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戏剧课程:在项目制学习中提升沟通与合作素养
作者: 汪文龙【摘 要】语文戏剧课程是以戏剧剧本理解为基础,以增强学生人文审美体验为目的,通过台词揣摩(品味语言)、角色扮演(感受形象、体验情感)、道具制作、舞美设计等项目提升文学欣赏素养与沟通合作能力的综合性、实践性项目制课程。本文以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语文戏剧课程实践为例,探索项目制学习的设计路径、实施策略及评价手段等。
【关键词】项目制学习 语文戏剧课程 沟通素养 合作素养
在高中阶段开展语文戏剧表演实践活动,有现实的“教材要求”,也有深厚的“群众基础”。不论是旧版传统语文教材还是新版统编语文教材,戏剧篇目“从未缺席”,戏剧单元也是文学类文本阅读教学的“重要板块”。高中阶段的学生表演能力较好,舞台表现欲强,有较强的文本领悟力和沟通合作执行力。
项目制学习基于真实的问题情境,创设有现实意义的驱动任务,让学生参与到真实且有意义的实践当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复杂的现实问题,创新活动成果,积累实践经验,让学习变成有意思又有意义的过程。
语文戏剧课程不是以学习戏剧知识和表演技能为目的,而是运用戏剧元素设计各种体验,通过角色扮演、虚拟情境等戏剧形式,让学生建立自信、发展思维水平、提升合作素养,进而塑造健康的价值观、人生观,以更好的状态应对人生挑战。
语文戏剧课程具有项目制学习的鲜明特征。教育戏剧是主题,剧目公演是任务,围绕主题完成任务,需要跨学科合作,需要多部门配合,就会产生很多真实问题。在解决问题、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项目制学习能够保障课程的顺利进行。
一、语文项目制戏剧课程的概念内涵及特征
语文项目制戏剧课程是以戏剧剧本理解为基础,以增强学生人文审美体验为目的,通过台词揣摩(品味语言)、角色扮演(感受形象、体验情感)、道具制作、舞美设计等项目提升文学欣赏素养与沟通合作能力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课程以中外经典剧作(含中国古典戏曲)为学习对象,强调师生多元化全程参与演出实践活动,注重在排练演出活动过程中培养和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舞台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与戏剧欣赏能力,是综合提升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实践类课程。
语文项目制戏剧课程具有鲜明的项目制学习特征。整个课程围绕剧目表演这一核心任务展开,围绕项目核心任务,又分解为若干小项目,各项目组分工合作,有序配合,偶有交叉,在项目过程中自然发展学生的直觉思维与逻辑思维,提升学生的沟通素养与合作素养。
语文项目制戏剧课程还具有鲜明的语文课程学习特征。课程发轫于整本书的戏剧剧本阅读活动,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有助于发现学生阅读初始感受,发展学生的表演个性,有助于锻炼和提升学生对语言和文学形象的直觉思维。戏剧表演实践中,戏剧演员还要具备良好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只有如此,才能更加全面、深刻、准确地阅读剧本,才能结合生活实际和艺术规律更好地把握角色的性格特征,在舞台表演过程中成功地塑造艺术形象。
二、语文项目制戏剧课程的起因与项目价值分析
1. 课程起因
成为未来行业领袖和社会精英,需要良好的沟通素养与合作素养。沟通素养是一个包含了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和社会情感能力的复合型素养,涵盖深度理解、有效表达和同理心三个要素;合作素养则是一系列合作技能和态度的集合,涵盖愿景认同、责任分担和协商共进三个要素。戏剧项目活动,是以团队合作为基础的多学科、多门类的大型综合实践活动。活动的顺利进行和剧目的成功演出,需要愿景认同,强调责任分担,必须协同共进。无论是戏剧舞台演出,还是部门沟通协调,都需要学生对任务有深度理解,能够有效表达,并具备同理心。所以,教育戏剧的项目制课程是沟通素养、合作素养六个要素得到锻炼和实践的最佳平台。
语文戏剧课程涉及戏剧鉴赏与表演、演出服装与道具设计制作、舞台灯光与音效调控、演出宣传及采访文案设计等内容,从排练到演出,需要整合语文、通用技术、音乐、美术等多学科知识,天然适合采用项目制组织形式。
2. 项目价值分析
本课程以语文教材的戏剧或戏曲单元的剧目为起点,课程内容为剧本研讨与剧目排演。根据课程难度和学校实际,安排以下部分课程学习内容。
① 剧目小片段排练与演出:如《雷雨》★《茶馆》★《哈姆雷特》★某一幕或某片段等。
② 整部经典剧排练与演出:如《雷雨》★《茶馆》★《哈姆雷特》《屈原》等。
③ 整部流行剧排练与演出:如《枣树》★《暗恋·桃花源》★《语文课》《窝头会馆》等。
④ 改编整部剧排练与演出:如《堂吉诃德》★《红楼梦》★《荆轲刺秦王》等。
⑤ 原创整部剧排练与演出:如《活扣结》★《女附中》《大实验》等。
(注:以上加★者,均为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戏剧课程已经公演的剧目)
“整部剧排练与演出”是“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任务群的自然延伸,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附录2“关于课内外读物的建议”中,就列举了《窦娥冤》《西厢记》《牡丹亭》《屈原》《雷雨》《茶馆》《哈姆雷特》7部剧本,建议学生做剧本类文学作品的“整本书阅读”。以“整部剧排练与演出”为主的项目制课程,旨在通过排演整部剧,把整本书的阅读(戏剧剧本阅读)变成演出实践,并借此构建跨学科的综合实践课程,发掘整本书阅读(戏剧剧本阅读)的项目实践教育价值。
三、语文项目制戏剧课程的核心任务与过程设计
本课程的核心任务为剧目公演。围绕此核心任务,学生需要理解剧本,了解舞台剧演出的相关知识,完成剧务后勤保障、宣传采访记录等实践任务。
依据项目进度,课程内容分阶段进行,设定以下三个主要环节。
1. 项目内容铺垫环节—全员剧本赏析,熟悉核心任务
本环节以全员剧本阅读赏析为主,借助整本书阅读的经验,通过整部剧剧本阅读,熟悉演出剧本,疏通全剧情节,理解剧中人物,提升学生阅读鉴赏能力,发展直觉思维和逻辑思维。
本环节设定剧本初读、剧本深读、角色分析、明确支持方案等任务,指导教师带领大团队达成“愿景认同”,认识到全员剧本赏析对于最终“剧目演出”任务的意义,形成“团队认同”,在此过程中督促每位学生思考自身在团队中的定位与目标,寻求个人目标与团队愿景的一致。
2. 项目内容展开环节—分组平行展开,分解核心任务
全员完成第一个环节之后,课程进入内容展开环节。可以把课程核心任务分解成四个项目组(导演组、演员组、剧务组、宣传组),每个项目组各自制订“工作指南”,有序分工,组织开展课程学习活动。
各项目组的具体内容及分工如下。
(1)导演组:制订项目管理方案,确保“画框完整”、规则合理
导演组是课程的核心领导团队,担当戏剧演出的导演和编剧角色。学生导演的产生是该任务成败的关键,可以根据需要海选或自荐产生导演组成员,如有多名学生竞争,则需经过演讲竞选产生导演及编剧。导演需要通过演讲展示自己的能力,编剧需要通过对自选剧本的介绍让同学评判演出价值。
(2)演员组:剧本朗读、分组排练、接受采访
演员组产生后,编订《演员排练项目工作指南》,根据自己的角色完成对剧本与所演角色的分析工作,择机利用1~2课时的课内时间,完成剧本朗读、片段表演等相关内容。该过程由导演和编剧主持,语文教师辅助,可以相机邀请专业人士指导。
(3)剧务组:经费预算、道具准备、灯光舞美
剧务组成员若干名。建议由编剧或副导演选定一名合适的项目负责人(对导演负责),其他人员由项目负责人选定。这一过程锻炼学生的自主解决问题、表达与交流能力,发展、提升学生的合作素养。
(4)宣传组:与广告赞助商谈判、拟定众筹方案、广告宣传、采访记录
宣传组是负责课本剧演出外围相关工作的项目团队。该项目组的任务涉及主题任务交流、宣传文案写作、采访文案设计等。宣传组与其他项目组工作多有交叉,学生可以借此锻炼沟通合作能力,体现良好的沟通素养。
3. 项目内容验收环节—聚焦项目公演,完成核心任务
项目演出收官与冲刺环节需要4个项目组根据“合练工作明细表”进行合练,再次明确共同愿景,明确责任分工,协商工作进度。
作为综合舞台艺术,戏剧演出调动人数多,参与部门广,收官环节是锻炼沟通协作能力的关键阶段。根据课程进度需要,可以安排数次“彩排”,根据演出实际演练各项目组整体协调能力、部门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做到每次演练有任务侧重,有反思改进,每个项目组各司其职。
四、语文项目制戏剧课程的评价策略与实施条件
1. 学分授予与“混合式评价”
把本课程规划为“校本选修课程”,共计2学分,所有成员考勤达标,完成相关任务,即可获得该学分。本课程评价根据项目制学习的特征,除获得学分之外,还可以辅以“混合式评价”。
混合式评价是指终结评价与过程评价相结合,结果呈现与平时考勤相结合,个人评价与组员互评相结合,表格量化与描述细化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调查问卷与主观总结(演出手记)相结合。
学生优秀主观总结(演出手记)展示如下。
为一个目标真正地劳作(节选)
很多时候,作为演员我能清楚地看到周朴园的无奈。命运和人生把他绞缠在自己最不愿面对的位置上。这一天之内,他是最不清楚、最不明白的一个。当我以这种眼光稍稍俯视角色,想到的更是自己的生。很多时候浑浑噩噩,受于限制迷迷茫茫,想竭力保护却一无所有。而这样的思考更多的是自知,是用悲悯来看待自己的悲喜,看到世界的温暖与荒唐。所以在第四幕的时候,我真正发自肺腑(同样也是发自周朴园的肺腑)地说出:“为人不容易……太不容易了。”对于我个人来说,这种经历绝对不是一种口号式的“收获”和“成长”,而更多的是不可言说却又确实存在的思考。等到风暴过去之后,唯一的一件事得以确定:走出雷雨的我已不是曾经那个走入雷雨的我……
2. 课程实施保障与条件要求
开设本课程,学校需要提供较大的戏剧专用教室,配备基本的排练演出设备,最好有专门的戏剧教师,学校最好提供专门的戏剧专项经费支持。本课程最好安排在高一、高二学段,属于跨学科的公共选修课程,至少2学分。
教育戏剧课程是各领域各学科互相配合的课程,其育人效果明显,发展空间很大。例如,将文化艺术中的音乐剧、手偶剧、肢体剧、戏曲、曲艺、皮影等进行融合,将学科中的语文、美术、手工等进行融合,将表达能力、创造能力、想象能力、领导能力的培养进一步整合等。
(作者单位:北师大实验中学)
责任编辑:赵继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