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
特邀主持人 罗海鸥(广东技术师范大学达之讲座教授)
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
主持人语: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对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改革进行了总体布局和目标任务阐述,在深化教育综合改革部分,明确提出“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的部署和要求。后来教育部党组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讲话时又进一步指出,“需要在教学和评价上从注重知识传授转向能力素质培养”,对能力素质培养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2025年是我国教育部正式提出在高等学校开展文化素质教育30周年。1994年,华中理工大学(现华中科技大学)在校长杨叔子院士“改变重理轻文的倾向,促进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的倡导下,以同年3月人文学院开始举办的人文讲座为起点,率先在全国高校中开展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工作,得到了国家教委的大力支持,以及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高校的积极响应。1995年9月,国家教委在华中理工大学召开“高等学校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试点院校第一次工作会议”,国家教委副主任周远清在会上作了报告,从战略高度强调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意义,强调为什么要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归结起来,就是“切中时弊,涉及根本” 8个字。他还充分肯定了华中理工大学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特别讲道:“这次会议带有现场会性质。”紧接着国家教委决定在52所高等学校试点文化素质教育。1998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国家教委更名为教育部。同年4月,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同年10月,教育部成立“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任命华中理工大学校长杨叔子为主任委员,北京大务副校长王义遒、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胡显章为副主任委员。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进一步明确“高等教育要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在此背景下,全国高校持续开展了一系列切中时弊、涉及根本、顺应潮流、载入史册的文化素质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为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及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纪念我国高校文化素质教育开展30周年,广东开放大学省级社科研究基地粤港澳大湾区名人与大学文化研究中心联合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华中科技大学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和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于2024年9月24日在广州举办了“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专题座谈会。本刊同年第6期刊发了这次专题座谈会的长篇综述。
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是党中央从建设教育强国、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高度提出的重要部署;也是新时代新征程中国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的新要求。为此,本刊从今年开始特设专栏,深入探讨新时代如何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这一重要课题。专栏第1期刊发王义遒、罗锡文、欧阳康和别敦荣四位知名教授的专题文章。教育部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顾问、北京大学原常务副校长王义遒站在时代的高度,回顾了中国高等学校开展文化素质教育30年的历程,对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存在脱节的现象作了原因分析,就新时代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进入“数智时代”如何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作了深刻分析,提出了落实的举
措。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农业大学原副校长罗锡文就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的时代内涵、目的意义、方法和路径作了系统的论述。教育部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原秘书长、华中科技大学原党委副书记欧阳康回顾了华中科技大学在全国带头开展文化素质教育30年和自己参与文化素质教育20多年的历程,用《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中心协同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为题,回望和追问过去30年我国高校开展文化素质教育的意义和价值所在,就党中央在《决定》中为什么要提出“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新征程如何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等作出了理性回应。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别敦荣以《除了技术,人工智能时代大学还应教会学生什么?》为题,就“人工智能正在重构社会体系”“人工智能时代大学的坚守与变革”“人工智能时代大学教育的超越”三大问题作了简洁精辟的论述。
本期四篇文章,篇幅不长,文风朴实,观点鲜明,希望对学习贯彻和落实党中央提出的“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的重要部署和要求,有所启发和帮助,也希望有关领导、专家学者和教育工作者,就新时代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的重要论题,如新时代新科技和新人文的本质特点是什么,它们对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提出了什么新挑战和新机遇、新内涵和新要求;从人的全面发展视角看,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在哪些方面体现出促进作用;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的教育学、心理学和脑科学依据是什么;大中小学如何衔接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协同发展;学校文化如何影响和促进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协同发展;等等,发表高论,给我们惠赐佳作。
特邀主持人:罗海鸥(广东技术师范大学达之讲座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