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教学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探索
作者: 牛积伟创造性思维不同于常规的认知思维,是一种强调突出事物的本质,将思维模式和创造力相结合的开放性思维。学生创造性思维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高中阶段是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的关键时期。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加强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能够挖掘学生的创造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活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基于此,教师要采用更加丰富生动的教学手段,以自主思考、合作探究等教学方式,不断激发学生的课堂参与热情。
一、增加课堂讨论活动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增加讨论活动,有利于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高中阶段的学生思维较为活跃,教师应转变教学模式,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使学生能够通过研讨、交流活动,积极主动地收集相关信息,研究相关问题,在交流中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发展。
讨论活动的开展中,教师要起到引导作用,明确探讨目标,在不干涉学生正常研讨、交流的情况下,保证学生不偏离讨论方向,尽可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意识。为充分发挥不同学生的不同优势,使学生能够有所收获,教师应注意小组的合理分配,保证每个小组内的学生学习水平相对均衡,发挥小组讨论的作用。比如,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或结束后,向学生提出一个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分组查阅资料,探究解决方案等,并在下一节课进行汇报和阐述。探究讨论活动的开展,能够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创造良好的环境,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
二、改革实验教学方式
在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实验是重要内容,对于学生的知识学习、巩固拓展都具有重要作用。以往的化学实验教学常常是按照教师给出的特定实验流程,学生进行模仿操作,进而得到相应的实验结果,这对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展十分不利,容易导致学生形成固定思维,缺少创造力[1]。因此,教师应当转变实验教学模式,给学生创造更多自由探索的机会,鼓励学生根据实验器材、实验内容和要求,自主设计实验流程,这样一来,在不同的实验方式下,可能产生不同的实验结果,使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得到拓展。
例如,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常涉及化学反应快慢的问题,为了使学生对其形成深入认识,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不同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自行设计实验流程,教师发挥指导和监督作用。在开展实验前,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加多样的实验材料,通过使用不同的实验材料,控制不同的实验条件,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分析影响化学反应快慢的主要因素。在此过程中,学生能够充分利用已学知识,发挥想象力和创新力,以不同的材料和实验流程等验证判断,以此强化学生创造性思维训练。
三、强化问题导向教学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离不开质疑的力量。在提出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会不断形成和发展问题意识,进而发展创造性思维。在以往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习惯于将全部的化学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在此过程中只能被动接受和记录,并在实验中加以记录,导致学生缺少思维空间,对于知识技能也只能机械化记忆,缺少问题质疑的意识和能力,限制了学生思维发展[2]。所以,为了改变这一问题,教师应当转变其教学方式。在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为培养学生问题思维,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对知识活学活用,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和发展,并巩固知识的掌握。
例如,在“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教学中,教师可以以实验的方式,通过层层提问,使学生在问题中思考和探索,激发其创造性思维。在“探索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水中溶解性”教学中,教师可以提问多个问题,包括实验使用什么仪器,药品试剂的使用量需注意什么,以层层深入的问题形式,引导学生思考方向,使其带着问题开展实验,探究问题的答案,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四、借助信息技术
高中化学教学中,多媒体技术已经在课堂上取得了广泛的应用,并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为教师的教学工作开展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以此为基础,教师可以实现教学内容的多样化、教学方式的多元化。科学运用信息技术的优势,能够有效将化学知识、化学实验等以更为形象、更为直观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对知识形成更深刻的理解,降低化学学习难度,并有效帮助学生拓展思维,逐渐形成一题多解、一物多用的思维模式。
以“自然界中的元素”教学为例,在“氨的喷泉实验”课堂教学中,由于课堂上进行实验的条件有限,为了使学生更为直观地了解实验过程和结果等,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将喷泉实验的过程以视频形式播放,使学生切实了解实验过程,观察实验过程中氨的变化情况和呈现出的实验现象等。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在实验过程中液体为何变红,若是将实验物体换成其他液体,是否还能呈现同样的现象。借助信息技术和教师的科学引导,学生能够加深实验记忆和了解,并形成更深刻的物质特性认识,为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创造有利条件。
五、联系生活实际开展教学
在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意识到化学学习的重要性和应用效果,教师可以将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相关联,把握二者的关联性元素,加强学生对教材知识和生活实际的联想,进而更加灵活地掌握化学知识,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例如,在“复合材料”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正式进行知识讲解前,可以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思考和联想,想一想生活中都有哪些复合材料或由复合材料制作而成的东西。学生通过联想,结合其生活实际,可以想到汽车车身、人造骨骼等。学生通过联系生活实际,能够降低复合材料概念的抽象性,简化知识教学,认识复合材料的概念、特性和应用领域等。
六、强化多种思维训练
一是鼓励一题多解,培养发散思维。发散思维对于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培养有重要作用。发散思维就是引导学生针对一个问题,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思考和研究。在化学教学过程中,一题多解就能够有效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进而提高其创新性思维能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自主思考的空间和自我探索的机会,使学生能够在探索过程中,培养发散思维,得到更多问题解决的方法。例如,在“氯化钠相关性质”教学中,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如何区分食盐水和纯净水”,给学生留出充分的思考空间,先独立思考,后相互交流探讨,学生可能会想到通过尝味道、测密度、测沸点、测导电性、测颜色反应等多种方式;又如,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如何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学生经过思考和讨论后,可能给出增大外压、减小内压、微热法等答案。学生思考和相互交流、探讨的过程,不仅是对所学知识巩固和重新组织的过程,而且是发散思维培养和发展的过程。
二是激励反向思考,发展逆向思维。逆向思维就是学生可以反过来思考问题,这是学生思维发展的较高水平。逆向思维作为逻辑思维的一种,比常规的正向思维层次更高,学生发展逆向思维更有利于对知识举一反三,真正掌握知识,将知识内化,并灵活运用知识。为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反向思考。例如,在讲解“金属与盐反应性质”时,教师可以给出一个需要学生反向思考的问题“假设A、B、C三种金属单质,A能够将C从C盐溶液中置换,B不能和C盐溶液发生反应,分析A、B、C金属活性排序”。通过这一问题,学生会利用反应性质和特点相关内容,得出相应的结论,以倒推的方式,发展逆向思维,做到融会贯通、灵活运用,实现举一反三的效果,进而促进创新性思维的培养。
七、组织丰富的实践活动
教师可以通过组织丰富的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实际问题解决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应当根据课程教学内容,结合现有条件,设计相对应的课外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在实践中运用化学知识解决问题,促进创造思维的应用[3]。
例如,在“油脂方面的基础知识”教学中,为巩固知识学习效果,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化学实践活动“制作肥皂”。这一实践活动需要学生的切实参与,从准备到实施全过程参与其中。该实验的原理是将油脂和氢氧化钠共煮,使其水解为甘油和脂肪酸钠,将脂肪酸钠加工后,就可以得到肥皂。学生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完成这一实验是具有一定难度的,所以,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课后时间,安排布置课外实践活动,以小组为单位,自主分配任务,进行资料的查阅、材料的准备和实验观察等。开展这种课外实践活动,能够有效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提高综合素质。
新课程改革对高中化学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应当转变教育教学理念,关注学生思维培养和能力发展,尤其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通过增加课堂讨论活动、改革实验教学方式、强化问题导向教学、借助信息技术、联系生活实际开展教学、强化多种思维训练、组织丰富的实践活动等策略,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思维发展环境,提高学生问题解决能力,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林秀艺.高中化学教学中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J].数理化解题研究,2020(36):79-80.
[2] 尹晓建.论高中化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策略[J].新课程导学,2018(36):23.
[3] 马芸.谈高中化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下),2018(5):202.
(作者单位:甘肃省敦煌中学)
责任编辑:李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