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爱国主义教育的研学旅行课程建构

作者: 马书恒

【摘 要】研学旅行是新兴的教育实践育人方式,具有涵养学生家国情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功能,对实施爱国主义教育意义重大。研学旅行的育人价值在于通过增强学生的主体体验,让学生深度了解国家的自然地理、历史文化和现实生活,激发学生投身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内驱力。研学旅行课程育人价值的实现,需要构建研学旅行开展的育人逻辑、课程模式和育人原则,基于学生视角,厚植家国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与情感。

【关键词】爱国主义 研学旅行 课程建构

研学旅行作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一种综合教育教学方式,在落实学科育人和立德树人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在西方,研学旅行最早可以上溯到中世纪,是求学之人为学术造诣而进行的欧洲之旅,也是中世纪英格兰人教育旅行的主要形式[1]。今天,研学旅行已成为世界多国教育实践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在中国逐渐进入迅速发展的阶段。在新时代背景下,让研学旅行真正发挥爱国主义教育的功能,进而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对深化学校课程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以下简称“南菁高中”)菁干营陕西研学旅行活动,探讨研学旅行的育人价值、活动设计和实施原则,重点分析研学旅行如何涵养青年一代的家国情怀,从而让研学旅行更好地发挥育人价值。

一、多视角的研学旅行课程育人逻辑建构

菁干营研学旅行是南菁高中大美育课程体系的重要内容。学校每年组织校团委、学生会和部分班级干部开展研学营活动,活动时间一般为一周,活动内容凸显爱国主义教育,让学生在中国大地上行走,感受祖国的自然、文化,让学生深度了解社会生活。活动强调学生合作和主体体验,核心目标是让优秀青年在行走山河的过程中升华高尚情感,在回溯革命历程中涵养家国情怀,在关注社会现实问题中增强使命担当。为了让研学的育人价值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我们需要构建起清晰且可实现的研学育人逻辑。2024年,南菁高中菁干营陕西研学活动凸显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主要从课程目标、课程理念、活动方式三个方面构建研学旅行课程的育人逻辑。

1. 课程目标: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驱动力

激发青年奋发有为、强国有我的责任担当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目标。在实现全面小康的新时代,人民生活质量整体在提高,尤其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大部分学生并未经历过艰苦的生活,这也就意味着过去以追求改变命运为读书目的的教育价值观已经不再适用。学生缺少方向,学习动力不足,常常导致德育无法从学生的内心深处激发他们勤奋学习的动力。再加上移动互联网的发展,青年一代缺少真实的社会体验,外在的规训式教育难以发挥作用。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认为,要想真正激发当今学生学习的内在驱动力,就要改变过去功利主义的教育观,创造条件让学生用脚行走、用心感受,在真实的主题体验活动中激发学生对国家民族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赋予读书学习以更深刻的意义和价值。

爱国主义教育承担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对于国家发展和新时代人才培养有着重要意义,在学生教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高中课堂里的爱国主义教育更多地停留在认知层面,无法与学生建立深层次的情感联结。研学旅行为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施提供了全新的载体,是促使爱国主义教育由校园课堂走向户外、走向全新的教育场所的新型方式。学生通过游历祖国大好河山,感受国家的发展变化,既看到了现代城市的繁荣,又看到了边疆地区条件的艰苦,对国家、民族富强的责任感油然而生。这样,学生对自我价值的追求和投身国家事业建设的热忱互相激荡,成为激发学习热情的持久驱动力。

2. 课程理念:认知、实践、情感三维构建

想让教育在研学旅行中真正发生,就要让学生在旅行的过程中进行集认知、实践与情感于一体的深度学习。深度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较多地应用于课堂教学。但课堂不应局限于教室,研学旅行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更加丰富的成长空间,承载了提升认知、磨砺实践、丰富情感等课程价值。

(1)认知:深化学生对 “爱国”的认知

什么是爱国?为什么爱国?书本上几个“爱国”的字眼并不能让学生真正理解“爱国”的深刻内涵。只有当学生走进革命场馆、名人故居和文化遗址的时候,亲身感受祖国文化的厚重,他们的认知才会由抽象变为具象。原本仅存于书本中的人物、事迹,在革命遗址等真实的场景中鲜活地显现在学生眼前,会使学生对这些人物、事迹及其蕴含的爱国精神认识得更到位,引发学生与革命者产生跨越时空的共鸣,这样,学生才会真正对“爱国”有深刻的认知。

(2)实践: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在研学旅行中独立面对问题,通过个人探索和团队协作的方式解决问题,从而增强服务国家和人民的本领,这是研学旅行课程的重要目标。实践对于教育意义重大。在实践中,学生立足实际,将书本知识运用于具体情境,自觉地拉近了与书本知识的距离,深化了自身对书本知识的理解。本次菁干营陕西研学旅行以微团课汇报的形式,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汇报对西部地貌形成、革命文化传播、高原水土保护等问题的研究成果,积极引导学生开展多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因此,研学旅行中学生实践的过程,实际上是书本知识与社会现实、文化学习与劳动教育相结合的过程,即将抽象地认识世界与具体地改造世界相结合的过程。

(3)情感: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

深化学生对“爱国”的认知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过程,也是学生生命成长的过程。研学旅行让学生认识自我、理解社会、体悟生命,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滋养了学生的家国情怀,深化了学生对祖国的情感。当菁干营的学生在延川党校学习党史时,身处革命圣地的他们心中更深刻地理解了百年大党领导中国人民追求民族独立富强的丰功伟绩;当学生乘坐高铁看到祖国幅员辽阔和现代化的城市发展面貌时,把书本上的“改革开放”“市场经济”与眼前的场景联系了起来,这样的经历“帮助学生突破了个体经验的狭隘、时空的限制,更好地激发学生对生活的感悟、激情和灵性,形成国家所倡导的核心价值观”[2]。

3. 活动方式:发挥课程综合育人的作用

教育的真正发生,仅有目标和理念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将理念付诸实践的课程活动。学生的成长是在活动中发生的,课程活动是贯彻教育理念、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载体。本次研学旅行从出发前的学习任务设计、研学线路开发,到研学中的实地考察、小组合作、微团课汇报,再到研学后的报告撰写等一系列环节,体现了课程目标、内容、实施和评价的整体设计。研学旅行中的课程设计要充分体现价值引领、学生主体和整体设计,让课程发挥综合育人的作用。在研学旅行课程设计中,应当树立学生主体的课程观,让学生对整体学习过程进行价值评价,即学生深度参与课程设计、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当学生对知识及学习过程进行价值评价时,就不再将知识只作为客观的、外在的、与自己无关的存在物来对待了,而是将知识及知识学习与自己的生活、与社会情境、与人类发展联系了起来”[3],最终实现目标、活动和评价的一体化。

二、多模式融合的研学旅行课程模式选择

一次高质量的研学旅行不能仅局限于单一的课程模式,多种课程模式融合才能更好地满足在有限时间内进行全方位育人、深层次爱国主义教育的需要。目前,国外主要有四种中小学研学旅行课程实施模式:自然教育模式、生活体验模式、文化考察模式、交换学习模式[4]。其中,“交换学习模式”置于中国语境下可理解为“同侪交流互动模式”。这四种基本模式都实现了不同程度上局部资源与教育的融合,分别是自然风貌与教育、具体生活情境与教育、人文风貌与教育、校际交流与教育。在研学旅行中,将这四种模式完全割裂开来,仅使用单一课程模式的情况实际上并不存在。中国有着多样的自然地理条件、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现代化的城市发展格局,具有利用交通便利等因素开展跨区域长距离活动的可能。研学活动设计采用“一元为主,多元共辅”的“多模式融合”形式,既能突出主题,又彰显了课程的多样性和全面性。

本次菁干营陕西研学旅行主要采用“生活体验模式”“文化考察模式”“同侪交流互动模式”三种模式,并以“文化考察模式”为主,开展课程。

1. 生活体验模式

爱国主义教育语境下的生活体验模式,是让学生进入具体生活情境,亲身参加当地的真实劳作,感受革命战争年代干部群众发展生产、投身革命事业的热情,理解劳动的意义和价值,从而使学生对爱国有更强的代入感和体验感,深化学生对特定历史背景下的爱国主义精神的领悟。课程实施的具体内容有:深入习近平同志知青下乡所在地—梁家河,体验延安当地为预防水土流失而进行的“打淤地坝”工程;开展全过程做晚餐(揉面、擀皮、包饺子)活动。该课程体现了劳动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的结合,学生通过体验基层人民的日常劳动,感受当地人民对土地的辛勤付出,对脚下一片热土的深厚情感,深化对“劳动是幸福的源泉”的理解,产生对劳动的崇尚之情和积极投身祖国建设的热情。

2. 文化考察模式

爱国主义教育语境下的文化考察模式,要创造性地承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古代、近代、现代和新时代为时间主线,以中国的历史遗迹和文化景点、革命文化旧址、高等教育学府为依托,以实现爱国主义教育为着力点和目标。此次研学旅行中参观延安革命旧址、走进习近平知青岁月所在的梁家河、感受西安交通大学的学术氛围和爱国精神等活动,是文化考察模式的重要体现。

3. 同侪交流互动模式

交换学习模式的研学旅行使学生实现城市互访和学校交流,有利于建立跨地域、跨国籍的文化了解渠道,增进地区间语言、自然、人文沟通和学术交流,学生在其中得到多方面的综合体验。中国教育背景下的同侪交流互动模式,可以聚焦东西、南北间教育、文化的差异,进行不同学校学生的交流。学生探讨不同区域文化背景下的家国认知,以小见大,从多方面了解我们的国家,进而增强对爱国的理性认识。本次南菁高中菁干营与延川中学进行校际交流,展开学生座谈,聚焦“学生干部如何开展校园活动”这一主题,两校的学生干部共同分享并讨论开展校园活动的经历与心得。这一座谈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三大能力:交流前撰写文稿的逻辑思维能力、交流时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交流后的信息整合总结能力。在交流活动中,优秀青年之间相互影响,增强了成长的原动力。两校学生还进行了篮球友谊赛,增强了团结协作能力,培育了团队精神,展现了青春风采。

三、学生视角下研学旅行课程育人的原则

1. 学生主体原则

现代课堂的价值在于促进学生发展,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培养有自主学习能力的终身学习者,而不是机械的应试者。因此,学生还应成为参与教学的建设者。学生设计课程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学生自主预习教学内容并提出疑问和见解的过程。研学旅行作为学校教育的延展,也应让学生成为“行走的课堂”的主导者。研学旅行应关注旅行教育中的多样性和变化性,注重研学旅行过程性内容的弹性设置,注重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动态地自我获取经验知识[5]59。研学旅行不同于学校课堂教学,不再有“教科书式”的既定教学内容,而有着更多的未知因素、更多的不确定性。因此,在研学旅行中,知识和经验的获取,更多的是要依靠学生自主的过程性探索。本次菁干营陕西研学旅行将“弹性设置”作为设计体现学生视角的课程的重点。“弹性设置”是使课程内容具有一定的弹性,让课程内容从研学旅行的经历中来。研学旅行的日程安排和整体课程框架确定后,每日课程的主题和具体流程由学生以小组形式设计并主持,课程内容基于当日研学的所见所闻所感。本次研学中,重温入团誓词、微团课、学生干部座谈会等多项爱国主义教育主题下的课程和活动都由学生主导,学生从多方面深入理解爱国主义精神,厚植家国情怀。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强调学生主体的同时也不能一味追求学生视角,教师要基于研学旅行课程目标发挥重要的引导作用。因此,研学旅行课程设计要协调好学生自主学习探索和教师引导之间的关系,构建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课程活动决策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