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教学的核心要义
作者: 弋英历史学科是一门具有思想性、人文性、综合性的学科,它在涵育学生文化自信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与无法替代的作用。高中历史教学把涵育青少年文化自信放在重要位置,教师除了要让学生学习基本的历史知识以外,还要让学生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汲取营养,增强文化自信,肩负起文化传承的责任。
张娟老师“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教学立意深远,挖掘了教材中与文化自信有关的教学元素,创新了历史课堂的教学方法,创设了贴近学生的历史教学情境,在对中华文化“吸纳”“滋养”的理解中,涵育学生的文化自信。
一、精准理解文化自信的教学元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既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内容,又是在新时代推进文化自强、文化自信的强大动力。
张娟老师“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教学设计,体现了“历史学科涵育文化自信的生成逻辑与教学路径”。
1. 明确了“文化自信”的教学立意
本课旨在引导学生从人类文明发展和世界文化交流的角度,认识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前者突出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创新性、发展性,后者突出中华文化的辐射、传播、美美与共。从两个方面共同构成了对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的全面认识,增强文化自信。
2. 确立了“吸纳”“滋养”两条课堂主线
“吸纳”,即中华文化在与外来文化的交流中不断包容、发展、升华,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滋养”,即中华文化在自成一体的同时,源源不断地为世界的发展提供滋养。在对中华文化“吸纳”“滋养”的理解中,涵育学生的文化自信。
3. 抓住了“教学目标”“问题导向”“情境教学”等教学关键环节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将“教学目标”“问题导向”“情境教学”等有机融合。一方面,通过中华文化在形成过程中对异国他邦文化的学习、接纳、内化,认识异国他邦文化对中华文化的深刻影响,认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另一方面,通过中华文化不断向外辐射,形成和发展了东亚文化圈,推动了欧洲的社会转型和社会发展,认识从古代到近代再到现代,从亚洲到欧洲再到世界,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推动了世界和平与发展。最终实现对本民族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形成正确价值观,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二、准确把握文化自信的教学逻辑
文化自信作为一个社会、文化与心理现象,它的生成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植根于深厚的历史背景,有着独特的生成机制。历史学科涵育学生文化自信,应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唤醒共同文化基因,以革命文化激发前行动力,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发展方向。基于历史学科涵育文化自信的生成逻辑,张娟老师的“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教学设计在引导学生理解文化认同、文化交流互鉴、文化发展,进而形成文化自信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
1. 文化认同是文化自信发生的前提
对中华文化形成过程及影响的探究,是文化认同的关键所在。中华文化绵延不断、经久不衰,在长期的演进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内涵、特征和品质。在其他文明衰微的时候,中华文化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这是中华民族区别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根本特征,也铸就了我们的文化自信。本课讲清了中华文化形成过程中的“吸纳”与“滋养”,有利于学生全面理解中华文化的特质,形成文化认同。
2. 文化交流互鉴是增进文化自信的条件
纵观中华文化形成的历史,文化交流互鉴让中华文化绽放于世界。本课把握住了文化交流互鉴的双向性,即异国他邦文化对中华文化的影响与中华文化在不同阶段对世界的影响。本课关于文化交流的教学,有利于学生理解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进而体悟到中华文化自古以来就是在与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
3. 文化发展是提升文化自信的基石
张娟老师在本课导入中用到了冯友兰先生的观点—“中国是古而又新的国家”。与其他文明古国相比,中国有“旧邦新命”的特点。《诗经》中的“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蕴含着中华文化“既有继承又有创新,创新以继承为基础,在继承中创新”的特质。这种文化特质恰恰是激励中华民族不断创新、不断前进的思想源泉。
三、系统推进文化自信的教学进程
1. 设定教学目标,找准课堂“发力点”
本课教学设计紧扣课标要求,从“中华文化在与异国他邦文化的交流中的发展”和“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两个角度,引导学生在全面认识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的基础上,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增强文化自信。基于该教学目标,课堂教学“精准发力”,辩证地认识中外文化交流的两面性,培养学生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了解中外文化交流所处的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引导学生解读相关材料的有效信息,阐明中华文化发展历程中的重要史事,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合理利用历史必修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下册和选择性必修教材,帮助学生调动已有知识,辩证、客观地理解历史,揭示其背后的深层因果关系,培养学生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素养。
2. 突出问题导向,明确课堂“突破点”
张娟老师认真研读了课标、教材,明确了教学重点是异国他邦文化对中华文化的影响和中华文化在不同阶段对世界的影响,教学难点是中华文化在当今人类文明发展中的作用。在此基础上,结合学情,她还提炼出可以统领全课文化自信教学主旨、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核心问题:“探究一:‘生命力’”“探究二:跨学科活动—‘滋养’”“探究三:‘共赢’”。这三个问题都具有探究性、开放性的特点,有效激活学生思维,层层递进,让课堂焕发活力,最终让学生自主获得对文化自信内涵的深刻体悟。在第二个探究活动中,张娟老师融入STEAM教育理念,用打破学科界限的方式扩大历史课堂思维空间,为历史教育提供了新思路。
3. 创设情境教学,突破课堂“关键点”
中华文化熠熠生辉,为世界文明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其深刻内涵、鲜明特征与基本精神源远流长、历久弥新,为历史学科涵育学生文化自信提供了丰富资源。同时,历史又具有“过去性”,不可能重复出现。本课教学设计中,张娟老师通过贯穿“中国宫”情境、架构跨越千年的时空桥梁、创设本地文化情境、引入清少纳言历史佳话、构建历史材料学习情境等路径,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将过去的史事再现于课堂之上。情境创设成为突破文化自信教学的“关键点”,使学生能够在特定的时空背景下理解历史、解释历史,动情动心,让学生对中华文化产生高度的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使命感和自豪感,从而增强文化自信。
(作者系课程教材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责任编辑:赵继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