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科涵育文化自信:生成逻辑与教学路径

作者: 周刘波

历史学科涵育文化自信:生成逻辑与教学路径0

【摘 要】文化自信有其丰富内涵和当代价值。历史学科涵育文化自信的生成逻辑为:文化自信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革命文化,发展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历史学科涵育文化自信应注重设定教学目标,明确涵育学生文化自信的“行动路向”;突出问题导向,激活涵育学生文化自信的“思辨探究”;创设情境教学,营造涵育学生文化自信的“学习场域”;注重科学评价,提升涵育学生文化自信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文化自信 生成逻辑 教学路径

一、文化自信的内涵阐释和当代价值

1. 文化自信的内涵阐释

文化自信是个体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化内涵的充分理解、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以及文化发展前景的信心和信念[1],同时还表现为能够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民族文化发展的多样性,能够以积极、开放与包容的态度对待外来文化。在经济全球化的当下,一个国家的文化力量越来越成为衡量该国综合国力强弱的重要指标。

我们涵育中学生的文化自信,就是培养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以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使他们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传承者、实践者。

2. 文化自信的当代价值

(1)文化自信是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软实力的源泉

“文化作为一个民族的灵魂和血脉……承载着民族自我认同的价值取向。”[2]从国家层面看,一个国家对于自身文化内涵的理解、文化价值的肯定与文化发展前景的信心,是一个国家或者民族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能够提升国家整体的凝聚力;从个人层面看,青少年的文化自信还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发展,关系到青少年能否在文化力量的感召下形成磅礴的奋斗力量,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文化自信是应对世界多元文化交流与碰撞的心理支撑

人类的文化发展史就是一部文化交流史。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信息技术发展呈现加速状态,不同国家的思想文化、价值观念与意识形态在交流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冲突与碰撞。青少年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塑造期,他们是否具有文化自信,关系到能否更好地理解本民族文化的内核,能否更好地认识文化的本质差异,能否以开放、理性的心态对待不同文化的交流与碰撞。

(3)文化自信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推力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青少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力量,学校则是涵育他们文化自信的重要场域。学校教育对青少年“培根”,使他们体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青少年“铸魂”,使他们理解革命文化;对青少年“固基”,涵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增强他们的志气、骨气和底气,使他们成为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历史学科涵育文化自信的生成逻辑

1. 历史渊源:文化自信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主要载体,是在五千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汇聚、形成的。它以其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人类文明史上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成为青少年形成文化自信的重要依托。“历史课程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核心课程”,学生全面、深刻地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领悟民族独特智慧,更加理性地看待外部世界,坚定文化自信”[3]。学生可以在学习历史的基础上,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和践行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民族认同感与自豪感,自觉扮演起文化传承者的重要角色。

2. 精神底色:文化自信熔铸于革命文化

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从建党开始,始终保持初心使命,领导人民群众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实践中所产生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4]。它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性升华,也是中国革命实践的光辉产物。历史学科讲好革命故事、学习革命先辈事迹、体会革命先烈精神、传承红色基因以及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本土化的历程,可以强化青少年对中国共产党革命道路、革命精神和革命理想的认同,坚定他们的文化自信。

3. 现实动因:文化自信发展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新时代的发展要求我们将马克思主义深植于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的沃土之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文化建设,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增强民族向心力与凝聚力。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成果为根本指导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凝聚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力量,是坚定文化自信、促进文化自强的强大精神力量[5]。历史课程应“充分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特点和优越性……充分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确保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6]。学生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从确立、发展到完善的整个过程,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特点及优越性,有利于他们深刻理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优越性,建立国家认同感和使命感,进而增强文化自信。

三、历史学科涵育文化自信的教学路径

1. 设定教学目标:明确涵育学生文化自信的“行动路向”

崔允漷教授认为,(教学目标)既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归宿。或者说,它是教学的灵魂,支配着教学的全过程,并规定着教与学的方向[7]123。因此,历史学科涵育学生的文化自信,必须科学、合理地设计教学目标,明确文化自信教育的方向。

教学目标的设计应当以课程标准为基准,立足于学情,符合学生的发展需求,体现历史学科的特征。在教学目标制订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区分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厘清二者之间的差异。在制订关于文化自信的教学目标时,教师不能笼统地将其表述为“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而应当充分挖掘与整合教材内容,寻找与历史课程、文化自信的联结点,将目标描述得更加详细、具体。

以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为例,教师对该课的教学目标设计应当突出“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让学生逐步形成对中华文明悠久历史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具体可表述为:

(1)结合史料与示意图,理解文明的内涵与标志,培养唯物史观与历史解释素养。

(2)通过时间轴、历史地图、考古及文献材料,了解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在时空框架下理解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以及在各历史阶段中的具体表现,培养时空观念、史料实证与历史解释等素养。

(3)利用时间轴、文物、文化遗址、历史地图等,感受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与自豪感,培养家国情怀素养。

教师应在仔细研读课程标准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和挖掘课程内容,结合涵育中学生文化自信的基本要求设计教学目标。

2. 突出问题导向:激活涵育学生文化自信的“思辨探究”

历史学科涵育学生的文化自信,绝不是取决于对现成的历史结论的记忆,而是要在解决学习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历史,在说明自己对学习问题的看法中解释历史。教师要认识到,任何一种教学方法的使用,都在一定程度上与问题的提出、解决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因此,教师在分析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要以问题引领作为展开教学的切入点,结合教学内容的逻辑层次,设置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解决的问题[7]123。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以问题为导向,让学生在发现和解决问题中形成对文化自信的认知,涵育他们的文化自信。

(1)以问题为导向,重点在于教学问题的设置

涵育文化自信的教育元素蕴含在历史学科丰富的教学内容中。教师既要善于发掘历史学科的教学资源,提出相关问题,又要注意文化自信的生成逻辑,使教学问题与文化自信教育的要求相一致。教师应抓住教材中与文化自信相关的教学点,深入挖掘、分析和利用,将教学内容化作教学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对相关问题的探究,最终获得对文化自信内涵的深刻体悟。例如,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第六单元“医疗与公共卫生”部分,教师可以以疫情为话题导入新课,围绕“何以战‘疫’”这一现实问题展开,梳理中国历代名医对中医学的贡献,感知中医学对世界的独特贡献。同时,以屠呦呦提取青蒿素为着眼点,围绕青蒿素设置相关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最后总结出中西医的区别,让学生在环环相扣的问题中感受中医学的伟大,树立文化自信。

(2)以问题为导向,要激活学生的思辨思维

思辨思维是一种深度思考,是以问题为导向、以探究实践为基础的实证性认知过程。“学生对历史学习问题的真正解决,不是简单地接受现成的答案,而是通过自己对相关史事的了解,尤其是对有价值的史料进行分析,用实证的方式对问题的要点逐一探讨,以可靠的史料作为证据来说明自己对问题的看法。”[8]52因此,教师不应局限于已有结论,而应思考如何利用教学资源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活学生的思辨思维,在问题的驱动下实现对学生文化自信的涵育。例如,教材中涉及“两宋文化”的内容较为繁杂,对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来说都是很大挑战。教师可从“两宋文化的历史评价”入手,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教材与相关史料,激活思辨思维,从多个角度辨析 “宋代文化是否为中华文化的最高峰”,让学生感受两宋文化的博大精深与绚丽多彩,从而提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树立文化自信。

(3)以问题为导向,要重视学生的问题探究

问题探究应注重引导学生理解、掌握和建构历史知识,提升学生质疑、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积极围绕文化自信设置不同问题,鼓励学生深入探究历史,引导学生自主发散、大胆想象,通过实际的探究活动,涵育学生文化自信。例如,教师在进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授课时,以相关史料引导学生思考大一统国家的特征,并结合所学,探究秦朝何以是“成熟国家”,使学生在问题探究中了解中国古代制度建设,了解中国古代制度文化,培养他们的文化自信。

3. 创设情境教学:营造涵育学生文化自信的“学习场域”

“历史情境是学生学习历史、发展核心素养的载体”[9],也是涵育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学习场域”。“历史是过去的事情,学生要了解和认识历史,需要了解、感受、体会历史的真实境况和当时人们所面临的实际问题,进而才能去理解历史和解释历史。”[8]51因此,教师应当引领学生在具体历史情境中开展学习活动,创造学生“与历史对话”的机会,使学生能够在特定的时空背景下理解历史、解释历史,并从中获得文化自信。

(1)架构时空桥梁,重返“历史现场”

历史是过去的事,与学生的生活相去甚远,教师需要依靠一定的“媒介”架构起古今之间的桥梁,让学生有机会重返“历史现场”,“亲眼”见证历史的发生。例如,教师可借助现代多媒体技术,展示“一大会议”的视频材料,学生在视频观摩中拉近与历史的距离,理解一大会议内容,感悟“红船精神”,为涵育学生文化自信提供强大的精神信念。

(2)活化人物教学,感悟“历史共情”

历史人物是历史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元素。教师应当注重人物的教学,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精选历史人物,创设真实的历史情境,通过历史人物感知历史文化,涵育文化自信。例如,讲授“唐朝的诗歌”时,教师可以以李白诗歌为线索,模拟他游历祖国山河的路线:从“峨眉山月半轮秋”到“思君不见下渝州”,再到“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样的“行走地图”不仅可以使学生领略锦绣山河之壮美,还能使他们感悟中华文化的魅力与精气神。

(3)体验重要史事,达成“知情共育”

角色扮演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学习方式,其实质是使表演者及观众处于一种真实情境中,产生解决问题的愿望[10]。因此,教师应结合教学实际,选取合适的“剧本”,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做足功课,指导学生完成“剧本演练”,促进学生知情共育。例如,关于“儒学的复兴”的教学,教师可以在课前提供“鹅湖之会”的相关材料,要求学生根据材料解读,在课堂上分饰角色,演绎“鹅湖之会”。学生通过角色扮演,了解宋代儒学如何在二程、朱熹等人的改造下,逐渐走出困境,成为官方显学。学生身临其境,将自己代入历史人物角色之中,体会“斯人旧事”,达成“知情共育”,提升对中华文化的自信。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