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欺凌中旁观者行为的社会心理分析

作者: 陈妍君

【摘 要】 旁观者在校园欺凌事件中起着复杂而关键的作用。本文从社会心理学视角出发,探讨旁观者的自我保护心理、从众心理、责任扩散效应及冷漠与麻木等心理动机,这些因素影响旁观者在欺凌事件中的行为选择。情境因素、个人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对旁观者角色转换产生影响。旁观者的消极态度和不作为对欺凌程度、持续时间、受害者心理健康及旁观者自身心理与行为后果均有影响。提高旁观者意识与责任感、加强校园欺凌教育与宣传、建立有效的干预与支持机制及促进校园文化的积极变革等措施可以激发旁观者的积极性,减少校园欺凌事件。

【关键词】校园欺凌 旁观者行为 心理动机

近年来,校园欺凌问题日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在校园欺凌事件中,除了直接的欺凌者和受害者,旁观者也是不可忽视的群体,他们是校园欺凌行为的知情者、目睹者以及潜在干预者,其行为和态度往往对欺凌事件的走向和结果产生重要影响[1-2]。有调查发现,在校园欺凌事件中旁观者确实普遍存在,有81.4%的学生曾做过校园欺凌事件的旁观者,34.7%的学生多次旁观过校园欺凌事件[3]。旁观者作为校园欺凌事件中的第三方,其可以担当的角色并不单一:可能选择积极介入,保护受害者,这类为积极旁观者;也可能选择袖手旁观,甚至成为欺凌的帮凶,此类为消极旁观者。相关研究显示,在已发生的校园欺凌行为中,当被欺凌者得到支持时,欺凌行为的负面影响就会减弱;同时,当施以援手的不只是朋友而是校园中的旁观者同学时,对受害者的负面影响会更小[4]。当旁观者能够积极介入欺凌行为而不是冷眼旁观时,有近六成的欺凌事件能够被阻止[5-6],这是有效阻断校园欺凌发生的重要途径之一。

一、校园欺凌事件中消极旁观者的社会心理学分析

1. 消极旁观者心理动机分析

(1)自我保护心理

自我保护心理反映了人们在面对冲突和危险时的一种本能的自我保护反应。一方面,自我保护心理体现了旁观者对于自身安全的关注。在校园欺凌发生时,旁观者往往会评估自身介入可能带来的风险。他们担心如果介入欺凌事件,可能会成为欺凌者的下一个目标,或者至少会遭到欺凌者的反感或报复。另一方面,自我保护心理也反映了旁观者对于社会认可的追求。在校园环境中,同学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每个人都渴望得到他人的认可和尊重。旁观者担心,如果自己站出来反对欺凌行为,可能会被视为异类,遭到同学的孤立和排斥,因而选择冷眼旁观。

(2)从众心理

从众心理是指个体在群体中受到他人行为和态度的影响,改变自己的行为和态度,以求符合群体规范或多数人的意见。旁观者干预欺凌行为的意志会受周边人态度的影响,如果多数人采取漠视态度,那么在该欺凌环境中,旁观者难以有所作为,以避免与群体产生冲突或被视为异类[7]。不仅如此,这样的心理现象也源于个体对不确定性的恐惧。在校园欺凌事件中,旁观者往往无法确定自己介入是否有效、是否会遭受报复或带来其他负面后果。在这种情况下,个体更倾向于观察他人的反应和行为,以获取线索和参考,如果大多数人都没有采取行动,那么个体就容易选择保持沉默,以避免冒险或承担责任。

(3)责任扩散效应

责任扩散效应指在群体中,在面对需要承担责任的情况时,个体认为自己的责任被其他人分担,从而降低个人采取行动的动力。当众多旁观者目睹欺凌行为时,每个人都可能认为别人会出手相助,自己出手相助与否无所谓,导致责任的分散与消解[8]。这种心理使得个体责任感降低,导致欺凌行为得不到及时制止。责任扩散效应的产生与个体心理防御机制有关,在面对可能产生负面后果的情况时,人们倾向于通过降低自己的责任感来减轻心理压力。

(4)冷漠与麻木

欺凌行为发生时,冷漠的旁观者可能会认为这与自己无关,因此选择置身事外,不愿意深入了解和关注受害者的真实感受,不采取任何行动。而麻木的心理状态使得旁观者对欺凌行为缺乏敏感和反应。在长期的校园生活中,一些旁观者可能习惯了看到欺凌事件的发生,逐渐对这类行为产生了麻木感。他们可能觉得这只是同学之间的玩笑或争斗,没有必要大惊小怪或采取特殊行动。这种麻木态度使得欺凌行为得以持续存在,甚至可能愈演愈烈。

2. 旁观者角色转换与影响因素

(1)情境因素

在校园欺凌等事件中,旁观者的角色转换及其影响因素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议题。旁观者角色的转换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随着情境的变化而逐渐发生的。例如,当欺凌行为发生在公共场所且有多人在场时,旁观者可能会受到“责任扩散效应”的影响,认为自己的责任被分散,从而更倾向于保持沉默。相反,如果欺凌行为发生在较为封闭或私密的环境中,那么旁观者可能会因为无法逃避而更容易产生介入的冲动。

校园氛围和学校风气也是影响旁观者角色转换的重要因素。一个积极、健康、和谐的校园氛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正义感,使他们在面对欺凌事件时更可能选择站出来保护受害者,当群体中多数人都选择主动制止校园欺凌事件的话,校园欺凌发生的概率便会大大下降。相反,如果校园充斥着冷漠和忽视的氛围,那么旁观者更可能选择置身事外。

(2)个人因素

个人因素涵盖性格特质、价值观、道德观念、心理状态等多个方面,它们共同影响着旁观者在面对欺凌事件时的选择和行动。

性格特质是影响旁观者角色转换的重要因素之一。有些人天生具有勇敢、正义的性格,他们更有可能在欺凌事件中站出来保护受害者。相反,胆小的人可能更倾向于保持沉默,避免卷入冲突。

个人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也对旁观者角色转换产生较大影响。拥有强烈正义感和道德责任感的人,在面对欺凌行为时,更可能选择站在受害者一边,捍卫正义和公平。而那些价值观模糊、道德观念淡薄的人,则可能更容易选择置身事外。

个人的心理状态也是影响旁观者角色转换的关键因素。当旁观者处于紧张、恐惧或焦虑的情绪状态时,他们可能无法做出正确的判断和行动,甚至可能选择逃避或避免介入。相反,如果旁观者能够保持冷静、理智的状态,他们就能更好地评估局势,并采取适当的行动来制止欺凌行为。

(3)社会文化因素

社会文化环境塑造了人们的价值观、道德观和行为准则,进而影响旁观者在特定情境下的角色选择和行为表现。良好的社会文化影响下,校园欺凌行为不易产生,就算产生也较容易被制止。教育体系和家庭环境也是影响旁观者角色转换的重要社会文化因素。教育体系中的道德教育、公民教育等内容能够培养学生的正义感和责任感,使他们在面对欺凌事件时能够做出正确的选择。而家庭环境中的父母教育和家庭氛围也会对子女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产生深远影响。

二、消极旁观者角色对校园欺凌事件的负面影响

1. 加剧欺凌程度与延长持续时间

旁观者的态度和行为对欺凌的程度和持续时间具有显著影响,消极旁观者的表现会加剧欺凌程度与延长持续时间。

当欺凌行为发生时,如果旁观者选择保持沉默或冷漠,欺凌者可能会误认为这是对其行为的默许或支持。这种无声的纵容会让欺凌者无所顾忌,更加肆无忌惮地对被欺凌者实行暴力和霸凌行为。

如果旁观者不愿意介入或寻求帮助,欺凌事件可能会持续较长时间而得不到有效制止,加剧对受害者身心健康的损害,导致其产生自卑、抑郁等心理问题。

2. 对受害者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

欺凌行为本身已是一种对受害者身心的严重侵害,而消极旁观者的态度和行为更是加剧了伤害的程度。

如果旁观者选择保持沉默或远离,受害者会深感自己处于无助的境地,这种孤立感会导致受害者产生自卑、沮丧和绝望的情绪,这会使他们受到的伤害进一步加深。这种无助感不仅加剧了受害者的心理负担,还可能使其产生对社会和他人的信任危机,影响其未来的社交能力和情感发展。

3. 消极旁观者自身的心理与行为后果

从心理层面出发,一方面,目睹校园欺凌事件可能引发旁观者的内疚和自责感。当旁观者选择保持沉默或逃离欺凌现场时,他们可能会意识到自己没有为受害者提供必要的帮助。这种内疚感可能长期困扰他们,导致他们在日后面对类似情境时更加犹豫不决,甚至产生逃避心理。另一方面,旁观者还可能因此产生恐惧和焦虑情绪。校园欺凌事件的暴力和残酷性可能给旁观者留下深刻的心理阴影,使他们对学校环境产生恐惧感。他们可能担心自己成为下一个被欺凌的目标,或者担心卷入类似的冲突和纷争中。这种恐惧和焦虑情绪可能影响他们的学习和生活状态,导致他们无法正常参与校园活动。

从行为后果来看,旁观者可能会因此变得更加冷漠和疏离。由于内疚、不信任和恐惧等心理因素的影响,旁观者可能会选择避免参与任何可能涉及冲突或暴力的活动。他们可能会变得更加沉默寡言,不愿意与他人交流,甚至对学校生活失去兴趣。这种冷漠和疏离行为不仅会影响他们自身的成长和发展,也可能对校园氛围产生负面影响。

三、减少校园欺凌事件中旁观者消极影响的策略

1. 提高旁观者意识与责任感

一方面,加强道德教育,培养学生的正义感和同情心。学校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通过德育课程、社会实践活动等途径,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当面对欺凌行为时,旁观者能够基于内心的正义感和同情心,勇于站出来维护受害者的权益。

另一方面,加强家校合作,倡导家长积极参与孩子的教育过程,与孩子共同讨论欺凌与反欺凌问题,引导他们正确看待和处理欺凌行为。学校也应与家长保持密切联系,及时反馈学生在校表现,共同制订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

2. 加强校园欺凌教育与宣传

第一,学校应将校园欺凌教育纳入课程体系。学校定期组织专题讲座、主题班会等活动,向学生普及有关欺凌行为的危害性以及旁观者的重要作用的知识。运用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手段,让学生深刻认识到自己的每一次选择都可能对受害者产生深远影响,从而激发他们主动站出来制止欺凌行为的意愿。也应向学生传授欺凌行为的定义、危害以及应对方法,课程内容应结合实际案例,生动形象地展示欺凌行为的恶劣后果,让学生深刻认识到欺凌行为的严重性。

第二,加强校园欺凌宣传的力度。学校可以利用校园广播、宣传栏、班级微信群等多种渠道,定期发布关于校园欺凌的信息和警示。通过制作宣传海报、播放教育视频等方式,帮助学生增强防范意识。

第三,学校还可以组织相关活动,如主题班会、演讲比赛、角色扮演等,让学生在参与中深刻体验欺凌行为的危害,学会如何正确应对欺凌行为。同时,学校还可以邀请专业人士或受害者分享他们的经历和感受,让学生从真实的故事中汲取教训,增强抵制欺凌的决心。

3. 建立有效的干预与支持机制

首先,学校应设立专门的欺凌防治机构,负责监督和管理校园欺凌事件的预防和干预工作。该机构应制订明确的规章制度和操作流程,确保在欺凌事件发生时能够迅速、有效地响应。同时,机构成员应接受专业的培训,具备处理欺凌事件的能力和经验。

其次,建立匿名举报和反馈机制,鼓励旁观者积极举报欺凌行为。学校应设立举报箱、在线举报平台等渠道,让旁观者能够安全、便捷地举报欺凌事件。同时,学校应对举报者的信息进行严格保密,避免其受到报复或伤害。

最后,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和援助也是至关重要的。学校应设立心理咨询室,配备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帮助遭受欺凌的学生减轻心理上的伤害,为受到欺凌事件影响的旁观者提供心理疏导和援助,还要对实施欺凌行为的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教育[9]。

4. 促进校园文化的积极变革

校园文化是塑造学生行为和态度的重要力量,校园文化环境对学生的言行举止起着深远影响,校园反欺凌文化的塑造也可以对旁观者行为产生积极影响。一方面,应倡导和培育尊重与包容的校园文化。学校通过各种渠道强调尊重他人、接纳差异的重要性,让每个学生都意识到校园是一个相互尊重、和谐共处的场所,学会尊重他人的权利和尊严。另一方面,尝试建立积极的同伴关系网络。学校可以鼓励学生参与各种团队活动、合作项目,培养他们之间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同时,加强班级管理和团队建设,营造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让学生在互助互爱的环境中成长。

参考文献

[1] 王庆林,武晨阳,宫火良,等.初中生校园欺凌旁观者行为及其与共情和自我效能的关系[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21,35(12):1013-1018.

[2] 王玉香,窦本港.校园欺凌中的旁观者及学校社会工作干预策略研究[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21,40(6):71-77.

[3] 宋雁慧,孛志君,秦颖雪.校园暴力旁观者的调查研究[J].中国教师,2013(15):46-50.

[4] CABRERA M C,LARRANAGA E,YUBERO S. The Role of Emotions,Moral Disengagement and Gender in Supporting Victims of Bullying[J].Education Science,2020,10(12):365.

[5] 杨硕.校园欺凌中旁观者心理体验的影响因素[J].教育科学研究,2022(3):51-57.

[6] NICKERSON A B,ALOE A M,WERTH J M.The Relation of Empathy and Defending in Bullying:A Meta-Analytic Investigation[J].School Psychology Review,2015,44(4):372-390.

[7] 康嘉璐.校园欺凌中的消极旁观者及学校干预策略研究[J].教学与管理,2023(9):38-41.

[8] 何树彬.不做欺凌“剧场”的观众——国际视阈下校园欺凌中的旁观者群体研究[J].外国教育研究,2022,49(4):3-18.

[9] 杨千越,段莹.校园欺凌中旁观者不作为反思的研究[J].法制博览,2021(20):25-26.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文化旅游与公共管理学院)

责任编辑:孙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