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提升策略
作者: 达思潮【摘 要】提升中小学教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应从树立坚定的中华文化立场、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探寻师德源泉、不断锤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实践能力、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等方面入手。文章以敬德书院为例,阐述通过构建书院式课程体系提升中小学教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教学内容应围绕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三方面展开,涉及哲学思想、德行修养、文化传统和技艺研习等方面,包含研修、读经典、学术、会讲、游学五类课程。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 提升策略 课程体系
延续文化传统是教育的基本功能之一,无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域,“教育活动自始至终都是带有强烈的民族主义色彩,学生接受教育的过程,总是要不可避免地要继承和弘扬民族文化的传统”[1]。可以说,能不能很好地通过教育延续民族文化传统,决定着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命运。这就要求中小学教师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创新者与传播者。
“教师传统文化教育素养的高低,直接决定着他所培养的学生能否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是中小学教师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教师所具备的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知识和能力,涉及教师的中华文化立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掌握程度、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思想的把握程度、自身道德和审美修养水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践水平等。只有中小学教师具备了一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才能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更好地传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一、中小学教师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的基本原则
1. 树立坚定的中华文化立场
新时代党的教育工作者首先要回答好“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三个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四个讲清楚”,指出“宣传阐释中国特色,要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点;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3]。
中小学教师要明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立德树人过程中的重要性,要意识到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中的关键性。因此,这就要求中小学教师必须树立坚定的中华文化立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持有温情与敬意。
2. 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探寻师德源泉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教育工作者的根本任务。中小学教师应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中发展自己、完善自己,全面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和道德水平,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领悟“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思想理念,传承“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中华传统美德,弘扬“和而不同、以文化人、俭约自守”等中华人文精神。
中小学教师只有“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才能真正实现立德树人。真正能够对学生产生根深蒂固的终身性教育影响的往往不是教师的知识或技能,而是其道德品格。教师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这才是超越任何一种知识传授的教育力量。
3. 不断锤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实践能力
第一,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教育智慧。中国传统教育思想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这些都具有历史的、文化的超越性,时至今日,还依然能够指导我们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小学教师要认真领会这些教育思想,将其与当今的时代以及我们的教育实践活动紧密结合在一起,使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不断提升。
第二,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化、教学实施的策略与方法。教育的宗旨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学生价值观念、审美情趣的影响是无可替代的。中小学教师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利用现代传播手段和传播媒介,积极拓展教育空间,合理利用教育资源,创设学习情境,引导学生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无穷魅力,加深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中小学教师还应注重对地方文化挖掘,充分了解本地域的风俗人情、自然景观、建筑风格、文化内涵等,讲好地域文化、民间故事、民间传说等内容。
第三,学以为己,不为教而学。中小学教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首先应该落实到自身的教育实践和生活中。如果教师自己都不认同,又怎么能奢求学生深信不疑?中小学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修正自身的教学行为,变“教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为“陪学生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在学生有“愤”“悱”的时候加以启发,从而得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第四,中道而行,学习有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广博,涉及语言文字、道德伦理、科技工艺、文学、艺术、哲学、宗教等多方面的内容,形成了数以万计的典籍、文献。想要掌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小学教师既要阅读各类传统经典,理解思想意蕴深厚的儒、释、道学说,又要了解中国历史、唐诗宋词、书法、美术等各个领域,这无疑是非常困难的事情。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知识是无限的,但是我们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因此,中小学教师既要适度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又要掌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就需要找到适合的方法。
4. 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淀处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受到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的影响,呈现明显的时代特征。有些东西超越了时间、空间永恒流传,有些东西因时代的发展变化渐渐落入尘埃。中小学教师应当增强自己的辨识能力,弘扬和传承那些符合现实需要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不是把所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都奉为圭臬。在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不仅要掌握经典中所包含的文本知识,更重要的是去领悟经典背后所蕴藏的文化精神,特别是要探究文化精神历史变迁的内在规律,从而更好地参与到当下的文化发展与变革中来”[4],同时,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可借鉴的资源进行开发利用,以时代精神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培养符合现代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所需的人才而服务。
二、构建书院式课程体系,提升中小学教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书院教育历时千余年,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传统书院教育具备许多独特的优势,书院教育注重品德修为与人格养成;课程设置注重思辨和创新;教学方式注重讨论切磋、质疑问难、讲明义理、躬行实践;学术氛围注重兼收并蓄、百家争鸣。因此,构建书院式课程体系,提升中小学教师传统文化素养,对于丰富现有教师教育体系大有裨益,更有助于破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施所面临的师资紧缺问题。笔者结合敬德书院的实践进行阐述。
1. 教学内容设置
师资水平能否满足教育教学的实际需要,是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关键所在。中小学教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理解程度与思想认同的程度,决定着学生能否更加全面准确地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构建书院式课程体系提升中小学教师传统文化素养,教学内容的设置是关键。
通过问卷调查、访谈、会议等形式,敬德书院深入调研了北京市海淀区中小学教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提升需求,按照学校、教师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及发展需求的痛点、难点,设计课程内容、确定实施方案,最终确定书院式课程的教学内容设置围绕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三方面展开,努力为中小学教师提供丰富的课程内容与资源支持。课程内容涉及哲学思想、德行修养、文化传统和技艺研习等领域,具体包含“四书”研读、《史记》《左传》导读、中华诗词赏析与创作、非遗文化传承、中国书法绘画赏析与创作及中华礼乐文明等。通过营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研修的氛围,广大中小学教师在经典诵读中接受古圣先贤的训导,在泼墨挥毫中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邃,在诗文佳作中领悟淑世精神的担当,在悠扬雅乐中重获千古师道的坚守,引导中小学教师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与涵养,成为一名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新时代“四有”好老师。
2. 课程体系基本架构设置
敬德书院以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指引,通过教师培训、学术交流、资源建设等一系列深入细致的工作,为中小学教师搭建了一个静心研习、积淀学养、涵养师德的学习与发展平台,逐步形成了研修、读经典、学术、会讲、游学五位一体的书院式教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提升课程体系,通过课程为教师队伍奠基文化底气、养育儒雅静气、传播浩然正气、弘扬探索勇气。
第一,研修课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体验和感悟,才能发现其无穷魅力与价值,因此,研修课程的设置应运而生。敬德书院的研修课程紧扣中小学教师的学习需求,为学校举行专场主题培训,通过学术报告与文化体验有机结合的方式,面向中小学教师普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技艺与核心理念,消除中小学教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陌生感和疏离感,激发中小学教师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强中小学教师的民族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激发中小学教师进一步学习、体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进而自觉通过教学实践引导学生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第二,读经典课程。经典是一个民族优秀文化的高度凝结,研读经典则是理解、传承和发展这种文化的基础。开设读经典课程引导中小学教师开展系统经典研读,让中小学教师通过经典学习准确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本精神、理念和思想体系就显得尤其重要。读经典课程通过系统研读经典,致力于帮助中小学教师理解和把握经典要义,厘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脉络,提升自身品格修养与教学实践能力,也为学校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开展课程教学改革实践提供了有效的支持。读经典课程的教师最好由相关专家学者担任,这样才能真正带领中小学教师回归原文、深耕细读,避免因误读、误解造成教学中的以讹传讹。
第三,学术课程。学术课程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专题研修课程,特点是结合现实需求,因需设课,内容丰富、涉猎广泛,以专题研学为主要学习方式。该课程致力于提高中小学教师在某一专题领域的学术素养及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引导中小学教师开展相关专题的课程开发工作,提升中小学教师的课程意识与能力。学术课程结合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的具体需要进行设置,中小学教师在专家学者的引领下,从文学、史学、文化传承等领域出发,围绕礼乐文明、儒家思想、诗词文化、书画艺术、非遗教育、文史著作研读等专题进行课程规划和设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和计划安排,以学期为单位,设置8~12次专题学习活动,渐进展开。
第四,会讲课程。会讲是书院教育中独具特色的讲学活动,鼓励不同学派共同讲学、平等论学,以探究一个学派精义之处或辨析不同学派主张之异同,通过平等讨论、辨析异同,使学术研究与教学活动充分结合起来。会讲课程的受众主要面向教育管理者、中小学校长、骨干教师及专业人士,通过广聚人才、汇集声音,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领域深层问题展开探讨,对教育改革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凝聚共识,探索解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困局的策略和方法。
第五,游学课程。中小学教师要主动扩大与教育同行、书院同道的交流、沟通和互动,以实现共同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初心和使命。敬德书院从文化育人、环境育人角度深入挖掘自身文化内涵,建构了以文化体验为特点的游学课程。
参考文献
[1] 爱德华·赛义德.赛义德自选集[M].谢少波,韩刚,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180.
[2] 耿玉芳.论新建本科院校教师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素养[J].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7,30(4):15-17+91.
[3] 习近平出席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EB/OL].(2018-08-22)[2023-03-22].http://www.gov.cn/xinwen/2018-08/22/content_5315723.htm?from=singlemessage&isappinstalled=0.
[4] 杜钢.当代中国教师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的培育[J].当代教育科学,2015(19):34-39.
(作者单位: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
责任编辑:李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