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透蟹
作者: 赵喜近日,友人赠送了几只青蟹。看着鲜活的大螃蟹,从事生命科学研究的我忍不住想通过CT来看看青蟹和大闸蟹的内部结构,从科学的角度分析一下:是吃青蟹划算,还是吃大闸蟹更划算。本次扫描使用第三代双源 CT进行。
“身世揭秘”——青蟹和大闸蟹如何辨识
在“吃货”眼里,青蟹和大闸蟹都是餐桌上的绝佳美味。但从生物学家的视角来看,它们二位可谓身份迥异。青蟹和大闸蟹虽同属甲壳纲,但“门第”不同:青蟹归属于梭子蟹科青蟹属,该属中又以锯缘青蟹最为常见;而大闸蟹则隶属于方蟹科绒螯蟹属,学名为中华绒螯蟹,是绒螯蟹家族的代表成员。所以说,虽然它们长得都“蟹模蟹样”,但身份却完全不同。
从外观上看,青蟹和大闸蟹很容易区分。青蟹个头更大,壳宽且呈青绿色,摸起来非常光滑。它们的钳子强壮有力,第一对蟹足呈钝圆形,非常适合捕捉猎物。青蟹主要生活在热带和亚热带的咸淡水交界区域,如泥滩和河口等地。相比之下,大闸蟹的体形相对小些,颜色多为灰绿色或棕色,背壳上有颗粒状的突起。大闸蟹的钳子上布满浓密的绒毛,尤其是成年的雄性个体,因此也被称为“绒螯蟹”。它们主要栖息于淡水湖泊和河流中,是地地道道的淡水蟹。

CT扫描:揭秘螃蟹“硬核”实力
CT扫描是一种无损检测技术,能在保持螃蟹完整的情况下观察其内部结构,外部细节也更加清晰可见,比如口器周边的复杂构造。
本研究使用CT扫描技术,对青蟹和大闸蟹的肉质、体积和密度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大闸蟹可食部分的平均CT值为68HU(注:CT 值使用亨氏单位,单位简写为HU。CT值越高,特定组织或器官的密度越大),而青蟹则高达82 HU。这样看来,青蟹的肉质更为紧实。此外,通过分析蟹钳中的肉质密度发现,大闸蟹钳肉CT值为73HU,青蟹钳肉CT值则达87HU。这些数值差异可能解释了两种螃蟹在口感上的不同——青蟹肉的口感更加紧实。
在 体 积 方 面,大闸蟹总体积约为140.84立方厘米,可食用部分(蟹肉、蟹黄等CT值范围在 -95~200HU之间的组织)为72.29立方厘米,占比 51.3%;相比之下,青蟹总体积大得多,达630.29立方厘米,其中可食用部分为242.53立方厘米,占比38.5%。尽管大闸蟹的肉量少一些,但它的可食用比例较高。不过,要获取螃蟹身上的所有肉可不是一件易事。
借助双源 CT,还对比了青蟹和大闸蟹的钳子壳层厚度。青蟹的钳子壳电子密度为867.6HU,平均原子序数为 13.64,两个数值都明显高于大闸蟹(398.8HU 和11.38)。蟹壳的主要成分为甲壳素、蛋白质、生物碳酸钙,除此之外还含有少量的脂肪、虾青素和游离氨基酸等。真正影响蟹壳原子序数的元素是钙(原子序数为20),蟹壳的平均原子序数越高,说明其中钙的含量越高,密度越大,这说明青蟹的钳子壳更结实,处理它时可要小心,别被夹到!这些数据让我们更科学地认识到两种螃蟹在“硬件”上的不同。


CT扫描:揭示螃蟹的生存之道
通过 CT扫描,我们可以轻松获取螃蟹内部的详细三维结构图。这项技术不仅能帮助科学家分析螃蟹的生理特征和健康状况,还能精确测量它们的壳厚度,让大家了解不同种类螃蟹的壳质差异。青蟹和大闸蟹的壳、厚度以及内部结构都能在 CT图像中一目了然,为研究它们如何适应环境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
青蟹的壳通常较厚且坚固,这让它们能够在较为恶劣的环境中生存,例如潮间带的岩石和泥沙中;而大闸蟹的壳相对较薄,但这种轻巧的结构让它们移动得更加灵活,能够迅速逃避危险,适应淡水湖泊和河流等各种不同的栖息环境。此外,青蟹的钳子壳的厚度和强度,使其在寻找食物和争夺领地时更具优势;而大闸蟹的绒螯则是它们独特的适应特征,既可以用来捕捉食物,也能在遇到威胁时用来保护自己。这些结构的差异帮助它们更好地适应各自的生态环境,增加了生存的机会。
随着科技的进步,CT扫描技术为螃蟹的研究和检测打开了新的大门。运用这种无损的三维成像技术,科学家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这些小家伙的生理结构,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市场对螃蟹产品质量的监控。让我们一起期待未来更多有趣的“蟹”科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