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怎么了

作者: 张维 朱洪涛

前段时间和一位做了老师的学生聊天,谈了一个话题,就是为什么现在的教师松弛感会越来越少?我觉得这是一个好问题。是啊,为什么?我们将来毕业了是出去教语文的,这在民国时期我们被称为教国文的先生。

先生怎么了?先生们生病了。我们在大学阶段给将来的这些先生们安排了好多好多课。大学四年八个学期,到了大四仍然课不断,有时候一天几乎满课,假设每门课都有课堂作业,那光是完成这些作业都要花一定的精力,然后你跟他们说,同学们要多读书。大多数人都是寻常人,恐怕已经没有心力冲到图书馆去读海德格尔、叔本华。加上电子产品对文科学习极为强大的冲击,留给学生们读书的时间已经很少很少了。昨天听到一位学生讲课,课件制作精美,条理清晰,重点突出,教态得体,都挺好,可是最大的问题是下面的听众没有兴趣。哦,原来她是留声机。我说,如果停电了,不能用多媒体设备,你该怎么办。她竟然语塞了。

我们一直在强调教师是一种职业,那就说这份职业和其他技术工种没什么本质区别。流水线生产,不断地上课,不断地完成各种任务,不能量化的不能拿绩点的东西首先排斥掉,于是我们成了合格的流水线产业技术工人。在生产线上的技术工人他全神贯注生产的时候是不需要松弛感的,因为一旦松弛了就会造成技术事故。进入职场的准先生们,他们首先是岗前培训,然后是加各种各样微信工作群,被告知各种各样的注意事项,被告知有些家长可能很难搞,被告知有些课文很难教有些学生要特别注意。于是为了适应这份来之不易的工作,他们就已经在透支精力了。于是他们感觉越来越累,于是他们的松弛感被渐渐蚕食;当他们感觉太阳照常升起,看见新的年轻人和他一样被蚕食而无动于衷的时候,他们快要退休了。因为有一个坐在办公桌后面的人——当然你看不见——在凝视你。

“先生”这个词在以前有分量,这个词可能蕴含着学识、趣味、尊重这些意涵在里面。我曾经访问过一位抗战期间在成都读小学的老人,他的父亲是金陵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的李小缘教授。老人跟我回忆,他上小学的时候,国文老师带他们到浅水边捉鱼,就是捉鱼。没有我们现在捉完鱼还要写个几百字的捉鱼有感。老人说这种感觉很好,至今不忘。我今天品咂出的滋味是这位先生真是有松弛感。松弛感就像是汽车里的润滑油,如果把语文课讲死了,像产业工人传授技术一样,何来优游从容。最近阅读《陈衡哲早年自传》,写她后来成为近代中国第一位大学女教授,讲授西洋历史的经历。陈衡哲说她为了上好这门课曾经十分认真备课,后来将相关讲义写成《西洋史》。细读这本自传发现,认真备课的前提首先是有丰厚从容的学术基础,而陈衡哲正好具备。这种能力的具备可以解释为生活随遇而安,工作随时努力。陈衡哲在书里写她少年时期从成都到上海的行旅之中,随身携带的书里有一套印制粗糙的梁启超作品,约一百万字,陈衡哲“几乎是字字皆读”,“感到读书读得太高兴了”。后来凡是在学术上事业上取得较大成就的人,都有悠游从容读书之经历。这种精神状态就是松弛感,生活慢慢走,读书慢慢来,品咂好滋味。

松弛感是个稀缺的好东西。想要有并不难。做了老师学生说那天下了大雪,她的学生课间趴在窗子上看雪景。她给他们讲了一段《红楼梦》中的雪景,学生们听得兴味盎然。还有一个学生曾经写过一篇文章给我看,标题是《有什么可以让我长长久久记住你》。说是在一个多雨的南方小城,这位老师在课间十分钟问了学生一个问题,就是有什么可以让我长长久久记住你。同学们七嘴八舌,老师不置可否,独自吟哦出了一句古诗。这种感觉让学生记住了这么多年。还有学生跟我说:“我高二的语文老师是很有气质和松弛感的。有一天她上课的时候,晚霞特别美,十分少见。同学们都无心听课,在下面一个喊一个偷偷转身看晚霞。老师感觉到了我们的躁动,问我们怎么了。她了解原因后笑着说我们不上课了,我们一起来赏晚霞。”这就是松弛感。老师能不能松弛和学养与气质有关。我的调查发现工作之后的语文老师们很少很少会从头到尾一字不落地读一本本人文经典,久而久之,温水中游泳,感觉特别舒服,基本不具备反思与怀疑能力,教书真就成了一门技术,挤掉了滋味。

机械的时代里大家普遍感觉累,越来越多的条条框框要求着你。那个坐在宽大的办公桌后面的人一直在凝视你,让你感觉不安。如果想拥有松弛感,恐怕也得逆着人群走,迈开第一步是关键。有时候的选择是我们自己画掉选项之后的选择,其实你可以选。

松弛感越来越少见,是因为有巨大的生存压力,把特别柔性的东西当做技术来教,虽然他们总希望人家理解他们,然而在不断理解之间,松弛感就荡然无存。学生谈道:“读中学时,身边的老师都是把教书当成技术的,给学生不停地灌输知识,很少谈及课本以外的内容。四十五分钟里,课本是学不完的,作业也是讲不完的,更别提趴在窗边看雪景。我感觉老师们应该不是松弛的,松弛的气质也少有,他们平常也不会有大量属于自己的时间。高三有次晚自习,我们语文老师读一本小说,但是太累睡着了,哈哈。”与之匹配的另外一个词“气质”也消失殆尽。最倒霉的就是学生,题海中感受语文,带着一堆问题走向大学。这些问题就扔给了大学老师,大学老师也解决不了。问题就留在了他们体内,于是他们生儿育女,无尽循环。

写到这里我想起了一段往事。十年前我还是一名高中语文老师,中午去食堂排队买饭,排在我前面的一个老师说了一段让我永远难忘的话,不是他说得多好,而是作为老师他的言语有多么俗气。食堂窗口烤了十只乳鸽,油光锃亮,放在大铁盘里,让我们上了四节课的老师们心里想着咬一口肯定滋滋冒油。这个仁兄跟与他同来的伙伴不怀好意地笑着说,这油光水滑的乳鸽就像女性的某部位,摸上去欲罢不能。请注意,这是在教工食堂,中午排队吃饭的高峰时期,而且声音很大。周围的男女同事都听到了,这个仁兄身为人师却毫无羞赧之色,大放厥词不以为意,眼神之中有淫邪,不像随手举例。什么人讲什么话,到什么山头唱什么歌。我发现这位仁兄毫无气质。但在教师队伍中这样的人也许不在少数。

什么是气质。这个问题很难回答。但我知道什么是没气质。俗气、平庸、蝇营狗苟、心机重都是没有气质的表现。之前有一个中文系学生问我,为什么现在的老师越来越没气质?我不知道她心里有没有那种具有气质代表的老师典范,如果没有,为何气质这个东西越来越稀缺?分开而论,如果是女老师,可能大家会关注衣品,但衣品肯定不等同气质,衣品只能更好地衬托气质,气质是由内而外的。气质与职业有莫大关系,如果是高校文科教师,想到的标签是读书多、学问好、待人和气、平缓幽默等等,但现在这些标签很明显不能涵盖所有的人,甚至可能成了一种稀缺的东西。

气质需要养,所谓养气,就像武侠小说中主人公突然发现了一本武功秘籍,躲到某个山洞里勤修苦练,一朝出来就成了绝世高手。气质也应该在人群看不见的地方暗暗练习,同样是练内功,练习也很简单,就是在职分以内有没有亲近知识,回返一种简单的状态。造假特别容易被人识破。所以气质的最佳观察窗口就是眼睛,无论男人还是女人,都能从眼睛里看出端倪。这就是老祖宗说的观人莫良于眸子,胸中正则眸子瞭焉。

宋明理学家老说这人气象好那人气象好,气象有点类似我们说的气质,这个气象用孔子的话解释是“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则厉”,用这样的标准来衡量现在的老师,恐怕符合要求的不多。他们培养气质用“功过格”之类的东西,就是一天下来回思今天哪些事做好了哪些事做差了,每天好坏交战,渐渐养成习气。气质需要涵养与约束,从好的方面讲,就是有所为有所不为。气质养不好与工作状态有很大的关系,如果工作状态是一地鸡毛,整天操心的是特别具体的实际问题,没有超拔之想,只是一个一个问题,无休无止,很难养成气质。气质与繁忙、速度是天然敌人。

[本文系“常州名人陈衡哲成长教育研究”(课题编号:FERI2023009)、“高校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文学素养提升策略研究”课题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