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脑、手的相互激荡

作者: 杨九俊

张颖震老师有很强的感染力,到他的课堂上学习,对江苏省徐州市第一中学(以下简称“徐州一中”)的学生来说,是“节日般”的期待;多次接待我的年轻老师告诉我,她也是徐州一中的毕业生,当年在学校上张老师的课,总是偷偷录音,下课后再回放;到徐州一中参访的客人都认为张老师的美术教学场景总让人流连忘返,美术教室几乎成了“网红打卡地”;在呼朋引类的微信朋友圈,颖震不断发送徐州一中“生活美学”的故事,也常常让我们感动。而这种感染力,则是由心流般浸润、通透化理解、创新性实践相互激扬生成的。

一、心流般浸润

幸福的职业体验就是浸润在工作中,达到心流状态,心无旁骛,全神贯注。张颖震正是如此,这是情怀使然。首先是积极的人生态度,“我来到这个世界,为了看太阳”(巴尔蒙特语),积极情绪是所有职业人幸福人生的人格底色。“素以为绚兮”(《论语》),有了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或成为积极心理学所主张的“习得性乐观者”,开启蓬勃人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其次是对教育的热爱,积极人格者在教育沃土里耕耘,就有了植物性向下扎根、向上生长的特征,就会化出对教育的热爱—不仅把教育作为一种职业,还作为志业,作为使命,教育的神圣感也就来源于此。曾有专家绘制“好教师”模型,由外而内有六个层次,分别是环境、行为、能力、信念、认同、使命,使命是最核心的。张颖震对教育有一种“舍我其谁”的担当,就是自觉做到使命在身。最后就是对美术教学的爱,对生活的爱,对教育的爱,包括对学生的爱,在学科教师这里就是落到对具体学科教学的热爱。张颖震对美术教学的情感,确实达到了心流般浸润、如痴如醉的地步,我常常戏称其有几分“走火入魔”。正是这种全身心的投入,形成了他创造性工作的原动力。

二、通透化理解

教育理解是教育实践的前提。张颖震提出并实践“走进教育的生活美学”,结合他的实践看,他对美术教学的理解实现了三个超越:超越了美术,达到了美学的境界;超越了课堂,达到了生活的境界;超越了教学,达到了教育的境界。后者包含前者,而显得更完整、更丰富、更饱满。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他形成了自己美术教学的观点体系:①目标的完整性。他不仅重视以美启智,而且重视以美化人,培养学生美好的人格;不仅尊重学科,而且超越学科,自觉落实“美术+”的学科融合;不仅关注基础为本,而且关注“带得走”的素养。②内容的整合性。美术带有“天然”的跨学科特征,张颖震引导学生在美术学习中打开瞭望其他学科的窗口;“生活美学”进课堂,他自觉地融通学科学习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以主题学习的方式,开展跨学科学习。在学科内部、学科之间、学科与生活等方面,他把握内在的联结性,使有机整合的课堂内容成为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载体。③活动的实践性。张颖震放手让学生“做中学”,引导学生以具身实践的方式,掌握技能技巧,领悟学科思想。“学科知识实际上就是实践的知识:一种去创造、去改变、去变革的巨大潜能。”[1]何况,美术就是一个“手艺活”呢!张颖震是深刻地理解了新课改倡导的学习方式和美术学科学习特质的。古人有诗云:“野色更无山隔断,天光直与水相通。”有人讲,这种境界,不只是诗、是画,而是想什么、做什么都应该追求的通透性。张颖震的教育理解已经有了通透的感觉。

三、创新性实践

张颖震更是一位创新的实践家,新意迭出,给人不断的惊喜,有几个方面给我印象尤其深刻。其一,让课堂向四面八方打开。仅以跨学科论:美术+文

学,“叶绘四大名著”将绘画与文学欣赏融为一体;美术+音乐,讲授名画大都匹以相互应和的名曲;美术+历史,用历史故事帮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鉴赏、研究名画……其二,好玩。丰子恺先生曾讲过游戏对孩童的吸引力,他观察到一群小孩玩游戏,有个小男孩实在憋不住小便,便跑到旁边小解了一半,又回到游戏中,直到游戏结束才放了另一半,颖震很欣赏这个故事。他的课很有吸引力的一个原因,也就是游戏化学习,“玩中学”是他美术课堂的重要特征。比如,手掌上可以作画,将身体作为艺术作品的一部分,让学生在创作时五感并发;“灯影剧场”将连环画、皮影、话剧等元素进行融合,传统的师生关系、教学环境、学习氛围在这里发生了微妙的变化;“鉴宝—寻宝—淘宝—论宝”大会则以游戏项目化的方式,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得以自我建构知识与能力。其三,引导学生享受审美的高峰体验。杜威在讨论经验与艺术时,提出学习要建构“一个经验”,这里的“一个”,既有时间跨度,走完相对完整的历程;又有空间的质量要求,以思维发展为主线,融情感、审美和认知为一体。杜威说:“一个思维的经验具有它自身的审美性质。”[2]颖震的课是具有审美性的,“人课合一”是他自身的审美追求。“知识不是在书本里,而是在你和我的眼神里”,他的课堂常常出现这种相互映照的美好状态;欲罢不能,余音袅袅,他的学生下课时常常这样表达感受。这样的课,最重要的不是学到的知识、技能,而是激发学生对美术、对学习、对美学以及对生活的热情和追求,这是“带得走”的,是会引导学生创造自己的“生活美学”的。

萨乔万尼讨论校长的力量时,曾用了三个意象:第一个是心,指情怀;第二个是脑,指思想;第三个是手,指的是本领。在颖震的教学中,心流般浸润对应心,通透化理解对应脑,创新性实践对应手。而心、脑、手三者相互作用和相互激扬,就生成了力量。这也是颖震感染力的缘由所在。

参考文献

[1] 韦斯特伯里,威尔科夫. 科学、课程与通识教育——施瓦布选集[M]. 郭元祥,乔翠兰,等译.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218.

[2] 约翰·杜威. 艺术即经验[M]. 高建平,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40.

(作者系江苏省教育学会原会长,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分册主编,研究员,特级教师)

责任编辑:孙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