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流湾区研究型大学集群科研创新竞争力比较研究

作者: 胡德鑫 李美茹

一流湾区研究型大学集群科研创新竞争力比较研究 0

摘要: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快速迭代驱动与产业结构升级持续演进的背景下,一流湾区研究型大学集群的科研创新竞争力水平成为驱动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石与有效路径。本文以四大一流湾区进入QS世界大学排名前400的48所研究型大学为研究对象,基于SciVal科研管理平台及其他公开渠道相关数据,从科研创新环境、投入、产出和影响力四个方面解析其科研创新竞争力水平。研究结果显示:在科研创新环境上,四大湾区均具有各具特色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与高等教育已形成共生共荣的耦合关系。在科研创新投入上,粤港澳大湾区处于快速增长状态。在科研产出上,近20年来粤港澳大湾区校均论文发表量和专利申请量年均增长率居四大湾区之首,但从篇均被引和发明专利占比来看,与其他湾区相比,还存在较大提升空间。在科研创新影响力上,粤港澳大湾区学科归一化影响因子大于1的比例达到100%,在应用型学科层面表现相对突出,但基础学科影响力亟待提升;论文国际合作占比较高,维持在40%至60%之间。

关键词:粤港澳大湾区;研究型大学集群;一流湾区;科研创新竞争力一、问题提出

打造全球高等教育高地,加快培养一流创新人才,已成为世界主要大国在激烈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的共同战略选择。[1]湾区作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集群孕育的有效环境载体,在高等教育协作共同体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研究型大学集群的形塑可为湾区经济发展提供原始创新的强大内驱力以及丰富的高素质人才资源。数据显示,位于交通腹地的湾区涵盖着世界60%的大都市,其经济总量在全球占比高达75%,湾区经济已然同全球经济紧密相联,为人力资本累积和高等教育发展提供强大动力。传统上,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和东京湾区为老牌世界著名湾区。近些年来,我国着力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使粤港澳大湾区逐步成长为国内经济发展最具生机的区域之一,未来这里必会成为中国经济,乃至世界经济新的亮点。《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2019)明确指出湾区发展的顶层制度设计和规划,要以创新能力为核心来构建科技创新体系,促进湾区内经济稳步发展,打造世界范围内极具竞争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总之,明晰粤港澳大湾区科创中心的战略定位,提升湾区内研究型大学集群的科研创新竞争力,对打造人才高地、提升国家整体高等教育影响力尤为重要。

总的来看,在国际竞争合作中,一流湾区不仅仅是相关国家交流的重要平台,同时也是全球技术革新的启明灯和全球经济发展的领跑者。有学者指出,目前我国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态势可与世界一流湾区比肩,但在高等教育发展以及科研创新水平方面的差距仍需追赶弥补。因此,本研究以四大一流湾区进入QS世界大学排名前400的48所研究型大学为研究对象,基于SciVal科研管理平台及其他公开渠道相关数据,从科研创新环境、投入、产出和影响力四个方面比较其科研创新竞争力水平。基于此,解析粤港澳大湾区与其他传统三大湾区在科研创新中存在的痛点与难点,能够为粤港澳大湾区打造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研究型大学集群,继而提升其整体科研创新竞争力提供有益借鉴与科学参考。

二、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择

参考QS世界大学排名2022年排名最新结果,选取四大一流湾区进入排名前400的48所研究型大学作为研究对象来进行对比分析。本文按照不同湾区将48所大学分为四个群组,组成湾区研究型大学集群,利用Scival科研管理平台及其他公开渠道分别对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东京湾区以及粤港澳大湾区的研究型大学集群科研创新竞争力数据进行收集和整理。四大湾区进入QS排名前400名对标大学的数量分别为26所、7所、6所和9所(表1)。由于不同湾区内进入QS排名前400的学校数量差异较大,故下文比较分析时部分指标采取校均数据来进行测量。

(二)科研创新竞争力评价指标选取与说明

目前,我国已构建起基于科学计量学为技术范式,以教学评估、学科评估、学位点评估、大学排名乃至“双一流”动态评价为评价客体的高校多元评价体系,在保障高等教育质量、提升国际竞争力上发挥着强有力的助推器作用。[2]但关于高校科技创新竞争力评价相关研究还相对较少。从本质定义上看,科技创新竞争力是指在科技创新活动不断突破地域、组织、技术界限的背景下,各国推进原创性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由基础环境、资源投入、成果产出、国际影响力等多种要素构成的综合能力或水平。借鉴余荔等学者的研究设计思路[3],本研究从科研创新环境、科研创新投入、科研创新产出、科研创新影响力四个维度对世界四大湾区研究型大学集群的科研创新竞争力进行对比评价,探讨四大一流湾区的差异与优劣(表2)。

科研创新环境维度选取经济基础、地理区位、高等教育水平和代表性企业四个一级指标,其中经济基础主要选取各湾区人均GDP和第三产业比重作为测量指标。地理区位主要选取湾区占地面积和国际港口数量两个测量指标。上述两个一级指标旨在描绘四大湾区内研究型大学所处的经济和自然环境,论述其科研创新竞争力发展的条件基础及依托路径。高等教育水平通过四大湾区内高等院校以及进入QS排名前400名的大学数量体现。代表性企业以湾区内进入世界500强企业数量体现,并对典型企业进行简要分析。

科研创新投入维度选用资金投入和人力投入两个一级指标,分别以R&D科研经费以及R&D从业人员数量来对湾区科研创新投入程度进行对比分析。

科研创新产出维度选取论文发表和专利水平两个一级指标,其中论文发表从两个维度进行测量,以校均发表论文数量分析对比论文产出数量,以论文篇均被引频次衡量论文产出质量;专利水平选取湾区内研究型大学集群的校均专利申请量、校均专利授权量和发明专利占比三个测量指标进行对比。

科研创新影响力维度选择学科影响力和国际合作态势两个一级指标,其中学科影响力选取不同学科领域论文的归一化影响因子为测量指标;国际合作态势根据湾区内研究型大学集群发表论文的国际合作占比来进行分析。

(三)数据来源

本文主要数据来源为Scival科研管理平台(检索日期为2022年6月7日),其是爱思唯尔公司基于全球最大的同行评审摘要和引文数据库Scopus研发的科研管理分析平台。该平台主要包含5个模块,分别是概览、对标、合作、趋势分析和报告定制。除Scival科研管理平台外,其他数据主要从四大一流湾区所在国家公开渠道进行搜集。

纽约湾范围:纽约-纽瓦克-泽西。旧金山湾区范围:旧金山-奥克兰-圣荷西。本文从美国经济分析局等公开渠道获取美国两大湾区主要区域经济数据。研究与发展经费(R&D)数据来自美国科学基金会(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NSF)。专利数据来自Incopat数据库,该数据库收录了中、日、美、韩及欧洲各国的专利局数据。

东京湾范围包括东京都-神奈川县-千叶县-埼玉县的城市:东京、横滨、川崎、横须贺市、千叶市等。日本的经济数据来自日本统计局,科研创新投入数据来自日本统计年鉴、UIS Statistics数据库,专利数据来自Incopat数据库。

粤港澳大湾区范围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以及位于广东省的九个城市,分别是广州、深圳、佛山、东莞、珠海、惠州、江门、中山、肇庆。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统计数据来自广东省统计局、《广东省统计年鉴》《粤港澳大湾区人才发展报告》,专利数据来自Incopat数据库。

三、世界一流湾区研究型大学集群科研创新竞争力对比分析(一)科研创新环境对比

沿海地区是人口和资本最集中的区域,同时也是世界大多数国家的经济中心,湾区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往往会形成现代化的城市集群以及研究型大学集群。湾区内研究型大学集群的发展与演进促进科研成果向产业成果转化,为湾区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持和充足的人才资源,是湾区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泉。同时,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又为湾区内创新型人才培养和研究型大学集群的发展提供基础和有利环境。通过对世界一流湾区研究型大学集群所处的科研创新环境进行分析,可以为我国粤港澳大湾区研究型大学集群建设和发展提供成熟的经验借鉴。数据显示,除东京湾区因2013年日元贬值导致以美元单位计数的GDP总量在2014年之前呈下降趋势外,四大湾区经济总量在近年来均呈较为稳定的增长趋势。经济稳定增长助力湾区内科研创新起步及发展,特别是粤港澳大湾区GDP总量呈现较快增长趋势,2011至2020年年均增长率达到6.8%,已逐步缩小与东京湾区和纽约湾区的差距(图1),为该湾区研究型大学发展提供较强助力。

表3数据显示,在地理环境维度,纽约湾区面积为3.7万平方公里,拥有天然深水良港——纽约港,为经济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2018年湾区内人口近2020万,人均GDP为8.22万美元,经济总量约占全国的9.3%。至2018年,22家世界500强企业的总部都位于纽约湾区,其中金融领域居多,包括摩根大通、花旗、高盛、摩根士丹利等,第三产业比重占89.4%。纽约湾区内研究型大学集群的发展有湾区内发达的金融经济和完善的产业结构作为保障,同时高等教育的发展也为湾区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才资源以及强大的科研创新生产力。纽约湾区高校数量达到227所,根据QS 2022年世界大学排名,湾区内进入世界前400强的高校有26所,包括世界著名的哈佛大学、耶鲁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湾区内高校规模及高校品质均居四大湾区之首。该发展模式是湾区规划发展中的典范,对指导我国一流湾区建设规划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旧金山湾区占地面积约为1.8万平方公里,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10.04万美元,是四大湾区中人均GDP最高的湾区,其经济总量约占美国GDP的5%左右。旧金山湾区在科技创新领域处于绝对领先地位,被誉为“科技之城”,拥有大批研发机构和大量科技资源,11家世界500强高新技术企业坐落其中,如苹果、谷歌、惠普、英特尔、特斯拉等互联网巨头,湾区内第三产业比重占82.8%。旧金山能成为世界科技创新中心,与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提供的科研创新生产力紧密相连。旧金山湾区拥有各类型高校376所,进入QS排名前400的有7所,其中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顶尖公立大学和斯坦福大学、加州理工学院等一流私立大学,协同创建起加州公、私立系统相辅相成的高等教育体系,形成互为支撑的发展形式。这些院校研究能力强大,培养大批科研人才,如斯坦福大学通过产业联盟计划,促进科研人才、院系及大学同企业合作,促进科技成果商业化。湾区内研究型大学提供的人才资源成为湾区科技创新发展的重要支撑点和核心竞争力。

东京湾区占地面积约为3.6万平方公里,拥有6个大型国际港口,交通便利,其地理基础优越,经济实力雄厚,GDP总量达1.8万亿美元,居四大湾区之首,湾区内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4.02万美元,在四大湾区中排名第三。东京湾区为世界著名的“产业湾区”,截至2018年拥有40家进入世界500强的企业,包括丰田、本田、佳能等著名制造业企业,第三产业占比为82.3%。日本政府非常推崇“官产学研”合作,即政府、企业、大学、研究所四方之间的合作。在企业与高校产学研合作方面,东京湾区为世界典范,多数大企业通常会组建一个由多主体协同共建的中央研究所,负责提供技术支撑,而该研究所则会对接数十所高校和研究机构来保障企业自身不断进行产品创新与技术研发。如丰田研究所以股东公司为首,同丰田工业大学、丰田理化学研究所共同进行研究与技术开发,并向企业提供研究成果,形成较为成熟的“官产学研”发展模式。湾区在高等教育方面实力雄厚,拥有225所高校,占日本全部高校的29%,进入QS排名前400名的大学有6所,东京大学、东京工业大学、早稻田大学、庆应义塾大学等著名高校坐落其中,向湾区企业输送着大量科技创新人才。总的来看,高校和科技人才的高度聚集,极大程度提高着东京湾区科研创新竞争力。

粤港澳大湾区面积为5.6万平方公里,人均GDP为2.31万美元,落后于其他三大湾区,但其占地面积最广,地理位置优越,拥有16个国际港口,物资流动高度繁忙,GDP总量约占全国的11%左右,经济总量高、增速快,产业体系完备,在国内处领先水平。粤港澳大湾区进入世界500强企业有20家,招商银行、中国平安等金融企业,腾讯、华为等信息技术企业均坐落在大湾区内。由前文可知,世界湾区产业结构呈明显的服务业特征,较其他三大湾区来看,粤港澳大湾区第三产业比重较低,仅为65.6%。粤港澳大湾区拥有各类大学共173所,进入QS排名前400名的大学有9所,高校数量较其他三大湾区有一定差距,且优质教育资源配置不平衡。有研究表明,粤港澳大湾区由于城市两级分化的聚集特征,地区合作程度低,使得高校间知识溢出和技术共享受到阻碍。[4]尽管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迅速,但同时也能看到,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资源分配与其经济优势不匹配,产业结构有待优化,高等教育发展仍有进一步提高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