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真实性学习的初中美术教学三个维度实践

作者: 李佳妮

【摘 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初中美术教学逐渐从知识传授转向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的培养。真实性学习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理念,它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历与现实世界相联系的真实情境,从而获得更深层次的学习理解和技能。本文从美术课真实性情境再造、真实性任务创设、真实性评价保障三个维度,阐述初中美术课堂真实性学习的创新实践路径,以切实促进学生知识、思维和能力的进阶与发展,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地。

【关键词】真实性学习 初中美术 创新实践

“真实性学习是指基于真实生活并面向真实世界的学习。”[1]是学生在相对真实的情境中,采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工具和方法,并完成作品(或模拟作品)的学习方式。在真实性学习中,学生依托自身个性化、动态化、层次化的感官体验和实践,感悟外部世界的本质及规律,构建个性化认知。初中美术是集审美教育、文化传承、创新思维与实践操作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指向真实性学习的初中美术课程教学,不仅要重视学生的“学”,更要关注学生在课前、课中、课后的“习”,以期让学生获得更佳的学习体验。

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就是要构建美术学习与学生生活、经验、情感之间的逻辑关联,创设真实而富有意义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学习过程中实现深度理解和迁移运用。这有利于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艺术概念和原理,更好地通过亲身体验来反思、评价学习成果。当前,部分美术教师固守传统的教学理念,抓不住“真”知识、“真”目标、“真”技能,‌导致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知识,课堂毫无生机。有的课堂教学方式滞后,空洞的理论说教和灌输忽略了对学生真实生活的回应,难以促进学生认知、思维和能力的进阶。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教师对真实性学习存在认知偏差,尚未意识到真实性学习在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中的重要意义。笔者以苏少版美术教材八年级下册第5课“园林·探幽”为例,围绕真实性情境、真实性任务、真实性评价三个维度对美术教学进行个性化探究。

一、指向真实性学习的真实性情境再造

学生要在美术学习中观察自然、了解社会、感悟人生,理解美术对个人发展、社会进步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独特的作用,进一步提升综合探索与学习迁移的能力,在艺术的世界中求真、崇善、尚美。真实性学习必须植根于真实性情境,要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并基于学生的兴趣与认知特点,创设高度类似于生活世界的真实性情境。事实上,知识是镶嵌在情境中的,任何情境都是有结构的。为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厘清情境结构、情境逻辑,将镶嵌于其中的知识进行个性化转换和构建,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判断与选择,有效解决真实性情境中的问题。这样,就能革新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习不再仅仅发生在封闭教室内,而是转向融合在学生利用身体“进入”的开放的、包容的真实性环境中,使学习以一种身体实践的形式而真实存在[2]。

1. 以解决真实问题为前提创设情境

创设问题情境是真实性学习的重要教学环节之一。依托科学有效的问题情境才能够促进学生多种思维及关键能力的形成。但从实际教学角度来看,部分教师在创设真实问题情境时仅注重情境的构建形式,而忽略了情境的实际内容。事实上,情境的内容和形式一样重要。“真实性学习以‘真实问题’为学生探索的逻辑主线与行动指引。在探索问题的过程中,个体主动构建新知,发展能力,拓展思维。”[3]以“园林·探幽”为例,在创设教学情境时,教师首先要对教材去“伪”求“真”,抓住真实性学习的核心问题,从教材图片入手,欣赏花窗图片,了解本课教学大方向,设定真实性学习背景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纹样元素,再揣摩教材中的文字,提炼审美目标“精、巧、灵、雅、意、美”,由简到繁地梳理教学框架。最后图文结合,代入学生视角,转换思维方式,设计真实性学习问题:花窗美在哪儿?花窗中的纹样承载了哪些含义?花窗体现了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哪一种精神?

以上三个问题层层递进,为学生构建一条学习情境主线,依托真实性情境问题链,能够确保知识、思维不以零散、分散的方式存在。学生在思考、感知、解答真实问题时,能调动自身感官进行主动而愉悦的探索,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形成牢固的情境认知。

2. 以优化教学路径为目的再造情境

情境再造是一种教学策略,在教学设计中起着重要作用。在教育实践中,情境再造意味着教师要有意识地创建或重构与学习目标相匹配的真实或模拟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促进更深层次的学习理解和技能发展。情境再造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实现:第一,教师可以设计与学生生活经验相关的问题或者任务,比如,让学生参与社区美化,通过创作公共艺术品来解决实际问题。第二,通过跨学科整合,将美术与历史、科学、语文等其他学科知识相结合,创建跨领域的情境,让学生在解决复杂问题的过程中,体验艺术与其他知识领域之间的联系。第三,情境再造还应注重文化多样性和社会参与,鼓励学生探索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表现形式,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在“园林·探幽”教学中,为了营造课题中的“探幽”二字的意境,教师让学生围绕真实问题展开学习。在第一课时导入部分,教师以颐和园为眼,将皇家园林气派、雍容华贵、金碧辉煌的风格与江南私家园林进行对比,引导学生在情境中感受影响两个派别园林风格差异的因素(见表1)。通过对园林规格、园林功能、自然地貌、园林主审美等的分析,理解私家园林“精、巧、灵、雅”的显性风貌,形成“真实性问题—真实性情境—真实性感受—真实性认知”的有机环链。

二、指向真实性学习的真实性任务创设

真实性学习关注真实施、真做事,强调通过任务驱动来构建知识、培养能力,从而实现学生的深度学习和全面发展。要真正完成任务,离不开学生的实践创生,即将所学内容运用于社会生活实践,让学生在任务的完成、活动的开展中实现知识的创新迁移。在美术课程教学中创设真实性任务,意味着要设计出能够反映真实世界问题的任务,让学生在任务探究过程中实现思维和能力的提升。

1. 要“做中学”:任务设计要强调亲历

对于教师来说,“做中学”是一种有智慧、有趣味和高效率的教学方式;对于学生来说,“做中学”是一种能够调动兴趣、激发热情和易于接受的学习方式。指向真实性学习的任务创设需要围绕“做中学”展开,经历“任务分解—合作探究—成果展示—反思总结”的过程。要以真实性情境为表征,为学习任务营造特定的情境;要鼓励学生参与真实境脉,自主探索;要重视学生在真实环境里完成学习任务时的“在场感”。在“园林·探幽”教学中,笔者设计如下学习任务:(1)为校园文化墙设计一面花窗。(2)巧妙运用中国传统纹样(见图1),赋予花窗以内涵,体会花窗中的“意”。(3)小组合作,尝试不同材料,完成花窗的雕刻制作,品味传统纹样赋予花窗的“美”。以上学习任务,表面上受“为校园文化墙设计一面花窗”中的“校园”和“文化墙”两个词语的限制,使得花窗设计的内涵与风格受到了约束,实际上这一精细化的设置,更能帮助学生选定方向,以实景、实用、美观为前提开展真实性美术活动。

学生根据学习任务,对图1展示的花窗纹样进行取舍、美化、重构,升华了对文化的理解,提升了审美情趣。学生在重视“意”和“美”的营造过程中实现了“亲历”,体验了“在场”,同时也深刻地感悟到了中国传统文化内敛含蓄和不露锋芒的深刻含义。

2. 要“玩中学”:任务设计要激发学习兴趣

驱动性任务为学生的花窗设计提供了更多的“可玩性”情绪价值。教师邀请学生走出课堂,带着制作的花窗,来到设定的校园文化墙场景处,学生手举花窗在学校内活动,通过移动的花窗(见图2),观察花窗后的人、景的变幻,在“游玩”中感受花窗带来的奇妙视觉体验。

学生也在真实场景中产生“好玩”的对话,为提升美术作品的效果提供帮助。比如,怎样的材料组合更像真实的花窗?如何排列纹样才能使漏光效果更好?怎么修改花窗的外形才能更适配真实场景?学生自发形成活动小组,边“玩”边进行美术活动的探索,他们带着各自的花窗在校园中走动,演绎“观赏者”与“窗中人”,并主动邀请他人进行评价,为修改作品寻求更多建议,构建起具有适切性、探究性和趣味性的美术课堂。真实性任务驱动下的“玩中学”一方面强调学生自己“玩”,自己是美术活动的主要参与对象;另一方面强调把“学”作为“玩”的主要目的,教师通过把握“玩”与“学”的分寸,调节好课堂活动中知识与兴趣的平衡点。

三、指向真实性学习的真实性评价保障

真实性学习需要用真实性评价来检验和保障。真实性评价的核心是评价学生在解决真实性问题或完成与实际情况紧密相关的任务时的表现。这种评价方式超越了传统的客观化、标准化测验,转而关注学生在复杂情境中的思考过程、问题解决能力、创新思维和实践技能,是一种多元化的发展性评价。真实性评价关注学生的课堂实际表现和行为,不仅考查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还评估其批判性思维、沟通能力、团队合作和创造力等。真实性评价通常贯穿整个学习过程,评价标准多样,包括同伴评价、自我评价、教师评价以及家长和社区的评价,能够促进学生深度学习,提升自我调节能力。

1. 创设真实性评价情境

美的产生源于对生活、对周围事物的真挚、美好的感情,美的内容源于社会生活实践。因此,美术学科真实性评价要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思考、决策、技能应用和情感反应,反映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完成真实世界任务时的表现。美术教师要勾连起教学目标与生活实践之间的逻辑关联,创设真实性评价情境,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增强生活体验,延伸生活经验。课堂评价应植根于丰富而真实的生活情境之中,把学生带到一个美的现实和美的精神世界里。教师可以设置一些真实性评价标准,比如,学生作品是否能彰显作品生活化立意,是否对学生真实性学习产生积极影响等。

2. 兼顾评价的结果与过程

真实性评价的目的是修正、改进和提高。美术不同于其他学科,学生受美术造型能力的限制,并不是“学会了”“听懂了”就能“画得好”,美术技法需要花时间打磨。在这种前提下,教师对学生美术学习的评价要宏观,既要关注结果,也要关注过程。比如,在本课教学中,在真实性学习任务的引导下,学生的成果展示“百花齐放”。特别是在感受过真实场景后,学生的“二创”任务在各个方面都可圈可点。教师针对各小组、不同层级的学生,对照设计思路、造型亮点、小组参与度、小组积极性、小组氛围等方面进行点评和鼓励。同时,将学生的课前准备、课堂表现、语言表达、技法表现、作品呈现等,都纳入评价中来。师生对美术材料、作品构图、细节刻画等方面各抒己见,在审美感受上求同存异,体现了评价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总之,真实性学习为初中美术教学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教师通过创设真实性学习情境、真实性任务驱动、真实性教学评价,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创新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参考文献

[1] 徐玲玲,刘徽.真实性学习理念下的学校课程构建:加拿大上游学院的经验与启示[J].世界教育信息,2019,32(7):66-73.

[2] 王素云,代建军.真实性学习:一种隐喻“具身实践”的学习样态[J].中国教育科学(中英文),2021,4(4):58-66.

[3] 代建军,王素云.真实性学习及其实现[J].当代教育科学,2021(12):44-48.

(作者单位:江苏省无锡市凤翔实验学校)

责任编辑:赵继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