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洗浴帐
作者: 吴瑕20世纪80年代之前,对于农村人来说,冬季洗澡是个令人头疼的大事。漫长的冬天,想洗澡都是挑阳光灿烂的午后,在家里点燃煤球炉,拎到房间里,然后在大木盆里兑好比体温稍高的水,再备一暖瓶开水,然后把换洗衣服准备好,就开始洗澡了。
把自己扒光,然后坐进木盆里,开始搓洗,打肥皂……只是天实在冷,洗完澡虽精神焕发神采奕奕,却冻得浑身瑟瑟发抖,赶紧跳上床,拿棉被盖起来,把母亲藏在被子里的热水袋抱在怀里取暖。缓过劲儿来后,穿衣服、收拾归位,就算完毕。很多时候,我们洗好澡,爬上床之前,开了房门,母亲就进来收拾残局。脏衣服抱走,盆里的水倒掉,收好毛巾、肥皂,把煤球炉拎到床前让我烤火。这样的洗澡方式,动作慢体质差的人总会冻感冒,但去镇上的浴室洗澡,要花好几元钱,都是大池子,单独的水龙头还要排队。洗澡每周一次,累计起来,花费也不少。整个漫长的冬季,能到浴室洗上两三次澡就称得上奢侈了,多数人都是过年前才去洗洗澡。
后来巧手的母亲用塑料薄膜缝出一个简单的帐篷状的物什,洗澡时用几根竹竿撑起来,我们就在用塑料薄膜围起来的“白房子”里洗澡,很大程度上缓解了我们洗澡的不便。
我们烧好热水,母亲拿出自制的浴帐夹好,把盆里配好水,放下浴帐罩住木盆,压好浴帐四周,浴帐内一会儿就热气腾腾了。母亲还会在浴帐内放上两瓶热水、一盆冷水,我们把衣服放在塑料袋里拎进去,夹好浴帐,换洗衣服放在浴帐内的小马扎上,备好肥皂,就开始脱衣服。坐进木盆里,少放水,打湿全身,打肥皂、搓身体,浴帐里温度也高,不觉得多冷。洗好、冲好,再往冷水盆里兑好热水,到冷水盆里把肥皂沫冲洗干净,也就浑身舒爽、遍体通泰了,再抹干身子,走出来,倒掉脏水,换上干净水,兄妹几个依次被“请君入瓮”,排队洗澡。
洗澡时,母亲往往会安排我们的洗澡顺序。第一个洗澡的是母亲,然后是我们几个孩子,最后是父亲。第一个进浴帐洗澡的人因为浴帐才开始升温,会有点冷。母亲洗好澡后,浴帐里升温了,我们兄妹几个洗澡就不冷了,凝结的冷水珠也不是太多。最后父亲洗澡,父亲是家里的顶梁柱,扛得住寒冷和憋闷。邻居家阿婆和子女分开住,家里没有浴帐,每次我们兄妹洗澡,母亲就去喊阿婆来洗澡。阿婆年纪大,身上有老人味,母亲不嫌弃,帮她搓背擦身,穿衣服。衣服穿好了,还要我们给她泡一杯茶,喝了再走。
如今,洗澡方便多了,用浴帐洗澡也成为历史。但那些和冬天洗澡以及浴帐有关的往事在我的心里依然烙印深深,浴帐罩出的一方温暖的气息里,是舐犊情深的爱之热度。即使滴水成冰的日子,有了母亲的浴帐,也不觉得冷,浴帐带着我父母亲的智慧和大爱,刻在我的记忆深处。
(编辑 兔咪/图 雨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