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校“优势学科”发展溢出效应探究
作者: 曹茂甲 李倩文
摘要:高校“优势学科”发展溢出效应是在高校学科发展过程中,“优势学科”的发展对其他学科所产生的联动作用,主要通过学科生态演化机制、知识梯度转移机制以及学科治理耦合机制来实现。通过对近几年各高校发展情况的抽样调查可以发现,“优势学科”发展溢出效应存在着不同的影响范围,并且与学科之间的距离以及“优势学科”本身的发展水平有显著的关联。因此,从实现整体发展考虑,各高校需要在强化溢出主体、拓宽溢出路径、扩大溢出范围、提升溢出效能几个方面加以改进。
关键词:高校;优势学科;学科发展;溢出效应
一、引言
随着第二轮“双一流”高校名单的公布,学科建设的重要意义已经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作为大学建设的基本单元[1],很多高校将学科的发展规划与院系的发展战略相互绑定,利用其资源依赖属性[2][3],不断增加投入、调整制度、加强评价等方式来刺激发展,学科体系求全、求大的倾向越发明显。例如,许多行业特色型高校增设了一批与行业关系松散的学科专业,并在规模扩张的过程中,相继修改学校名称,试图走综合性大学的办学道路,导致“去行业化”的倾向。[4]
然而学科并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而是高度分化和高度综合并存的知识组织[5],其发展速度不仅取决于自身禀赋和资源投入,也依赖于周边学科的发展影响[6],需要在相互协同、相互支撑、共生共荣的良性学科生态之中实现可持续发展。2018年8月,教育部发布的《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强调,要以学科为基础,注重结构布局优化协调,统筹学校整体建设和学科建设。学科建设正在从“管理—投入”模式向“整合—协同”模式转变。
就目前来看,在学科发展规划上仍然存在着“增优”和“扶弱”两种不同意见。持前一种观点的人认为,通过“优势学科”的培育和建设,可为高校在竞争中抢占制高点,带动学校整体发展,[7]实现主体学科、主干学科、支撑学科、特色学科协同发展;[8]持后一种观点的人认为,一味强调“一流学科”而对不相关的弱势学科进行合并与裁撤,不利于构建科学的学科组织生态,[9][10]学科形成特色和优势要切实把握好当前与长远的关系,努力构建同存共荣的生态结构。[11]两种观点都认为学科之间存在互动共进的关系,主要的分歧在于如何调整资源分配实现发展效益的最大化。因此,在现有知识分类体系下,找到学科之间相互关联的规律,通过分析学科的辐射作用探寻发展的平衡点,是建设高质量的学科生态系统的首要问题。
二、“优势学科”发展溢出效应概念阐释
“溢出效应”这一概念出自经济学领域,主要是指一个组织在进行某项活动时,不仅会产生活动所预期的效果,而且会对组织之外的人或社会产生影响,也就是某项活动的外部收益。例如经济发达地区对周边区域的带动作用[12]、高等教育对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作用[13]、学校对文化精神的传承、推广作用[14],都可以称为溢出效应。本研究将这一概念引申到学科之间的相互关系之中,用来指代某一学科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对其他学科发展产生的正向影响,并将其称之为“学科发展溢出效应”。
学科发展溢出效应主要体现在学科之间演化与互动的关系上。由于学科之间存在着生物链、生态位、生物圈等自然拟化现象[15],所以每一个学科或多或少、或近或远地与其他任何一个学科相关联,[16]基于教学与科研的合作交流而呈现一种复杂有序的耦合网络。[17][18]从学科发展历史来看,学科组织模式建立在学科分化的基础之上[19],中世纪至今,高校经历了神学—古典文学—应用科学—纯粹科学—多学科共存的转变。[20]在当代,这种分化发展模式仍然在学科演化和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例如大连理工大学的化学学科通过本身的溢出,产生了生命科学、环境科学和制药学,并快速发展,在学科评估中取得很好成绩;厦门大学的农学学科在没有专门院系组织的情况下进入了ESI排名的前100,这主要得益于能源、医学、环境与生态、化学与化工、海洋等学科领域的发展。[21]这种实现学科分化和知识扩散的内在机制就是学科发展的溢出效应的具体体现。在高校学科体系内,“优势学科”处于统领地位,是学校整体发展的“中枢”,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与其他学科逐渐形成了强相关学科、弱相关学科、边缘学科、外围学科的“中心—外围”结构。在这样的差序格局的影响下,“优势学科”的发展溢出效应会有所区别,因此会呈现放射状的模式结构,溢出的内容主要包括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以及发展资源三个方面(如图1)。
由于有“优势学科”发展溢出效应的存在,细小的专业知识浪潮推动了学科的不断分化和专门学术领域的细分与发展,进而演化成由点到线的小世界网络结构,[22][23]在不断向专业化、精细化发展的同时形成交叉学科以解决综合性问题,[24]学科知识的传播扩散促进了学科的协同、交叉、融合、发展与创新,[25]不断推进外部知识融合、内在知识汇聚与科学合作。[26]学科发展也同时受到不同学科之间的组织安排、功能定位等方面的影响,形成了知识层面相互补充、相互渗透、相互借鉴的关系,[27]这种关系也是实现“优势学科”溢出效应的重要因素。
总的来看,“优势学科”发展溢出效应的过程要素可以分为溢出主体、溢出对象、溢出路径和溢出影响。溢出主体主要是“优势学科”,这些学科往往也代表了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和品牌特色,影响着高校未来发展的走向;溢出路径是对高校进行学科溢出的具体渠道,例如知识网络、交流协同、资源共享等方式;溢出对象是“优势学科”以外的学科,与“优势学科”的差序关系构成了不同的学科生态位;溢出影响是溢出效应所体现出来的效果,主要表现为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发展资源方面的提升。在“优势学科”发展溢出效应实现的过程中,“优势学科”主要通过知识梯度转移的方式,对其他学科发展产生带动作用,这种带动作用的强度和范围受到“优势学科”发展水平、一般学科的生态位以及二者之间互动关系的影响。
三、“优势学科”发展溢出效应的实现机制
“优势学科”发展溢出效应的本质是在特定环境下知识的演化和扩散,主要通过学科生态演化机制、知识梯度转移机制以及学科治理耦合机制得以实现。
1.学科生态衍化机制
从学科生态学的视角看,高校学科之间存在着特定的联系,每一个学科都无法孤立存在,一个学科产生变化,其他的学科必然会受到波及,从而引起整体学科生态的衍化。从学科发展的谱系角度来看,学科之间存在着由上至下的树形结构就是学科衍化的结果,例如当前我国共有14个学科门类,每个学科门类当中的一级学科和二级学科都处在不断地发展变化过程之中,学科之间存在着特有的亲缘关系。学科生态系统是否完备往往就取决于学科之间关系的协调性,“优势学科”利用自身优势实现整体带动是学科生态体系完善的标志。
“优势学科”发展溢出效应主要通过学科生态衍化过程中的知识互动和环境影响两种方式来实现。在知识的互动关系上,学科是专业化知识体系逐渐走向成熟后分化的结果,[28]几何学、物理学、生物学以及心理学的产生都与哲学、逻辑学的发展密不可分的,数学的发展直接催生了计算机科学的诞生。知识固有的扩散属性是学科发展溢出的主要方式。在环境影响方面,社会结构的复杂化趋势使得单一学科对于现实场景中的问题解决越来越无能为力[29],开展学科交叉和跨学科合作已经成为高校适应当下社会需求的重要任务[30],而这个过程体现了学科生态衍化的方向,构成了“优势学科”发展溢出效应的重要条件。
2.知识梯度转移机制
“优势学科”发展溢出效应主要是通过知识创新、转化、联动的方式实现整体性的带动作用。这个过程当中,不同学科按照关系远近差别产生了梯度性的转移现象。一般高校在创立之初主要是面向特定领域,少数学科得到了更有效的扶持而成为“优势学科”,随着这些“优势学科”的快速发展,其资源和影响力也同时让部分弱势学科受益,逐渐形成了主干学科、周边学科和外围学科的梯度关系。从梯度转移理论的动态发展观来看,高梯度区域的发展能够带动整个区域的梯度水平,不同梯度都会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和提升。[31]
因为高梯度区域的一流学科往往置身于“共生群落”,并由若干特色学科、支撑学科以及关联学科等组成学科体系,[32]自然也会产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有研究指出,一流学科在知识的共享、整合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其知识溢出对多个组织间的知识稠合度具有贡献,促使相关知识得以改造和激活,并推动相关组织的可持续发展。[33]正是由于这种正外部性作用的发挥,“优势学科”在自身发展的过程中也会或多或少影响其他学科,并形成一定程度的示范效应,从而从整体形塑学科生态系统结构。
3.学科治理耦合机制
学科的发展都是内外部因素不断耦合的过程,能否实现良性发展的关键在于是否构建了良好的秩序,实现整体的和谐。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整体调控对于学科的发展起到了关键性的影响,例如专门设立了统一的学科目录、统一进行5年一次的学科评估活动等都是学科生态变革的主要驱力。从学科建设角度来看,学科知识体系与高校职能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通过系统的组织和优化将分散的学科要素进行制度化安排,能够实现学科资源的开发与增值,提升资源的使用效率和学科的发展动能。
从组织关系视角来看,学科治理本身就是对学科的外部功能和内部结构的调控,通过对学科组织结构的调整,将学科体系进行有序整合,将知识生产、知识传递、知识应用等外部功能与人才、经费、资源平台等进行合理规划,推动学科走向联合。例如2020年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决定,新增交叉学科作为我国第十四个学科门类,并将国家安全学和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设为其下一级学科,以跨学科方式重新构建知识间的联系,成为既有知识分类体系下的新要求。学科治理体系将学术体系、人才、资源统一调配,重塑学科之间的关系,可以对“优势学科”发展溢出效应产生深刻的影响。
四、“优势学科”发展溢出效应的实证检验
无论从理解学科发展的内在规律角度还是从解决学科建设的实践问题角度,都需要把“优势学科”发展溢出效应产生的作用剥离出来,对其影响程度、影响范围和产出效益进行实证检验,为学科发展战略选择提供参照。
1.基本假设
要证实高校“优势学科”发展溢出效应存在的现实意义,必须要回答3个问题:“优势学科”能否有效带动其他学科的发展?“优势学科”能够在多大范围内对周边学科产生影响?加强“优势学科”能否提升整体的发展效益?基于以上问题,本研究提出三点假设,通过验证假设来依次解答上述问题。
假设一:“优势学科”能够通过学科发展溢出效应带动其他学科共同发展。
本研究所探讨的问题是“优势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问题,“优势学科”如果能够通过学科发展溢出效应带动其他学科共同发展,则说明高校学科发展并非孤立性的,而是在与其他学科相互扶持、相互影响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学校应当重点建设“优势学科”,通过溢出效应实现整体发展,否则就要为非优势学科提供更多资源,实现均衡发展。
假设二:受到学科关系距离衰减规律的影响,“优势学科”通过溢出效应带动其他学科共同发展是局域的而非全局的。
学科之间的距离反映了学科之间相关联的程度,这种程度对于知识体系的交叉和融通都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学科发展溢出的强度随着学科之间距离的增大而减小,也就是说学科发展的溢出效应在空间范围内是有限的。因此,本研究推断,“优势学科”通过溢出效应的影响作用具有有限性,可能无法带动所有学科的发展,在影响范围以外的学科要强调自主性发展。
假设三:“优势学科”的发展水平能够影响其溢出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