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教师践行教育家精神:内在要求、逻辑基础与实践路径

作者: 黄晓丹

【摘 要】 乡村教师在推动乡村教育发展、促进社会公平、涵养乡风文明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分析了乡村教师践行教育家精神的内在要求和逻辑基础,提出了乡村教师践行教育家精神的实践路径,即强化精神引领,引导乡村教师坚定教育理想;突出实践育人,筑牢乡村教师能力堡垒;凸显师德引领,提升乡村教师道德修养。

【关键词】乡村教师 教育家精神 内在要求 逻辑基础 实践路径

2023年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致信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强调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从理想信念、道德情操、育人智慧、躬耕态度、仁爱之心和弘道追求六个维度,概括了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的深刻内涵。2024年8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印发,成为新时代新征程强教强师的纲领性文件。当前,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乡村教师队伍还存在结构性缺员较为突出、素质能力有待提升、发展通道相对偏窄、职业吸引力不强等问题[1],乡村教师的职业认同感以及乡村教育与乡村生活之间脱节等现实问题也比较突出。探求乡村教师践行教育家精神的内在要求、逻辑基础与实践路径,对于乡村教育创新、人才培养及乡村振兴而言,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一、乡村教师践行教育家精神的内在要求

基于对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的理解,结合乡村教育实际,笔者试图将乡村教师践行教育家精神的内在要求具体化,重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理想信念和弘道追求是乡村教师践行教育家精神的政治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多种场合强调“四有”好老师标准,其中,“有理想信念”为首要标准。在多元价值观的时代背景下,教师不仅要“授业”“解惑”,还须“传道”,以国家和民族的使命感引领学生成长成才。正如刘铁芳和孙露指出的,“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构成了教育家精神的政治灵魂[2]。这意味着,教师需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将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视为重要的政治使命,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则代表了教育家精神的价值取向,倡导教师具备广阔的国际视野和开放的胸怀,密切关注世界发展的趋势,坚定文化自信,吸收全球先进文明成果,扮演好中国文化的推广大使。因此,乡村教师需要主动将国家发展、乡村发展与个人发展联系在一起,厚植乡土情怀,呵护乡村儿童的健康成长,为乡村教育发展和乡村振兴赋能。

2. 育人智慧和躬耕态度是乡村教师践行教育家精神的育人要求

教师的育人能力构成了其专业能力的核心、灵魂与基础[3]。“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是教育家精神的专业核心,体现了教师的育人品格和育人能力。乡村教师应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尊重学生认知发展的差异及相关教育规律,制订个性化的教育教学方法,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启迪学生的智慧与思维,滋养学生的心灵,确保学生的健康成长。“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则是教育家精神的不竭动力,倡导教师养成潜心治学、勇于创新的优良品质。乡村教育资源匮乏、教研体系缺失,导致教师缺乏主动研究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与创造性,难以形成系统的教学主张和良好的育人能力。乡村教师应创新教育模式,灵活运用各种资源,将乡土文化融入教育教学过程中,探索适合乡村儿童发展的教育教学策略。

3. 道德情操和仁爱之心是乡村教师践行教育家精神的师德修养

师德修养是教育家精神的核心和具体体现。2014年

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与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提出,教育是一项“仁而爱人”的事业,爱是教育的灵魂,缺乏爱就无从谈论教育。“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是教育家精神的精髓,优秀教师必须具备道德上的合格性。新时代,乡村教师不仅要用道德之光感化学生,实现学生的道德养成,还需要发挥新乡贤的作用,解决乡村发展难题,提升当地民众的文化素养。“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强调教师应以爱心来教育和引导学生,将立德树人的责任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乡村教师要尊重、理解、宽容和信任学生,以爱滋养乡村儿童的心灵。

二、乡村教师践行教育家精神的逻辑基础

在中国乡村教育事业的发展进程中,乡村教师在资源匮乏、师资不足的艰苦条件下,始终坚定地追求教书育人的理想,承担起文化传承和价值引领的重任。他们在教育实践中展现了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以及对乡村文明发展的责任感,逐渐形成了坚韧不拔、无私奉献、开拓创新的优秀品质。同时,这些品质也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历史的变迁而不断演进,遵循着特定的政治逻辑、育人逻辑和师德逻辑。

1. 政治逻辑:把教育家精神的政治要求体现在乡村教师政治素质建设中

回顾不同历史时期,教育围绕中心任务展现出鲜明的政治属性[4]。教育的政治属性决定了教育家精神蕴含的政治要求。结合对“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和“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的内涵分析,可以总结出乡村教师践行教育家精神体现的政治逻辑。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乡村教师秉持“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自觉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坚定政治立场,厚植乡土情怀,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第二,乡村教师不断优化教学环境和方法,为学生提供优质教育服务,培养服务国家发展的人才。这不仅体现了乡村教师“胸怀天下”的“大我”情怀,更是有力推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从而促进教育公平政策的有效实施。第三,乡村教师作为政策与实践、教师个体与社会、学校与社区之间的纽带,通过知识传播和技能传授,提升乡村居民的综合素养。

2. 育人逻辑:把教育家精神的育人智慧体现在乡村教师专业能力建设中

教育家精神对乡村教师的引领体现在引导乡村教师构建专业发展愿景上。孙兴华等在调研中发现,愿景是乡村教师能力素质提升的重要因素之一,它包括自我的愿景、教学的愿景及关于学生的愿景[5]。从一定意义上说,教育家精神中“启智润心、因材施教”“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等重要内涵要素集中体现了乡村教师专业能力建设愿景的道德、精神本质,是乡村教师的精神源泉。具体言之,乡村教师实现能力素质提升,一是自我的愿景,意味着要认同教师专业身份,主要表现为思考“我是谁”“教师的工作价值是什么”,从而明确自己的成长方向,通过构建愿景寻找工作的意义。二是教学的愿景,主要表现为表达教学信念,思考想要塑造什么样的课堂教学,以及如何实现。这其中,乡村教师需要以“勤学笃行”的精神状态,持续学习和储备学科知识、教学知识、关于学生的知识等。乡村教师还需要保持“求是创新”的精神品质,在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特征的基础上,通过教育实践、反思学习,创新教育教学方式,从而形成自己的教学主张和教育模式。三是关于学生的愿景,表现为不断思考要将乡村儿童培养成什么样的人,以及如何培养人。具体来说,对乡村儿童持有理性、正确的期待,即使面对学生不理想的学习成绩、心理状态以及行为习惯,仍然尊重学生的成长规律和发展阶段,思考个性化的教育策略,希望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升。

3. 师德逻辑:将教育家精神的价值核心体现在乡村教师师德涵养中

师德修养是优秀教师践行教育使命的核心品质。乡村教师认同和维护乡村的道德风尚,通过塑造乡村教师的良好形象,以自身的德行树立榜样,在言语和行为上影响乡村儿童和民众,使他们能够“亲其师而信其道”。这充分体现了乡村教师“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另外,面对乡村留守儿童和特殊儿童占比高、学生发展水平参差不齐的现实情况,乡村教师需要付出更多的爱和耐心,从而与学生建立紧密的情感联结,引导他们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成长为对社会有用的人。乡村教师还需要通过不断践行“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充分尊重和理解乡村儿童家庭的现实状况,理性面对学生家长的质疑,引导乡村民众实施家庭教育,实现家校协同育人。

三、乡村教师践行教育家精神的实践路径

广大乡村教师需要在乡村日常教育场域中,传授知识、示范道德、传递价值观,不断形塑自身的职业素养和育人能力,真正以教育家精神滋养自己、激励自己。要使教育家精神的内涵和价值规范转化为乡村教师的素养和道德,除了每一位教师个体对职业理想的执着追求,还需要教育部门、学校及社会等多元主体的积极参与和配合协作,以形成合力,推动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

1. 强化精神引领,引导乡村教师坚定教育理想

教育要坚定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只有热爱祖国、坚定理想信念、胸怀天下的教师,才会将教育热情注入教书育人过程中,从而强化教育家精神对乡村教师理想信念的引领。首先,要完善乡村教师培养制度,将教育家精神融入培养方案中。职后阶段,重视乡村教师政治理论学习和理想信念教育,重点引导乡村教师在实践中不断内化职业认同感,树立教育理想。其次,建立乡村教师的理论学习机制,将基础教育改革理论与当前形势、乡村教育的发展成就与时代价值等融入学习内容,激发乡村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和荣誉感。再次,加强乡村学校党支部标准化和规范化建设,推动落实中小学校领导体制改革,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核心作用。学校党组织与乡镇、村党组织共建联建,共同开展党建工作。最后,提高乡村教师的政治地位。鼓励乡村教师在乡村教育政策制定、基础教育改革与实施、乡村教育相关社会议题、教学管理等方面享有咨询建议权和参与权,增强乡村教师参与公共事务及学校管理的意识,构建其公共身份,从而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 突出实践育人,筑牢乡村教师能力堡垒

“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与“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体现。乡村教师践行教育家精神,强化专业能力建设,除了健全乡村教师激励保障、职称评定等机制,需要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搭建乡村教师培训体系,注重培训的体验性。乡村教师培训应聚焦课堂教学诊断和乡村学校发展,因地制宜,设计融入学科知识、课程知识以及学生管理知识等内容的培训方案,开展与教师教学直接相关的主题学习研究活动,通过再现乡村教育教学的真实工作情境,引导教师进行内省和对话,激发教师的教学实践反思。

第二,探索建立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支持服务体系,培养乡村教师的躬耕态度。一方面,提供教研支持。由县级教育行政部门统一谋划,成立乡级教师发展机构。该机构主要职责包括整合教学、教研优质资源,组织教师研修活动,建立跨校专业学习社群,监测乡镇中心校、村小及教学点培训效果。充分利用“银龄教师行动计划”、在校师范生支教活动等政策,招募优秀教师担任乡级学科教研员。另一方面,提供资源支持。组织专家、学者、优秀教师研讨国家课程的本地化处理,开发结构化、标准化的本土课程教学指南,内容包括知识内容、问题设计、课外活动及评价体系[6],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为乡村教师提供学科能力实训系列研修课程。

3. 凸显师德引领,提升乡村教师道德修养

第一,师德是评价教师的第一标准。如何培养乡村教师成为具有道德情操、仁爱之心、甘于奉献、扎根乡村的人民教师呢?除了提高乡村教师的薪酬和待遇、完善师德监管与评价机制,更为重要的是培育乡村教师的教育情怀,构建师德养成体系。

第二,培育乡村教师的教育情怀。教育情怀是影响乡村教师扎根乡村的关键因素,能使他们在教育实践中生发对教师身份的认同、对学生的关爱,从而涵养师德。乡村教师要通过提供优质教学服务,积极参与社区活动,增强学生、家长以及社会的信任,建立良好家校社关系,在指导家庭教育、提供社区建设意见等方面发挥作用,增强价值感。

第三,构建师德养成体系。首先,将教育家精神融入乡村教师职前职后培养的师德课程中,引导教师深入理解师德修养的内涵,明确师德标准及其践行策略。其次,强化基于实践的职后师德教育,改变理论宣讲等陈旧方式,采取专家引导、小组研讨、反思总结等方式,引入案例式教学、体验式教学等模式,引领教师提升师德能力。再次,学校书记、校长要狠抓思想政治教育,定期开展谈心活动,以了解乡村教师的思想状况,并提供人文关怀。最后,定期围绕职业理想和乡土文化等内容开展主题教育,提升教师从教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举行特色的师德仪式,利用教师节、儿童节等重要节日,开展拜师仪式、宣读誓词等活动,增强广大乡村教师职业荣誉感、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加强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EB/OL]. (2020-07-31)[2024-09-22].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9/04/content_5540386.htm.

[2] 刘铁芳,孙露.返本·开新·复命:教育家精神的内涵阐释[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45(2):8-17.

[3] 刘鹂,陈晓端,李佳宁.教师育人能力的理论逻辑与价值澄明[J].教育研究,2020,41(6):153-159.

[4] 杨云霞.牢牢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战略属性、民生属性[J].思想教育研究,2024(6):9-11.

[5] 孙兴华,马云鹏.乡村教师能力素质提升的检视与思考[J].教育研究,2015,36(5):105-113.

[6] 赵新亮.我国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实践困境与对策研究——基于全国23个省优秀乡村教师的实证调查[J].现代教育管理,2019(11):81-87.

本文系2023年贵州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乡村小学教师内生性专业发展支持服务体系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2023B302)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贵州省教师发展中心)

责任编辑:李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