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思维导图,探索小学英语语篇教学新路径
作者: 朱红艳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各学科教学都为之承担着相应的责任,英语学科也不例外。《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标”)指出,英语课程的总目标为发展语言能力、培育文化意识、提升思维品质、提高学习能力。承载目标达成的课程内容包括主题、语篇、语言知识、文化知识、语言技能和学习策略等。语篇是小学阶段英语教学实施的重要载体,语篇教学中有效落实各项素养目标的路径有很多。
思维导图是以图解的形式和网状的结构,用于储存、组织、优化和输出信息的思维工具。思维导图的创作过程模仿的是大脑连接和加工信息的方式。思维导图之所以有效,是因为它使学生对语篇的学习不再是一种机械的抽象记忆,而是形成一种结构化的、生动的记忆,为培养学生思维品质提供了一个更加上位的空间。本人在探究语篇教学如何通过建构思维导图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的过程中做了如下思考。
一、语篇教学中建构思维导图遵循的原则
思维导图有三个要素:主题、关键词和相互关联的层次结构。主题要鲜明、关键词要精练、结构要分明是构建思维导图的基本原则。
1. 主题要鲜明
小学英语教学是以语篇为主要载体,语篇不是语言文字的随意堆砌,而是蕴含具体内容和交际意图的语言。语篇离不开主题,只有借助主题意义,语篇的语言学习才能得以实现。课标把主题作为课程内容六要素的首个要素,说明主题在教学中的意义和价值。明确文本的主题,就是找到思维导图的核心。主题意义的把握直接影响教育教学的方向。可见,依据课标、教材和学情确定意义鲜明的主题非常重要。
2. 关键词要精练
关键词是刺激大脑和开启记忆之门的一个至关重要的激发器。关键词是围绕主题确定的。以主题为第一个支点向四周发散,形成下一层级的关键词,再以这个关键词为支点,向四周发散……关键词是大脑这一数据分选器的触发装置,每条线上只写一个关键词,这样可以明确探讨问题的本质,还可以使联想更加突出地存入大脑。词组或句子会限制思维,使记忆混乱,所以每个分支选择的关键词一定要精练。
3. 结构要分明
思维导图的主题与关键词之间、关键词与关键词之间的组合需要一个结构。关键词就像一个个钩子,在上面可以挂所有与之相关的其他关键词。这些关键词代表最简单、最明显的各类信息。这些词语可以自动诱导大脑去开展最大数量的联想,使思维结构进入下一个层级,从思维起源的支点主题向外扩展,层层进阶,建构出庞大的网状结构思维系统。
二、建构思维导图是语篇教学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有效路径
思维品质指人的思维特征,反映学生的理解、分析、比较、推断、批判、评价、创造等方面的水平。在语篇教学中建构思维导图是学生思维发展的有效路径,有助于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对事物作出正确判断。
1. 宏观单元整体蓝图构建,养成学生思维品质
单元整体教学是课改下重要的教学方式。备课时,教师们在头脑中完成对整个单元内容的梳理,建构出一个宏观的课时与课时相联系的单元整体蓝图。
通过单元内容的整体设计,教师不但能够高效完成教学任务,而且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单元整体的建构逻辑,涵养学生的精神,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养成思维品质。
2. 微观课时思维导图构建,培养学生思维品质
本文以北京版英语教材六年级下册Unit 1 what are you looking for? 3个课时的语篇教学为例,来阐述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第1课时是师生共建思维导图;第2课时教师给出关键词,适当引领学生自主探究,完善思维导图;第3课时教师完全放手,让学生自主建构思维导图,完成对文本内容结构的梳理。
(1)学思结合,师生共建思维导图
教师要认真解读文本、确定主题,紧扣主题设计问题链,在问答的思考的过程中共建思维导图。
① 解读文本
从第1课时的教材文本可以读到的信息很有限,这就需要教师发挥想象,在原有信息的基础上完善故事情节,在学生头脑中建构画面,作出以下解读。
下体育课了,Sara口渴了,但是水杯不见了,正在她东张西望时,Yangyang走了过来,问道:“你在找什么?”“我找不到水杯了。”Sara很是沮丧。“水杯什么样儿?”Yangyang问道。“它是蓝色的,小熊形状,比那些水杯要大一些。”Sara回答道。Yangyang问Sara:“你介不介意用我的水杯?”Sara 表示拒绝,这时他们看到Lingling正用纸杯喝水,Sara决定去问Lingling在哪里可以拿到纸杯。
② 确定主题
教师根据课标、文本、学情确定本课时的主题为:offer help and ask for help。主题是方向,是建构思维导图的核心,是思维向外发散的支点。
③ 共建思维导图
学思结合,教师用问题引导学生在学习理解类活动中获取、梳理语言和文化知识,建构知识间的关联。
教师让学生观察主题图,回答问题:What are Yangyang and Sara talking about? 学生预测得出各种答案,为了验证预测是否正确,让学生听看动画,教师引领学生通过观察图片、听音频等获取到预设的答案,也就是本语篇的主题:offer help and ask for help。这个环节要求教师顺势而导,学生在教师的不断追问中快速检索出问题答案。主题是思维过程中的第一层。
第二层,Whose water bottle is missing? Who offers help? Who asks for help?让学生带着问题看动画,通过对比、分析,提取出Sara的水杯不见了,Yangyang 向Sara提供帮助,Sara寻求帮助等信息。
第三层,What is the water bottle like? When Sara’s water bottle is missing,what does Yangyang say to Sara first? And then says something? What does Yangyang find? ...通过一环紧扣一环的追问,形成一个进阶性的问题链,最后完成对语篇内容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当别人遇到困难时,要主动提供帮助。
以主题“offer help and ask for help”为支点,通过问题引领,使学生的思维向四周发散:Sara口渴了想喝水,可是发现水杯不见了,Yangyang主动提供帮助,Sara为了解决问题想办法向他人请求帮助,Sara 的水杯是什么样子……一个立体的多维度的思维导图形成(见图1)。
思维导图的建构过程是一个思维的过程。建构思维导图的同时对语篇内容进行梳理、归纳,便于学生课后对语篇的复习;反过来,学生可以通过思维导图对所学知识进行有条理地回顾、记忆。
(2)学用结合,学生自主完善、建构思维导图
在第1课时师生共建思维导图的基础上,第2、第3课时给学生一些支撑,让学生仿照第1课时师生共建的过程,尝试自主完善、建构思维导图。
① 渐进性内容支撑
本着渐进性原则,第2课时教师给出主题和关键词支撑(见图2),第3课时只给了主题支撑“offer help and ask for help”,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越来越大。也可以让学生自主研读语篇,依托课标和学情确定主题,完全自主构建思维导图,完成对语篇的梳理、学习。
② 指导性学习策略支撑
学习策略指学生为促进学习和语言运用而采取的各种行为。有效的使用学习策略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效率。在第2、第3课时的学习中,学生自主完善、建构思维,依托给出的学习策略(见表1)做引导,能够使思维导图的建构更加具有方向感。
根据以上策略,第2、第3课时的思维导图得以建构(见图3、图4)。
3. 思维品质在思维建构中提升,在运用中创新发展
一个单元的教学结束,学生要进行总结归纳,通过思维导图形式自主复盘整个单元的知识,这是学生大脑进行的一个庞大的信息处理过程,是学生脱离任何外力,运用所学技能,通过大脑自主思考,创造加工出来的,是学生智慧的结晶(见图5)。
学创结合,建构出来的思维导图可以是多种形式的,如表格、文段、认知结构网等。学生以什么样的形式总结归纳、效果如何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学生通过认真思考自主建构、创新出思维导图的过程。
三、教学评一体,助力语篇教学中学生思维的发展
在思维导图创建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品质得到有效培养。有效的评价会助力思维品质的形成。教学评一体化设计是指坚持以评促教,以评促学,将评价贯穿课程教与学的全过程。建构思维导图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充分做到教学评一体化呢?第一,要根据课堂教学的特性制订合适的评价体系。体系是保障,是计划。第二,有效落实评价。语篇教学课堂上要想有效落实评价必须遵循六个原则:学生为主体;鼓励为主,多维度评价;公平评价;适时评价;连续评价;总结表彰。
学生思维品质提升是英语课程总体目标之一,语篇教学承载着达成这一目标的重任。学生思维的发展对于21世纪创新型人才培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语篇教学中建构思维导图培养学生思维的路径打破了传统语篇教学的固有做法。在探究语篇教学这一新路径的过程中,我们要进一步挖掘思维导图的功能,让它的作用最大化,最终为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北京市密云区教师研修学院)
责任编辑:赵继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