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视域下提升中小学教师课程领导力的实践路径

作者: 何志平

【摘 要】中小学教师课程领导力的提升是基础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应然需求,也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中小学教师要适应新时代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就要着力提升自身的课程领导力。文章分析了当前中小学教师课程领导力提升的现实困境,并结合湖北省襄阳市第二中学的实践,总结了中小学教师课程领导力提升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 课程领导力 学校层面 教师层面

中小学教师课程领导力是指中小学教师基于课程的生产力的总和,主要指中小学教师对于课程领导的专业能力和中小学教师对于课程建设的核心能力。它是深入推进中小学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教师作为学校教学活动的领导者和组织者,其课程领导力的发挥对于教学改革的深化、学生学习质量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如何正确认识中小学教师在课程建设中的主体作用,提升中小学教师的课程领导能力,实现课改中教师的“赋权增能”,理应成为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关注点。

中小学教师课程领导力提升的价值在于:一是突破了单一“执行力”地做;二是可以让教师主动地“学”;三是让教师去“思”。这就使得中小学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创新思路,不断尝试新做法,在教学中去尝试(学)、去总结(思)、去运用(做)。三者并非线性关系,有时边学边做,有时边思边做,有时思后再做,也正是在这种交替中,中小学教师的课程领导力实现螺旋上升。

一、提升中小学教师课程领导力的必要性

1. 中小学教师课程领导力是实现课程改革目标的重要保障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作为一场“自上而下”的改革,中小学教师往往是落实环节的参与者和执行者,教师专业能力在传统教学观念中始终局限于“传道、授业、解惑”。然而千变万化的教育改革情境,需要教师在课程改革中在理念转化为行动的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只有中小学教师担负起课程领导的责任,才能助力课程改革的成功。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过程中,中小学教师课程领导力的提升需求随着改革进程的不断推进正在日益增加。中小学教师要积极转变课程观念,自觉树立起课程领导观。提升中小学教师课程领导意识,要革新课程观念,创造性地改革课程模式,创设与核心素养培育有关的课程情境。中小学教师对自己的角色定位是保证教育教学改革从理念到实践保持贯通性和连续性的关键。

2. 中小学教师课程领导力是教师专业素养的重要表现

2012年,教育部印发了《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明确指出中小学教师需要具备的五大专业能力,即教育教学设计能力、组织与实施能力、激励与评价能力、沟通与合作能力以及反思与发展能力。而这五大专业能力的内容也是中小学教师课程领导力的具体体现。课程领导力的提升对中小学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3. 中小学教师课程领导力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力量

教育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就是品格的教育。学生的品格教育经历了一个感知、接受、认同、追随、内化的过程,学生的成长受其心理的作用和影响。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对学生的教育,首先表现在对学生心理的暗示与引导。在课程实施环节,中小学教师表现出的课程领导力,不但影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而且影响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同样,教师所表现出的课程领导能力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使学生获得如交际、协调、沟通、策划等非智力因素方面的特质。

二、提升中小学教师课程领导力的策略

1. 学校层面:构建良好的中小学教师课程领导环境

第一,完善学校管理机制,为提升中小学教师课程领导力提供空间。从学校管理层面来看,相关部门尤其是校长应及时、适当调整相关行政管理机制,尊重中小学教师的课程领导权力,给予教师课程开发研究的自主时间和自由空间。学校应在实践中努力营造信任、探究、反思、合作、创新的新型学校文化,让“权力”和“能力”相互促进,真正将中小学教师的课程领导力落到实处。

第二,开展校本培训,为提升中小学教师课程领导力积蓄力量。学校要通过校本培训对中小学教师进行课程开发方法、课程意识、课程理论知识等方面的专项培训,设计针对性强的培训课程。课程内容既要包括课程建设通识能力的培训,又要包括具体学习领域、具体类型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培训。

2. 教师层面:积累实践经验,不断提升课程领导力

第一,重视教学创新,不断增长教学智慧。教师课程领导力的发挥是一个展现教师个体教学智慧的过程,而教师的教学应变和创新是教师教学智慧的具体表征形式。中小学教师通过对课堂、学生以及各种教学资源进行有效利用、统筹及调配,更好地把握教学时间与教学进度,积极调动课堂氛围,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和学生课堂参与度。在具体实践中,中小学教师要提高教学应变和教学创新能力,逐渐增加个体教学智慧,以自身教学智慧去感染和引领学生,课程领导力自然也会得到提升;细心观察教学实践活动,预判一些教学突发事件的发生,并迅速做出反应。在教学突发事件发生之后,中小学教师细心观察教学活动,能及时果断地做出决策,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式,迅速解决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第二,关注学生发展,不断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师生信任是增强师生沟通、密切师生关系的桥梁。高效的课堂需要师生的有效配合,而配合的前提是双方互有扎实的信任基础。有了信任,学生在课堂上对知识的吸收和反思就会少了许多阻碍,学习效率会大大提高。中小学教师坚实的专业素养、倾听的能力、适宜的穿着、恰当的言行举止都会在无形中对信任度产生影响。教师课程领导力在一定程度上属于师生之间的人际影响力,师生关系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关注学生,才能在全面了解、研究学生的基础上,与学生形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注重课堂互动,才能增强课堂教学活力,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开展有效的课程领导。因此,中小学教师要了解学生,研究学生,发现学生的特点和闪光点,以宽容的心态对待学生,因材施教,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要关注学生的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实践中“对症下药”,学生才会配合教师,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在良好师生关系中,中小学教师的课程领导力才能得到有效提升。

第三,合理设计教学目标,不断建构共同学习愿景。教师不仅是课程的执行者和实施者,而且是课程的决策者、领导者,在某种程度上说“教师即课程”,充分说明了教师在课程建设中的主体地位。教师课程领导力在教学过程中以看不见摸不着却又真实存在的方式,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等产生影响。教学目标和学习愿景为教师的教及学生的学指引方向,教学目标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的方向,学习愿景是教师和学生对未来的一种期望。因此,中小学教师要合理设计教学目标,并在实施过程中依据实际情况适时调整。教学目标要以学生学情为出发点,满足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让学生体验达成教学目标的成就感,激发学习兴趣。中小学教师引导学生在共同交流与探讨基础上建构普遍认同的学习愿景,学习愿景会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指引着教师的教及学生的学。

第四,注重学生能力品格培养,不断增强中小学教师的人格魅力。从管理学的角度看,影响教师课程领导力的重要因素之一是教师的人格魅力。增强教师的人格魅力对其教学领导力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而拥有的知识、能力、品格等既是教师人格魅力的构成要素,更是教师人格魅力的影响因素。因此,中小学教师可以通过丰富知识、增强能力和完善品格,将其具有自身特性的人格魅力发挥出来,激发学生奋发向上,与学生进行心灵的接触和情感的交流,进而提升其课程领导力。中小学教师要坚持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量,更新自身知识结构,适应时代和教育的要求;要增强自身综合能力,通过综合能力的增强提升课堂教学活力,吸引学生积极学习,展现自己的人格魅力;要关注自身品格的完善和品德的提升,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只是知识的传授,更多的是对学生言行、思想、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的全面影响。

中小学教师课程领导力提升的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从校本视域看,需要学校和中小学教师自身共同努力,充分考量多种限定性因素,积极探究提升中小学教师课程领导力的有效策略,以适应新时代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作者系湖北省襄阳市第二中学校长)

责任编辑:李莎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