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hatGPT对教育的冲击、风险及应对策略
作者: 李宝 杨哲 唐明珍摘要:ChatGPT介入高等教育生态系统,教育将面临新的冲击,因材施教的学习或将成为主流,批判思维或将是学习能力评价的重要指标,教师教学变革必将成为常态,搜索学习或将成为知识学习的主要方式。ChatGPT进入教育生态系统后,随之带来了知识真实性和权威性难以保证、知识碎片化现象加剧、学生创造性培养弱化、教学转变为单一的知识传授、数字化教学管理中存在问题、引发新的意识形态等潜在风险。为进一步规避ChatGPT带来的风险挑战,提出:人工智能技术支持下的教育应回归育人使命,关注学生情感;重审技术本质,明确教育地位;变革评价方式,注重过程评价;完善数字伦理政策法规,提倡AI治理AI。
关键词:ChatGPT;人工智能;高等教育;教育变革;个性化学习
一、引言
2022年11月,美国旧金山人工智能公司OpenAI推出人工智能聊天机器人程序ChatGPT,该技术的出现吸引了社会各界的目光。作为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的典型代表,ChatGPT有望掀起继AlphaGo(阿尔法狗)后在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方面的第二个高潮。ChatGPT中的Chat表示“聊天”,GPT为“Generative Pre-trained Transformer”的首字母缩写,意思为“生成式预训练转换器”,是一款基于GPT-3.5架构的大型语言模型。ChatGPT的机器学习系统能够自主地从数据中进行学习,基于海量的文本数据训练后,能够输出复杂的、类人的作品。ChatGPT之所以能够在国内外掀起如此高的浪潮,引起国内腾讯、华为、阿里巴巴等企业进行类产品开发以及业务布局,原因在于该产品理解自然语言能力更高、模拟人类处理事务的精确度更高。从本质上讲ChatGPT是一个聊天机器人程序,但是它与之前苹果的Siri、百度的小度、小米的小爱同学有所不同。它更具有智能特性,在同一语境下可以理解人类输入的文字,并根据文字的提问和指令,以文字的方式输出答案和反馈,从而实现借助自然语言的多轮持续人机对话,依据前后文互动可以撰写会议通知、新闻稿、新年贺信,还可以作诗、写文章,甚至可以撰写学术论文、代码编写等。于是2023年2月各行各业的工作者开始担心将来的工作可能会被ChatGPT替代。教育领域也不例外,ChatGPT打破了教育界的宁静。该产品出现后,美国纽约教育局率先禁止学生在校内使用ChatGPT,防止学生滥用人工智能出现抄袭作业的现象;中国香港大学宣布禁止学生在课程学习、作业中使用ChatGPT或其他人工智能工具;各个期刊也纷纷发表说明,使用ChatGPT撰写论文必须申明,否则会退稿撤稿。在两个月的时间内,整个社会对于ChatGPT的讨论一直没有间断。信息技术的变革与突破,每一次都会引起社会不同领域的强烈回应,并激发教育工作者对于变革教育的深入思考。那么,ChatGPT到底会对教育数字化转型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和冲击、ChatGPT介入教育生态系统后是否存在潜在风险以及采取何种策略来应对智能技术支持下的教育等,这些都是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也是本文进行探讨的主要内容。
二、ChatGPT对高等教育的冲击
其实,国内在教育领域关于人工智能的应用研究一直没有间断过。从20世纪70年代的计算机辅助教学到90年代的智能导师系统,再到后来平板电脑iPad在教学中的应用探究等,教育研究者一直在探究智能化技术如何赋能教育。进入互联网时代,随着大数据、数字孪生、学习者画像、AR/VR、机器学习、个性化推荐、人工智能等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探究,个性化自适应智能学习系统逐步受到研究者的青睐。个性化自适应学习的核心技术仍然是人工智能等技术,主要是利用数据挖掘与数据分析等技术针对学生海量的动态学习行为数据进行分析,构建学生特征画像,进而实现个性化学习的干预与反馈。[1]ChatGPT其实是人工智能发展阶段中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必然产物,是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的典型代表。然而,技术变革将教育带向何处、新兴技术对于教育生态环境带来什么样的冲击等是教育界需要持续关注的问题。
(一)因材施教的学习或将成为主流
因材施教学习是指教师能够依据学生个体特征提供符合学生个性化需求的学习资源,学生能够在个性化的学习环境下独立完成相关的学习任务。依据自身学习的进度,动态调整学习路径,选择符合自身学习需求的个性化学习方式,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概念。古今中外,无数的教育学者一直推崇个性化教育、因材施教,主张尊重学生个性化发展,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ChatGPT作为一款人工智能聊天机器人程序,表现出来的最大优势就是在同一语境下持续对话和输出类人的处理事务内容,完全可以作为学生学习中的指导老师或者私人智能学习顾问。它可以依据学生学习过程遇到的问题进行解惑答疑,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问题进行差异性回答,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为自主学习提供个性化交互式指导,“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能够得到落实。
梅耶曾经提到学习中的及时反馈是有效学习的一个重要原则,及时反馈是指教师能够针对学生每一步的学习情况及时进行反馈。[2]目前,国内大量的MOOC平台上线后,由于教学团队人员时间精力有限,不能保证每个学生身边有教师随时进行解答,所以学生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没有得到及时的反馈,从某种程度上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持续保持有一定的影响。ChatGPT可以对学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场景中给予的问题进行及时反馈,同时,通过持续的对话可以创建交互式学习,学生采用问答的形式进行学习。教育生态环境会由目前大班学习中无法充分考虑到个体差异性的学习方式逐步回归到对个性化需求的关注,个性化学习方式逐步凸显。此外,ChatGPT也可以充当学业导师的角色,能够依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偏好等推荐相关学习资料。如果学生有一些学业问题、职业生涯规划问题等,都可以通过咨询ChatGPT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二)批判思维或将是学习能力评价的重要指标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传统的教学评价维度自然会受到冲击。ChatGPT基于海量数据训练后能够完成论文的撰写,而且效率较高。通过这一现象,人类其实可以看到技术产品掌握人类所有领域知识只是时间上的问题。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事实的描述性知识是否不再重要呢?甚至一些程序性的技能知识也不重要吗?其实,大家也看到了ChatGPT产品在其中发挥的作用,一些描述性知识只需要借助ChatGPT进行检索或者提问就可以。像写论文这样的高技能知识对于ChatGPT也变成简单的事情,甚至是一项基本的技能。在这样的生态环境下,学生的能力评价方式必将发生改变。ChatGPT产品最大的特点就是采用一问一答的形式,依据少量的文本输入生成复杂、高度类人的真实文本,所以对于学生而言,如何向ChatGPT提出问题、如何给ChatGPT提出准确的指令是一项重要的能力,而这一项能力考查的就是学生对问题的批判思维和创造思维,显然思维比知道重要、问题比答案重要。如果在教育数字化时代,高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只是会解决问题,那么这些学生未来有可能会被技术替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世纪70年代就指出,教育要“为一个新世界培养新人”。在教育数字化时代,人才的培养不应该局限于知识的增长,更为重要的是培养适应新时代的个体,培养数字化时代技术的使用者、驾驭者。因此,批判性思维是未来评价学生学习能力的一项重要指标。批判思维可以帮助学生去伪存真、辨别海量数据的有效性,找出事物的本质和解决问题,进而作出明确的决策。
(三)教师教学变革必将成为常态
人工智能的出现带来教育领域的变革,虽然产生了个性化自主学习的新方式,但是目前没有研究表明任何一种技术能够完全替代教师的角色。新技术的出现,往往会促进教育教学变革。当然,随着ChatGPT在近两个月的爆火,教师必将在未来教学中面对新技术进行教学的变革探究。从ChatGPT对教学变革角度思考,首先该产品能够帮助教师进行备课。例如,教师可以借助ChatGPT设计课程教学大纲、制定授课计划等;教师也可以采用问题检索,帮助教师完善知识结构体系、丰富教学内容;教师还可以和ChatGPT进行模拟对话,课前了解学生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做好相应的准备,有效解决教学突发的情况。当ChatGPT未来与其他生成性人工智能技术结合使用的时候,还可以生成PPT演示文稿、视频、成绩分析等,更有效地减轻教师教学工作任务的负担。其次,在未来的人工智能时代,教师教学重在引导学生如何进行批判性思考。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采用探究式学习、项目式学习、问题导向学习、创设情境的沉浸式学习等,将人工智能的使用融入到日常教学中。人工智能机器可以扮演个人导师角色,同时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关注学生学习行为数据,依照数据分析学生的特征,掌握学生个体的需求,实现精准教学。这些技术的教学应用,完全能够将学生学习中被遮蔽的学习过程细节数据显示出来,从而有效提升教学效果。任何一种技术融入教学过程中,都需要适应教育教学环境。未来人工智能教育必将突破传统教育教学模式,逐步向人机共存、共生的形态发展。未来如果有新的AI类产品出现,如何将其融入到教学中,这又是一个需要进行探索的过程。因此,在人工智能时代,教育的变革是持续的、长久的、动态的。
(四)搜索学习或将成为知识学习的主要方式
互联网发展到今天,可以看到人们生活在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学习过程中会有海量的学习资源呈现在人们面前。在数据资源唾手可得的时代,知识到底对于人们意味着什么,是不是所有的知识都需要全部掌握?如果需要的话,人类的生命周期有限、记忆力有限,没办法在有限时间内全部掌握每天指数级增长的知识。因此,在人工智能时代,人类对于知识学习出现两种形式:一种是借助于技术手段完成学习能力的提升,例如智能导师系统、个性化学习平台等,这种方式是需要学生掌握一些知识的;另外一种是由计算机存储功能承担知识数据记忆,学习中不再要求学生掌握什么样的知识,只需要学生利用ChatGPT等技术产品通过搜索问答的方式获取所需知识。在这种知识学习方式下,知识学习由记忆学习转变为利用知识搜索学习,但是又与传统搜索不同,ChatGPT具备自然语言理解、分析等功能,可以从海量知识中遴选并呈现有效知识信息,并通过分析和总结资料帮助学生更快、更直接、更有效地获取学习资源。学习不再是仅仅依靠通过课堂获取教师讲授的教材知识内容。目前ChatGPT产品对中国用户没有全面开放,百度于近期也发布了ChatGPT同类产品“文心一言”。搜索和聊天机器人产品在未来有可能并行存在,搜索引擎会采用类似聊天机器人的形式呈现。知识学习更多的是采用一问一答的对话形式来完成的,教育生态环境回归到苏格拉底“产婆术”、孔子“启发式”等一对一生态环境,人们在搜索的过程中完成个性化学习。因此,在未来人工智能时代,“搜索也是一种学习”的观点可能会得到人们的认可。未来的教育不是帮助学生在学校教育中积累足够的知识,以此为以后的工作和生活服务,而是成就学生在有限生命周期内的终身学习,知识的掌握和积累不再显得尤为重要。《教育2030:未来的教育和能力》报告中提出未来教育学习是能力和素养导向的终身学习,是虚拟和现实融合的教育学习。
三、ChatGPT介入教育或将存在潜在风险
ChatGPT作为新鲜事物,出现时间较短,各个方面不够成熟,技术层面、应用层面等都处于讨论探索阶段,需要进一步结合实践不断完善,当前介入教育系统后或将存在一些风险需要规避。
(一)知识的真实性、权威性难以保证
利用ChatGPT可以依据学生提出的问题生成相应的内容,但是其思考的过程如何佐证、数据来源是否准确、是否具有权威性难以知晓。ChatGPT只是告诉了学生结果,但是思考和分析的过程无法了解。同时,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描述准确度不够,那么呈现的结果也会有误差,错误的信息会对学生学习产生干扰。此外,由于人类日常使用语言的习惯和AI产品存在一些差异,某些词语在现实发展应用中被赋予新的特殊含义,可能会导致生成内容准确度不够。ChatGPT其实擅长一些文科类文本问题的处理,在处理逻辑性比较强的问题时,生成的内容可能不够准确。此外,ChatGPT在回答问题时可能引用或者借鉴某个文献的观点或者资料,但是像这种大规模语言训练模型不会标识具体引用哪些语料,这种情况容易造成抄袭现象。ChatGPT在首页也申明了其局限性,提到“偶尔可能产生错误的信息”,这说明了ChatGPT是基于特定语言训练的,目前在国内还没有中国式的ChatGPT,虽然有百度发布的“文心一言”,但是都会存在无法识别一些异构语言的情况,导致机器翻译或者识别的结果不够准确,产生不恰当或者错误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