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汉画像石与馍的千年邂逅
作者: 张颖震一、教学缘起
课程缘起要回溯到多年前我带学生参加中央电视台《异想天开》栏目的一次活动。当时,几所学校依据主办方的要求,通过奇思妙想呈现一本“奇异的书”。在这场充满挑战与创意的角逐中,江苏省徐州市第一中学的《中国徐州汉画壮馍典藏》脱颖而出,成了一本“可以吃的书”。它将徐州本土源远流长的汉文化与充满人间烟火气的食文化通过传统书简的形式串联在一起。汉画壮馍的惊艳亮相瞬间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活动结束后,我们精心创作的作品在比赛现场被大家欢乐地分而食之。这种独特的创意方式不仅传递出环保的理念,在创意方式上也实现了突破:原来文化是可以“吃”的,艺术是可以“品”的。
徐州是一座古老的城市,是汉高祖刘邦的故里,是汉文化的发祥地,“汉代三绝”(汉墓、汉兵马俑、汉画像石)影响深远。其中汉画像石最为夺目,它通过石刻的形式记载着往昔的印迹,浓缩着汉代人独特的人文精神与文化内涵。徐州还是烹饪鼻祖彭祖的故乡,面食文化尤其是烙馍(见图1)和壮馍(见图2),至今对后世仍有着极大的影响。
本课程学习资源主要依托徐州的汉文化历史和民俗美食。自课程开发以来,每届学生通过课堂教学或社团活动参与该项目学习,“拓印烙馍”和“汉画壮馍”早已成为徐州市第一中学学生口口相传的课堂经典。历经多年实践,以“舌尖上的汉画”为主题的“生活美学”课程框架基本形成。
二、教学目标
价值体认:通过自觉参加制作拓印烙馍与汉画壮馍等文创产品,熟悉汉文化知识、徐州美食和制作工艺,在增长知识和能力的同时,增强对“生活美学”的价值体认。
责任担当:以弘扬民族优秀历史文化的责任感和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情感来增强活动的内驱力,同时在合作学习中,养成集体责任意识与团队合作观念。
问题解决:通过前期的艺术研学与团队交流,提出制作汉画壮馍与拓印烙馍的课程研发方案,提升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与素养。
创意物化:掌握雕刻、拓印、装帧等工艺技巧,并能综合运用这些技巧完成“拓印烙馍”与“汉画壮馍”的研发,增强创意设计、动手操作、技术应用及物化能力。
三、教学过程
整体学习过程约24学时,其中外出考察约8学时,课堂制作学习约6学时,自主再度研发及汇报约10学时。以小组学习作为基本的探究组织形式。
第一阶段:石上华章(4学时)
到徐州博物馆(徐州汉画像石艺术馆)考察学习。
1. 明确目标和意义
首先要使学生理解学习的目标和意义,从而激起学习情绪。例如,教师可以深情地介绍:“徐州博物馆是征集、典藏、陈列和研究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实物的场所,记载了人类的历史,记载了时代的更替,更记载了家国的荣辱兴衰。它的价值不在于教化,而在于启蒙,也不在于它有多宏伟、有多现代、有多少古物,而在于它的思想、它的视野、它的价值观、它带给观众的启迪和它所传递的精神。”
在教师真挚语言的引导下,学生以崇敬的心态开始博物馆的艺术研学。当课堂搬进了博物馆,教师改变了一味灌输与说教的教学方式,学生便在真实情境下,自己去观察、去接触、去欣赏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在润物无声中涵养了家国情怀。
2. 探究策略和方法
博物馆课程开发的要旨是引导学生打破学科间的壁垒,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带着问题去探究,走到哪便学到哪。
[问题提出] 徐州不仅是汉高祖刘邦的故里,还是烹饪鼻祖彭祖的故乡,汉文化与食文化是这座城市挥之不去的符号,既然这两种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那么,它们能否穿越千年而邂逅呢?
(1)参观目标课题化
博物馆研学只是一种过程,终极目的是让参与者有所体悟,再以这种体悟去影响他们的思考方式乃至个人的发展方向。为让课程更具影响与价值,我尝试选拔优秀学员组成“徐州一中艺术研学交流考察团”,每期以不同课题去立项研究,让每一位学生更有针对性地关注、体验及探究“就在身边的艺术”。
(2)灵活的学习方式
博物馆研学过程也是学习探究、思想提炼的过程,博物馆古物鉴赏是学生从感性认知到理性认识的逐渐上升的再审美、再创作过程。就体验空间而言,博物馆是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所以在鉴赏过程中让学生主动参与,并使其真正成为鉴赏的主人,是提高学生人文核心素养的关键。
为此,我们想了很多办法。如研学时提醒学生:在知识节期间将开设以博物馆为主题的知识竞赛,赛题以文物经典为主,并穿插艺术研学等相关话题,题目前后之间会彼此关联,呈系列化,由一条主线串联起所有问题。这样,想获胜的学生就会自己设计问题并带着思考去研学。这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学习欲望,还让学生在错综复杂的题海中感受文化的多元。
(3)重点介绍和示范性学习
基于课程项目内容,针对那些对本项目有特别兴趣的学生,教师要引导他们多关注代表徐州汉文化精髓的汉画像石。教师可以重点介绍,也可以示范引导学生鉴赏,还可以安排个别学生提前来学习,这样会引起其他学生的竞争性学习。
如赏析《庖厨图》(见图3)时,教师介绍:“它是徐州汉画像石艺术馆中极为特殊的一块,它生动再现了两千多年前古人庖厨宴客的画面。上方是悬挂的猪腿、熏鱼以及捆绑待宰的鸡犬,下方则是庖厨的过程,一人小心切肉,一人执扇烧烤,好一派‘舌尖上的汉画’。汉画像石以‘石’为载体,以‘人’为核心,传承着中华民族代代不息的奋斗精神与浪漫情怀。”
这样的赏析讲解示范很有必要,教师可以布置学生挑选一块自己感兴趣的汉画像石来研究,并在组内依次进行类似的赏析讲解。如此,学生的研学就有了任务化和趣味化,同时,汉画像石的内涵、特点和韵味被深化和内化,为下一步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以上设计遵循了真实生活情境中创设问题的原则,从而使任务更有吸引力。
第二阶段:粉面登场(4学时)
[问题提出] 活动看似简单,实际上还是有挑战性的,学生需要成功找到烙馍制作者,还要耐心学习挑烙馍的技术。
烙馍的制作过程在徐州被称为挑烙馍。因此,本阶段的学习目标是学会制作这一特色面食,旨在培养学生的劳动能力,这既是一种生活自理劳动(可自食),也是一种生产劳动(可售卖)。
学习环节:
(1)学生小组研讨,决定以“汉画像石图案+烙馍+拓印工艺=拓印烙馍”的方式完成该文创产品。
(2)以小组为单位,寻访会做烙馍的亲邻,主动学习烙馍的制作技巧。
(3)学生准备好自己做的烙馍,为课堂制作拓印烙馍做准备。
(4)学生查阅资料,了解拓印工艺的操作技巧。
鉴于家中制作烙馍工具的短缺,学生需要在亲邻那里完成制作烙馍的任务,这些环节需要学生与他人顺利地沟通交流,并赢得他人的信任与支持。有些学生会直接买来烙馍,而另一些学生会认真体验,并得到更多的学习乐趣。在此过程中,教师可用评价表的方式鼓励学生亲身学习、亲手制作。
第三阶段:千年邂逅(2学时)
本阶段目标是探究汉画像石图案的文化价值,学习拓印工艺的基本技巧(见图4),并能以学科知识及生活经验解决拓印工艺。
学习环节:
(1)自主学习,学科融合。自主学习相关艺术书籍,研究相关知识体系,力求设计出具有徐州地域特色的拓印烙馍。
(2)小组合作,展开设计。每个小组总结经验,并展开更高层面的创意交流,集思广益完成拓印烙馍最优设计方案。
设计制作:
这是一堂真正“色香味”俱全的课,将青石换作白面,把汉画移至餐桌,汉文化与食文化在彼此碰撞中迸发出新的火花,这既是一个“异想天开”的课题,也是一次充满美味和趣味的实践。课堂上,学生们选取上等酱料(甜面酱),甘醇浓郁的气味在空气中挥发,随之将其在烙馍表面均匀涂抹,烙馍与酱料巧妙配合,两种不同的香气绝妙地交织在一起,刺激鼻腔内的神经,幻想着满足味蕾后的快感。学生们随后将另一张烙馍慢慢撕成不规则的图形,在烙馍表面拼贴出车马出行、田耕狩猎、乐舞传说等汉画的轮廓。最后再将第三张烙馍铺于其上,轻轻拍打,慢慢揭取,使酱汁在烙馍上拓印出青石一样的沧桑(见图5)。
这堂课上,学生的快乐溢于言表。一名学生在课后感言中写道:“当沉甸甸的汉画像石跃然‘馍’上,甜面酱成为颜料,撕碎的烙馍拼贴出精美的汉画时,可真是把烙馍做成了你‘吃不起的样子’。它承载了千年的邂逅、古人的艺术智慧,沉甸甸的。诗画的语言,既表达了少年对古代艺术的敬慕,对烙馍艺术化的欢喜,也道出了自身历史责任的觉悟和担当。”
第四阶段:汉韵重生 (2学时)
[问题提出] 拓印烙馍的课堂画面效果很好,但烙馍面皮微薄,如果长时间暴露在空气中,容易变脆,难以保存。怎么办?
为解决这道难题,学生须集思广益,再次找寻更适合的食材作为承托汉画的载体。研讨结果:用壮馍代替烙馍。壮馍是徐州另一特色面食,被徐州人称为“锅盔”,是干粮中的“巨无霸”。壮馍与烙馍不同,吃的人不是太多,做的人也不多,但仍然可以买到。
本阶段学习目标:了解汉画壮馍的制作工艺;赏析汉画像石图案的艺术价值;掌握雕刻工艺的基本技巧(见图6)。
学习环节:
(1)实践观察:在制作汉画壮馍文创产品前,小组成员观察遴选汉画像石图案。
(2)小组讨论:交流讨论汉画像石的抽象提炼,根据壮馍尺寸绘制图案。
[问题提出] 活动接近尾声,还有最后一道难题摆在大家的面前,那就是眼前的这些汉画壮馍如何能够长久保存,以便让更多的人去了解这件文创产品背后蕴藏的故事。
设计制作:
摹好的汉画图案覆于壮馍之上,细密的针孔凿成精致的轮廓,将汉画像石的神韵嵌入其中。而后,选取浓郁老抽蘸在被雕刻部分的汉画表面,汉代的文化记忆便由此镌刻在美食之上。微卷而焦黄的壮馍,神似泛黄老旧的古卷。而深褐的酱汁渗入平整的壮馍,浓郁的酱料夹杂着面食的清香,古朴简约的汉画壮馍描绘出庄严肃穆的历史风韵,使味蕾的刺激与视觉的冲击得以完美地交融(见图7)。
第五阶段:馍书物语 (2学时)
[问题提出] 研究小组也可独立设计新的研发方案,不拘于汉文化和食文化的融合,但是要体现两种不同文化的碰撞关系;自寻材料和方法,完成设计和制作;对于方案完整、任务职责明确的小组,教师将提供相应的指导。
文创产品:馍书《中国徐州汉画壮馍典藏》(见图8)。
设计制作:
学生通过多种方式查找中国传统书籍装帧形式,找寻适合制作汉画壮馍精美书册的方式。学生通过反复交流与实践,发现经折装是对中国传统装帧形式卷轴装的一种改进,这种装帧形式特别适合表现汉画壮馍的精美图案,既保护壮馍又便于翻阅和展示(因馍书装帧制作成本较高,目前只能是少部分学生与教师共同制作,如何解决此问题将是下一阶段的探究课题)。书是有体系的,学生需要为每一书页之间建立关系。因此,在制作过程中,学生要从微观与宏观的不同层面认识乡土资源中的人文精神与文化内涵,从而能更好地进行设计编排。
一名学生说:“馍书制作着实为学习生活平添了一抹亮色,但与此同时,它更重要的意义在于,给了朝气蓬勃的少年一次敢想敢做的机会。有言道‘学习在别处’,正是这些看似‘不务正业’的天马行空,最大程度地拓展了我们的艺术品位与创新思维。”
第六阶段:创意展示(10学时)
前期发现,有些学生跟着课程走完一遍(大多模仿老师和同学的作品)就把这个项目放下了。而我认为,学会基本技能只是创意项目的开始。为此,我提出了新的研究问题和任务。新任务需要10学时课程,其中1学时为汇报展示。我为学生设计新的挑战—自主设计不同文化的邂逅,自主选择更有个性的文化素材,如汉画像石与AI人工智能的邂逅,在汉画像石的艺术风格中展现流行风……“生活美学”思创课程是一个有挑战性的教学,每一个精心设计的活动都不应是短促的,教师要不断给活动注入新的思考,犹如新鲜血液一般,使项目能够系统化与长效化。
四、教学评价
新时代美育需要培养更多有创新意识的人,在充满创意的艺术实践中挖掘生活之美。当学生对“生活美学”产生了兴趣,就会特别关注身边的世界,以研究者的姿态主动走近生活,在生活中找寻不一样的美。美学虽然属于哲学的范畴,但它并非高高在上、遥不可及,我们完全可以将它拉下“神坛”,融入日常生活中,让生活充满艺术的美感与哲学的智慧,在长期的积累与沉淀中慢慢滋养出属于自己的惬意人生。
乡土美术是一个地区历史文化的缩影,它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从中发掘出的乡土资源与本地区社会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相结合,可以将艺术作品或现象还原于社会发展的大语境中,让学生能够从更高的意识层面理解“生活美学”的本源。发掘与利用乡土特色文化的课程资源,不仅使高中美术鉴赏课程乡土化、个性化、多样化,更重要的是使乡土文化课程化、特色化,使美术课程进一步贴近社会现实、贴近生活、贴近自然,有利于新课程的深度开展。
“舌尖上的汉画”课例借助徐州乡土美食作为物质载体与外界寄托,使其中包含的艺术文化、乡俗文化得以多样化展示,同时依托这种趣味的艺术创作手法,实现了继承与发展同一过程两个方面的文化传播。学生通过这样的课程成为“文化创造”的主体,凭借动手实践,锐意创新,从深远文化中汲取营养,从现实生活中提取经验,实现了对历史滋味的创造,实现了美术文化和饮食文化的相遇和碰撞。在这个过程中,历史与现实、美术与美食、艺术与风俗、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的文化包容点和精神交汇点顺利对接,创造出乡土文化的丰富多彩与靓丽辉煌。
“生活美学”课程只是点燃学生思维火花的催化剂,最终目的是助推学生学以致用,将课堂参与转化为人生享有,不知不觉间发现适合自我生长的“生活美学”,通过努力使自己过上幸福而惬意的“美好生活”,享受教育带来的福祉。
(作者系江苏省徐州市第一中学教师,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
责任编辑:孙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