玉、黛玉、王熙凤等一干人物的性格特点顺着老师风趣的兰普话,一点点地进入我的文学世界。他还爱讲鲁迅,当时上海的《解放日报》副刊,他每期必看,尤其是品评鲁迅杂文的文章。他多次和我们谈论鲁迅的《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在他的课堂上,我们知道了五石散以及和吃药相关的“散发”“行散”等怪异行为;知道了嵇康、阮籍、曹丕、曹植等性格各异的古代文人;知道了魏晋是个“文学自觉”的时代,至于何为“文学自觉”,那时理解尚浅。胡先生讲课总是活灵活现,风趣生动,真真是“讲评孜孜,以磨诸生,恐不完美,游以诙笑啸歌,使皆醉义忘归”。在文学和思想双重贫瘠的年代,胡先生成了事实上的光源,我们这些十七八岁的大孩子们围着他,亲切而温暖,至于他话语中蕴含着怎样的思想魅力,那是很久以后才品味到的。
没有色彩的时期,全校师生最盼望的日子是运动会,热闹、有趣、放松。运动场上回荡着:“看啊!跑在最前面的冲刺了!啊!第一!祝贺他!”这是胡先生的兰普话。那些年,先生是校运动会即时播报的不二人选。跨栏、短跑的精彩瞬间转化为他的声音,在我耳边多年萦绕不去。胡先生自如地操着两套语音:讲课、开会发言以及一切较为正式的场合,他操用兰普话。有时语速缓慢,那是谨慎郑重的场合,需精心选取恰当的语词;有时语速稍快,那是放松欢快的场合,比如运动会上的播报。操一口天水话则是另一番氛围了。每当和我们这一干小他12岁的弟子们课后相聚时,他不再老成持重,智慧和知识的丰盈无遮掩地喷薄而出,不需时刻端起师之尊严。每逢这样的场合,他的天水话和随之爆发的笑声就创造出一个欢乐的世界。记得每次运动会当天的中午休场,他会操着天水话说:“今天,是小笼包子日啊。”我住校,自然也吃食堂,和先生属同类人,这时就会跟着他快速赶到友好路包子馆——晚到就没有啦!两套方言,两种心境,两种应对方式。
胡先生尊重知识,出自书生本能地认真教书,热心地指点和爱护学生。我们那一级的高中仅有两个班,语文都由胡先生代课。1971年底我读高二时,有一天,招收篮球运动员的单位来到学校选拔球员。我自视是校篮球队队员,反正毕业即下乡,前途迷茫,便执意要试试。胡先生悄悄和我说:“你不适合,去试也没有希望。你是念书的料。”虽说继续念书的可能性极为渺茫,但这句话毕竟让我知道了自己的优势,瞬间有了自信。记忆深刻的第二件事是在胡先生的课堂上,我爱上了文学。先生常以我的作文为范文,在两个班的语文课上朗读,这是对我写作能力的最初认可。得知恢复高考的消息后,胡先生毫不犹豫地鼓励我报考。根据当年各省在甘肃的招生计划,我有三个意向:北京大学考古专业,吉林大学和兰州大学的中文专业。选择哪个为第一志愿?胡先生的态度坦诚明确。相比考古专业,他更赞成我学中文,让我首选兰州大学。他说,长春太远太冷,兰大师资力量雄厚,加上我父母和男朋友都在白银,去兰州更合适。如今已是古稀之年的我回忆来时路,毋庸置疑,在胡先生的鼓励和帮助下,选择兰州大学是我一生的福祉。
北宅子后庭门前的两根大柱上镌刻着一副对联:“世道人心为己任 正直忠厚做本根”。《欲焚草》中的章句。胡忻的《欲焚草》如雷贯耳,但很难找到。这副对联让我阅读《欲焚草》的愿望更迫切了。北宅子后庭“始建于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是胡忻祖父居住的地方”。选择《欲焚草》中的这两句镌刻于此,彰显了胡氏家族希望正直忠厚的家风精神代代传承。这十四个字也刻入我的心里,提醒我需要在胡氏家族的文化脉络中理解胡承祖先生。
7月7日从北山墓地回到市里,征得师母同意,翻阅了胡先生在白银公司教书时期留下的淡咖啡色软皮破旧笔记本。本子的封面上写着“白银公司 胡笳”。“胡笳”是先生的笔名。我一页页地看下去,笔记本里记录的多为先生创作或存录的诗词,真实地还原了他当时的生活和精神世界。其中有《韻天来〈鹧鸪天〉两首,录存》。“七载兰州未觉长,而今始感在他乡。潮生户壁蚊成阵,灯暗墙梁鼠作场。愁切切,感茫茫,近来百事结人肠。寄君一语君须悟,此地曾经属夜郎。”参照其他文字,推断韻天为胡先生的大学同学。大学读书五年,带工资滞留兰大待发配再两年,遂有“七载兰州”一说。胡先生分配到白银公司,韻天所去何方已不得而知。珍重地记录下老同学的诗作,可见同感于韻天在彼时环境中的孤独感受。当时,胡先生没有担任过诸如年级组长、教研室主任及教导主任等任何职务,是纯粹的语文老师。他以读书充实自己,以待有所作为。先生反复阅读《红楼梦》而有《读〈红楼梦〉悲雪芹》:“更残漏尽读红楼,满纸血泪满腹愁。绳床瓦灶风吹雨,新妇飘零埋白骨。秦剑悬壁人何在,遗稿散乱谁竟收?一代风流寥落甚,空余西山数杆竹。”读史而有《吊屈原二首》《杨妃》《悼田汉》等诗作。其中的《读史》吟道:“不见董狐久,终夜费惆怅。披衣吟《蜀相》,读史叹张良。仰首悲韩信,低徊怀天祥。血泪写春秋,念文断人肠。”我以为,这些诗出自当年三十出头的先生笔下,沧桑感慨固然让人伤心,但何尝不是一件幸事?贮存知识,获得深邃的历史眼光,终究会有用处。在白银教书的岁月里,胡氏先祖胡忻“正直忠厚做本根”的家族传统,一定让胡先生顺其自然地定下了行事准则:守住做人底线,听从单位安排,和同事友善相处。他谦和平易,善良温和,尺度把握准确得体,谨言慎行,说话办事低调,自然与同事的关系很融洽。
胡先生固然有沧桑感,但绝不消沉。他细心倾听时代脚步,记录下回应时代的心情。《听〈黄河〉》:“听革命文艺新品种钢琴协奏曲《黄河》,音韵铿锵激越,战鼓号角齐鸣,余为之鼓舞,为之感奋,为之雀跃。如入滚滚波涛之中,眼观抗日烽火。”随后有一首七律:“琴声激越似波涛,卷起连天抗日潮。青纱层层染怒火,红浪滚滚杀敌刀。船夫昂首望圣地,贫妇满腔愤黄河,硝烟弥天跃战马,戈矛指出红旗飘。”
两地离愁留笔端
去墓地的路上,师母说,胡老师留下的所有诗作中,她最喜欢的是两首七绝。
其一
拥炉漫读东坡词,击节常叹黄州时。
最是情切难忍禁,一字一泪江城子。
其二
天时寒暑每有期,世态炎凉了无时。
为聚天伦强折腰,慕煞东篱五柳诗。
她一遍遍吟诵着,我的眼泪流了下来,直觉告诉我,夫妻如此深植的感情必有故事。
师母王筠出生于汉中一个读书人家,自小从汉中来到天水,过继给姨母,后因两家长辈互相熟识而与胡承祖结为夫妇。从1968年到白银教书直至1980年调回天水,胡先生与妻子两地分居十二年。师母曾经来白银看望过在此工作的胡先生,瘦小灵巧的温婉模样,让人一见难忘。十二年,夫妻二人是如何度过的,有着怎样的感情生活,我从师母的口中以及读了笔记本里的文字才略微知晓。师母说,丈夫整理了几大本的“两地书”。我未敢冒昧求看,从墓地回家,翻看笔记本,没有查到师母背诵的两首七绝,何时写成的也不知道了。不过,我从笔记本里读到了《咏怀四首》。
其一
烛影如豆怨别离,新月破窗添愁思。
抛卷难掩心头事,挥笔勉谱断肠诗。
病中急盼亲情字,梦里喜读尺素书,
何日了却痴人愿,狂歌山林忘旧迹。
其二
十载离情幽梦长,朝朝暮暮尽思乡。
倩影夜夜倾离情,软语声声诉衷肠。
举首比翼双飞鸟,低迴孤身独彷徨。
欲斩情丝无他顾,可怜无父小儿郎。
这些诗作中常有“姗妹”“寄姗姗”等名称。姗姗是谁呢?微信询问胡先生的儿子,方知此乃师母小名。
《渔家傲·寄姗妹》
东望祁连何处是,往来一千八百里。写得情书空满纸,相思泪,书会已是中秋事。
寄语滔滔黄河水,扁舟何日寻姗妹?行遍天涯真老矣。愁无寐,鬓丝几缕茶烟里。
《忆梦戏诗代简寄姗》(1970年)
梦断香消意犹甜,月沉西天更漏残。
晨风怎解离人意,晓光不留夜阑珊。
卧对窗外满天星,起看箧内深情函。
何日陇头共携手,不闻胡笳奏关山。
这些诗中常有梦:“梦里喜读尺素书”“此夜相逢幽梦中”“夜夜梦中拭泪痕”“为怕梦里临兄境”“夫妻相聚似梦中”“十载离情幽梦长”“痴人梦里拥娇儿”“未知今宵幽梦里”“梦断香消玉意犹甜”“怅望唏嘘旧梦处”……那些年的相逢场景,历经几十年,凝固成一幅画。
破雾越岭陇山行,夫妻相聚似梦中。
笑容泪脸哪堪辨,哭声软语不胜情。
夜阑灯暗话旧事,雪飘窗明衾更温。
忽而离妻抛子去,衰草凄迷路千程。
归家、离家的复杂感情也洒在了天水与白银两地。
离家
急电催我踏归程,风萧萧兮云亦愁。
一夜笛声鸣不住,天明塞上心尚忧。
归家感情更复杂:亦醒亦幻、岁月蹉跎、天伦与建功同在的踌躇。
归家
古槐枯枝抖西风,衰草残烟掩家门。
娇女稚气依窗望,慈母悲喜洒泪迎。
檐前腊梅今何在,屋后榆柳早成空。
碌碌奔波已半世,而今始知话天伦。
腊梅如今依然在啊!从这些诗词中,我捕捉到了“拥炉”“漫读东坡词”“断肠感”“江城子”“五柳诗”“何当智会灯窗雨,时事新闻共指评”等诗句和字眼,方知先生遍读竹林七贤、陶渊明、苏轼、杜甫、李商隐等人的诗词后,融会汲取,“挥笔勉谱断肠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