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浸美—研美—创美:走进教育的生活美学
作者: 张颖震【摘 要】“生活美学”美育实践课程以美好生活为追求,引导学生将教育与生活进行美学连接。打造开放的课堂,以生活为资源,常态化开展“美术+”跨学科学习,通过“浸美—研美—创美”的美育实践路径,开展“一核、多维、五美统筹”的美育实践课程,让学生热爱艺术与生活,获得美术的表达力和审美的人生态度,获得带得走的素养。
【关键词】生活美学 美学生活 浸美 研美 创美
现代教育面临学生艺术学习兴趣不足、综合素养发展不全面以及审美感知和积极人生态度培养欠缺等问题。学生往往将艺术视为孤立的、与生活缺乏联系的学科,缺乏主动探索艺术的动力,且在单一学科知识体系下难以提升综合运用美学知识的能力,从而造成审美素养的发展易被忽视。
基于此,我提出“走进教育的生活美学”的教学主张,其核心理念是将生活与艺术深度融合,视生活为艺术创作源泉与学习资源,以此激发学生兴趣。秉持开放与多元的教学观念,通过“美术+”跨学科学习,以“浸美—研美—创美”的美育实践路径,培育学生求知的热情、美术的表达力和审美的人生态度,使其获得带得走的素养。
一、“生活美学”与“美学生活”
“生活美学,就来自我们最日常的日子,这种日常之美,才是生活美学的根源,超出生活之外去寻美则是无根的空求。”[1]“生活美学”作为一种哲学理念,强调审美体验源于日常生活,其与教育学科的融合具有深厚的理论依据。从杜威的“教育即生活”理念出发,教育应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学习和成长。“生活美学”融入学科教育,正是将美学元素融入日常教学,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场景中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实现教育与生活的无缝对接。
在当代社会,“美学生活”对学生有着深刻的意义。它可以为学生营造充满诗意与创造力的成长环境,极大地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在学习生活中,“美学生活”激发学生以审美的眼光看待知识,将枯燥的学习转化为富有乐趣的探索之旅,从而提升学习的积极性与效果。同时,“美学生活”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让他们在追求美的过程中学会热爱生活、尊重多元文化、关注社会和谐,成长为富有情感、责任感与创造力的新时代人才,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而美好的基础。
“生活美学”与“美学生活”紧密联系又有所区别。“生活美学”作为理论体系,研究生活中美的多方面内涵及规律,从多学科视角剖析日常审美现象;“美学生活”侧重实践,是将美学融入日常点滴的生活方式与态度。人们对“美学生活”的追求推动“生活美学”理论的丰富,而“生活美学”理论的发展又引导人们追求更高品质、更具创意的“美学生活”。
二、从“生活美学”走向“美学生活”
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原校长唐江澎在全国政协“委员通道”上说过这么一句话:“今年这届高三毕业生,到2049年年龄都在四十六七岁,正是人生盛年、家国栋梁。我们注定将生活在我们的学生,和学生的学生所创造的未来社会里。今天孩子的全面素质,决定着国家未来的整体实力,也决定了社会的幸福程度。”[2]中国台湾知名学者蒋勋在其著作《写给大家的中国美术史》中写道:“我只是觉得在不断把年轻人带领到‘美’的面前,使你们聆听‘美’的言语,使你们在‘美’的面前惊讶、好奇、流连、低回,使你们在此后可能辛苦艰困,也可能丰富灿烂的一生中有所依伴,知道无论在如何的处境,不能放弃了对美的信仰。”[3]语文特级教师于永正通过自己的个人经历和教育观察,发现做一名好老师的秘诀是:“是师非师,是课非课,做不太像老师的老师,上不太像课的课。”[4]
这三句话看似三位学者在分别表达对生活、对美学、对教育的思考,实则引导我们关注彼此间的关系。我有时在想:生活,是人作为独立个体所要面对的每日平凡过往;教育,是教师身份理应承担的本职工作;美学,则是自己作为美术教师每时每刻的兴趣所在。当我将这三个关键词组合在一起,便自然凝练出“走进教育的生活美学”。
从教育的本质来看,“走进教育的生活美学”具有多维度的价值。教育的本质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美育实践恰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力途径。它深度契合教育本质中对个体感知力与创造力培养的要求,通过引导学生深入生活去发现美,极大地拓展学生的感知边界,无论是日常的衣食住行,还是自然与社会现象,都成为学生审美感知的源泉,从而使他们能以细腻而敏锐的感知力洞察世界,这是全面发展中对个体内在素养提升的关键一环。同时,鼓励学生在生活场景中进行艺术创作与创新表达,激发了他们的创造力,让学生学会以独特视角和方式诠释生活之美,这是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体现。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5]继而,我在教学主张的基础上提出了从“生活美学”走向“美学生活”,这里的“美学生活”是指向“美好生活”的美好愿景。从教育本质对知识与生活融合的追求来看,“美学生活”打破了知识学习与生活实践的隔阂。它以生活为教材,将美学知识融入生活场景,使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理解和运用知识,实现知识的内化与迁移,让教育不再局限于书本和课堂,而是真正回归到生活的本质,培养出能适应生活、热爱生活且能创造美好生活的个体,这正是教育的最终归宿与价值所在。学生的发展离不开生活的滋养,而这种滋养绝不是仅仅停留于他们十几年的教育阶段,而应贯穿其整个人生。也就是说,教师不仅要教授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同时也要影响他们热爱艺术、热爱生活。
三、“生活美学”美育课程的实践路径
那么,如何让学生热爱艺术、热爱生活?
我进一步梳理自己的教学主张,构建了“一核、多维、五美统筹”的美育实践课程体系(一核:以美术学科为核心,发挥美术学科在美育中的主导作用;多维:融合多学科视角,开发“美术+”跨学科课程,实现“生活美学”的多维渗透;五美统筹:即道德美、智慧美、身体美、艺术美、劳动美,全面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与创造能力);提出营造适合学生全面发展的“时时、处处、人人”美育育人环境,创设“浸美—研美—创美”的美育实践路径。
接下来,我分别以基于“浸美”“研美”“创美”美育实践路径的三个教学案例给予说明。
1. 浸美于境—“行走的艺术”
“玩”是孩子的天性,是我们对童年最快乐也是最值得留恋的记忆。我在很早便萌发了“我带学生‘玩’艺术”的教育选题,带着一群学生以艺术研学的形式真实地走近历史、面对生活。
如何“走出校园寻艺术”?一系列的请示报告、活动计划、安全预案等会让教师煞费脑筋。如果被这些问题所困扰,犹豫不决,望而却步,那么所有的预设都将是空想,艺术课堂最终还是停滞于原点。
现阶段,各级各类博物馆在国家政策下大多已免费开放,甚至提供义务讲解。更重要的是,艺术研学得到学校的支持,学校提供校车接送,最大程度地规避了安全风险。而且龟山汉墓、民博馆、点石园等几处景点就在学校附近,交通便利,藏品丰富,格调高雅。经过周密策划,在学校支持下,我利用美术课时间组织了首次研学之旅。我在课前将学生编进各个小组,并实行组长负责制。研学过程中,学生将平日在书本、课件、视频上看到的艺术品与具体的实物联系在一起,对神秘的艺术品拥有更直观、更深刻的印象。即使回校后,学生们依旧兴奋不已,纷纷表达他们难以掩饰的喜悦。
随着研学活动的不断深入,我们又有了更高的要求:玩出格调,玩出价值,甚至玩出人生,“行走的艺术”就是行走的人生。参与艺术研学的每个人不可能同时爱上艺术,却可以在不断的“浸美”活动中爱上生活。从龟山景区的点石园到云龙山坡的博物馆,从云龙书院到汉画像石艺术馆,从户部山古民居到李可染艺术馆,从狮子山楚王陵到北洞山汉墓,我带领学生一路走来,找寻徐州厚重的历史,感触家乡丰富的人文,让“舞动汉风”不再是一种口号,而是实实在在地走进他们的心灵世界。参与研学的一名学生回忆:“诚然,我无法证明探寻这几座偏僻的古墓比一下午的高中课程重要,但我们至少可以尝试去证明自己想要的生活。这次研学只是一个开始,我们才刚刚起步,尝试真正地构建生活与学习的互动融合。”另一名学生说:“在艺术研学过程中,我看到的是眼前的展品,脑中联想的却是在校所学的知识。艺术研学丰富了我的人文情怀,而我平日所学的知识又帮助我理解这些眼前的艺术,它们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互依存。”
2. 研美入理—“徐州一中论宝大会”
所谓“论宝”就是学生运用费德门鉴赏四步法尝试分析陌生的画作。画作内容大多源自高中美术教材中的艺术经典,当它们以大尺寸、高清晰的美学道具形式出现在美术课堂时,便立刻被赋予了值得品味与研究的价值。“论宝大会”的主旨是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引发他们热爱艺术、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美好愿景,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找寻艺术最根本的东西。“论宝大会”就像一颗“生活美学”的种子,将生活与美学联系在一起,课堂变得生动有趣、开放多元,是“学”与“玩”的有机结合,也是“思”与“创”的微妙碰撞,更是“美学生活化”与“生活美学化”的交融转换。美育不是单纯的艺术实践,而是要通过多样化的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表现力,看似游戏化的活动过程实际是在考验学生的综合能力与人文素养。
高二年级的美术教学进度是按照既定步骤展开的,“鉴宝—寻宝—淘宝—论宝”是沿着“浸美—研美—创美”的节奏进阶推进的,是将“生活美学”进行通俗化实施的一种积极尝试。既然是尝试,便一切皆有可能。我将生活美学道具融入其中,如笎子①(见图1)、插花、风筝、雨伞等,这些道具的加入让原本严肃的论坛现场立刻变得活跃许多。学生们的表现可圈可点,尤其是每组主持人成了最大的亮点,他们的开场简洁明了,既大方得体,又风趣幽默,能够灵活把握课堂的节奏。同组的三位“专家”在主持人引导下也能够超常发挥,在有限的5分钟里尽情表达各自的观点。每组最后30 秒的总结至关重要,有点像辩论场上的四辩,以通俗易懂的语言概括出本组论宝的主要观点,同时也表达了对于下次“论宝”活动的期待。
课堂上,无须我再加以提示,学生们已能自然想到墙上那句关于“生活美学”的标语—从“生活美学”走向“美学生活”,并懂得从美学的角度探讨它的特别之处,从生活的层面阐述它所带来的诸多启示。例如,那个从校园里捡来的枯树桩,没想到将它移至“论宝大会”的现场,竟发挥了最大的作用。有位女生将手伸进空树桩,空树桩俨然变成了一节假肢;当她双手举起树桩时,树桩又幻化成了一把加特林机枪;而当她将树桩抱在怀中时,树桩又瞬间转换成了一把正在演奏的琵琶。那件笎子在不同的班级也散发着截然不同的“味道”。有位男生建议我将教室里所有的灯暂时关闭,他随后取出手电筒,并将笎子倒置,手电筒的光束从筐中向上投射,屋顶立刻呈现出透过筐体映射出的点点星光,如梦如幻……
图1 笎子
回想与“论宝大会”相互衔接的“鉴宝大会”“寻宝大会”“淘宝大会”,四次活动都有着明确的目标指向,完整地构建出了一种新型的课程研究思路。这样的课堂教学既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与判断能力,又在潜移默化中催生出一种可以带得走的素养。对于这种素养,我为它贴上了“生活美学”的标签。高中阶段的学生即将直面自己的大学生活,而大学生活又将对接未来的人生。人生,其实就是生活的过程,如果在“生活”一词的前后分别附加“美学”二字,那么便自然地衍生出从“生活美学”到“美学生活”的美好愿景,从而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描绘出一幅绚丽多彩、充满诗意与美感的人生画卷。
3. 创美践行—“掌上西游”
美术课前,我让班长通知大家每人带一支黑笔来到美术教室,学生可能猜想今天的美术课与绘画有关,却迟迟未见画纸的分发。这便是这节课所要传达的理念:艺术可以如此简单!我们的双手既是进行创作的工具,也是记录灵感的载体。
从“刮纸西游”到“灯影西游”再到“掌上西游”,这种延续性的课例让艺术从纸张走向光影,又回归到肢体,犹如一场神奇的魔术转换,将原始之美细腻地呈现出来。课堂上,学生们虽有连环画图案作为参考,但他们并不是简单地临摹,而是进行了精心的创作。连环画是方形的固定形态,而掌心则是随形变化的,学生在手绘过程中需要对画面进行取舍与变化,还要考虑到最后的意境效果。手与手之间既是独立的艺术作品,同时也是合作的情境再现。“掌上西游”课程的研发犹如开启了艺术“原始创意”的宝盒,司空见惯的双手承托起了无尽的可能。我们有时过于关注AI前沿科技所带来的便捷,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人类原始本真所具有的独有灵魂;我们有时并不需要运用专业的工具、凭借专业的技巧去完成专业的任务,而是要以一颗虔诚的心、一份浪漫的情怀去记录心中那个多彩的世界,这也是我极力向学生传递“生活美学”的初衷。在手掌上作画时,人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这五感会自然融入其中,尤其是触觉,为艺术带来了更多灵动的体验。学生们三两成群,将自己的手心、手背以合作的方式展示在我眼前,迫不及待地请我用手机拍下。有些作品单独呈现就已近乎完美,当两个人的手组合在一起时,又营造出了截然不同的意蕴。细细想来,很少有人能够在“严肃”的课堂之上心无旁骛地于掌心绘制精致的图案,而当学生拥有了这样一次弥足珍贵的体验时,便格外珍惜。在《云宫迅音》音乐声中,学生以柔美变换的线条勾勒出了一幕幕动人的“风景”。线条是中国画创作的灵魂,也是中国人对美进行浪漫而含蓄表达的重要方式。每一根线条其实都是一枚链接中国艺术的文化基因,正因它“流畅而深刻”的存在,才让近在咫尺的艺术得以“触手可及”(见图2)。
这些年,国家各级各类学校都在抓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美育同样可以大做文章,可以在美术作业中引导学生从生活、科技、思政等层面展开丰富的想象,再以这种想象去定格他们的“美学记忆”。如果每次布置的作业仅为常规而未挣脱传统的束缚,那所做的一切终将归于平淡,只有让“不可能”成为“可能”,最后的任务才会因“刺激”而变得记忆深刻,从而又通过记忆去影响学生未来对美学的些许认识:“原来我们在学生年代不仅接触了美术技艺,还留下了更为珍贵的美学记忆。”
我所坚守的“创美”任务初衷具有一个鲜明的特征,那就是破旧立新,在那些容易被“疏忽”的地方寻找新的可能。能不用纸作画的时候就不用纸,能再利用的资源就加以充分利用。我想,这样的作业形式或许能慢慢影响学生今后发现美的眼光、看待美的态度以及创造美的方式:美可以如此“简单”,但也如此“不凡”。
参考文献
[1] 刘悦笛.中国人的生活美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3.
[2] 唐江澎.好的教育 我说的不过是常识[M].南京: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21:4.
[3] 蒋勋.写给大家的中国美术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5:2.
[4] 于永正.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33.
[5] 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二十大报告看人民生活新图景[EB/OL].(2022-10-19)[2024-11-16].http://www.moe.gov.cn/jyb_xwfb/xw_zt/moe_357/jjyzt_2022/2022_zt17/bg/bg_jjbg/202210/t20221019_670668.html.
责任编辑:孙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