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城市群产业变革背景下高水平学科建设路径研究

作者: 徐银燕 王志强

粤港澳城市群产业变革背景下高水平学科建设路径研究 0

摘要:学科建设与产业发展是动态适应的关系,学科建设为产业变革提供人才和科技支撑,产业变革是学科建设的外部驱动和重要依循。通过文献分析、统计分析和比较研究,发现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高水平学科存在分布不均衡、与产业发展契合度不够、对产业转型升级贡献度不高等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从深化机制体制改革、加强顶层设计、优化学科结构、深化推进科产教融合、优化学科组织等方面作出变革,实现高水平学科建设与区域产业发展的对接。

关键词: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产业发展;高水平学科建设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已经形成一批优势明显、与现代产业体系密切相关的高水平学科群和优势学科,在一定程度上为产业转型升级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但是,由于高水平学科在不同城市、高校、领域等分布不均衡,导致高水平学科建设与大湾区产业发展现状以及未来布局的契合度不够,对产业转型升级支撑力仍显不足。当前,在高等教育相关文献中,学界比较多地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科技创新、专业结构调整、职业教育的角度提出促进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产业发展的策略,但从学科建设尤其是高水平学科建设的角度提出推进大湾区产业发展的研究并不多见。对粤港澳城市群产业发展背景下推进高水平学科建设进行研究,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通过文献分析、数据分析和比较研究等方法,阐释粤港澳城市群产业结构特征,分析粤港澳城市群高水平学科规模、数量、水平、布局等情况,分析高水平学科与产业发展的适切性,提出粤港澳城市群高水平学科建设的路径,可以为国家“双一流”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区域高等教育发展规划以及高校学科建设等提供决策参考。

一、粤港澳城市群产业的发展现状

学科建设与产业发展是一对动态适应的关系[1],两者之间协同推进、相互支撑、互为影响。学科建设要主动适应产业发展、契合产业需求,根据产业发展、演变、转型升级而设置、调整或优化,为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持、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产业发展是学科建设的起点和终点,是学科建设的外部驱动力。服务产业需求是学科建设重要的价值导向和基本遵循,也是现代学科发展的重要原动力,服务产业的水平和质量是考核学科建设绩效的重要指标。因此,高校学科建设要在主动适应产业发展任务和使命中发挥基础性和引领性作用。[2]总体来看,粤港澳城市群产业结构如下。

(一)粤港澳城市群三次产业结构分析

粤港澳城市群具有良好的产业基础,产业门类齐全,金融业、电子制造业、汽车生产等在全球具有一定影响力,世界级电子信息制造产业集群初见端倪,智能家电产业集群已初步形成。[3]关于粤港澳城市群的产业结构,学界有两种观点:一是三次产业结构呈现“三二一”发展格局[4];二是大湾区三次产业结构呈现二、三产业“双支柱”发展格局。[5]本研究在分析香港统计年刊(2022年版)、澳门统计年鉴(2021)以及广州、深圳、佛山等市2021年统计年鉴的基础上,提出粤港澳城市群产业结构呈现“三二一”发展格局和 “二三一”发展格局并存的特征。具体如下:一是香港、澳门、广州、深圳、佛山、珠海、肇庆等三次产业结构呈现“三二一”发展格局,第三产业更为突出。表1显示,香港、澳门第三产业占比均超过90%,现代服务业发展程度处于高位,其中,香港第三产业占比达93.4%,位居大湾区城市群之首。澳门第三产业占比达91.3%,服务业发展基础较好。广州、深圳的第三产业发展呈现良好态势,占比分别为72.5%和62.1%。佛山、珠海、江门、肇庆等城市的第三产业占比超过一、二产业。二是东莞、惠州、中山等城市的产业结构呈现出“二三一”格局,第二产业更为突出,占比超过或接近50%,超过第三产业。

(二)大湾区城市群产业发展趋势

为大湾区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国家赋予香港、澳门以及珠三角九市等粤港澳不同城市以不同的战略定位、发展目标和发展举措。相应地,香港、澳门以及珠三角九市等根据城市发展定位和自身的产业基础,制定产业发展规划,明确产业布局。例如:香港要建成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资产管理中心和全球离岸人民币业务枢纽,其支柱产业为金融、航运、贸易、物流、地产等。澳门要建设成为世界旅游中心、多元文化共存的合作交流基地、澳门—珠海跨境金融合作示范区和世界一流中医药生产基地,博彩、旅游休闲服务业是支柱产业,科技研发、高端制造、中医药、文旅会展、现代金融等是今后重点发展产业。广州要建成国际科技创新枢纽和湾区城市群核心门户城市,深圳要建成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和全球海洋中心城市,都要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未来产业。此外,佛山、珠海、东莞、中山、惠州、江门、肇庆等城市,都制定了相应的产业政策,明确“十四五”期间的产业布局。

粤港澳城市群产业变革背景下高水平学科建设路径研究本文分析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总体方案》以及广东省、珠三角九市“十四五”发展规划等政策文本,对上述政策文本中出现“十四五”期间需要大力发展支柱产业、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的重要词汇进行词频分析,并截取排名前20的词汇,形成粤港澳城市群“十四五”期间产业布局的词频表(表2)和词云图(图1)。

从表2可以看出,词频率最高的是制造,出现11次。词频率排第二的是新能源和材料,均出现10次。词频率排第三的是经济,出现9次。健康和数字词频率排第四,均出现8次。此外,现代、高端、设备、服务业、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智能、服务业、海洋等出现次数也比较多,均在5次以上。图1的词云图分析结果与词频表一致,最突出的词汇是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其次突出的为经济、数字、健康、装备、智能、高端、服务业等。由此可见,粤港澳城市群“十四五”期间重点发展的产业为: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数字经济、生物医药与健康、现代服务业、新一代信息技术、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智能机器人、海洋经济等。

二、粤港澳城市群高水平学科发展情况

为把大湾区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粤港澳城市群需要以高水平学科建设为抓手,打造高层次创新人才队伍、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建设高层次科技研发平台、产出高水平成果,为湾区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智力、人力和技术支撑。

本研究将进入“2021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前1000名的大学视为高水平大学。根据软科发布的“2021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大湾区2021年拥有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城市大学、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澳门大学等22所高水平大学。在地域分布上,22所高水平大学中,珠三角九市 13所,占59.1%;香港7所,占31.8%;澳门2所,占9.1%。 另外,本研究将粤港澳大湾区22所高水平大学中进入“2021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的学科界定为高水平学科。22所高水平大学中,拥有435个高水平学科。高水平学科在各高校和不同学科领域分布情况如表3。

(一)高水平学科在不同城市的分布情况

广州和香港是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大学和高水平学科的高地。如前所述,广州拥有高水平大学9所、香港7所、深圳2所、澳门2所、佛山1所。如表4所示,香港拥有高水平学科数为208个,广州为159个、深圳为39个、澳门为27个。这些高水平大学和学科较好地为所在地区、城市的产业发展提供智力、人才、科技支撑。但是,珠海、惠州、东莞、中山、江门、肇庆等城市是大湾区高水平大学和高水平学科的“洼地”,高水平大学和高水平学科数均为0。

(二)高水平学科在不同高校的分布情况

如表3所示,粤港澳大湾区435个高水平学科中,中山大学、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3所高校拥有40个以上高水平学科,香港城市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等5所高校拥有30个以上高水平学科,香港科技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深圳大学等9所高校拥有20个以上高水平学科。华南农业大学、南方医科大学、澳门科技大学等7所高校拥有高水平学科低于10个。其中,中山大学入选学科数为50个,高居榜首,排第二至四名的分别为香港大学(49个)、香港中文大学(42个)、香港理工大学(34个)。排名前五的高校中,香港地区占了4个,广东为1个,澳门为0。

(三)高水平学科在不同学科领域的分布

在五大学科领域的435个学科中,拥有高水平学科最多的学科领域是工学(213个),第二为社会科学(91个),第三为理学(61个),第四为医学(39个),第五为生命科学(31个)。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工程领域和社会科学领域进入世界一流学科数量,多于理学、医学、生命科学等学科领域。

表5显示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学科在具体学科的分布情况。

从表5可以看出,粤港澳大湾区的435个高水平学科中,拥有高水平学科数量最多的学科为材料科学与工程、电力电子工程、化学和环境科学与工程,均为16个。其次为计算机科学与工程、通信工程,均为15个。再次为化学工程、纳米科学与技术,均为14个。矿业工程、遥感技术、生态学、船舶和海洋工程、海洋科学拥有高水平学科数均低于3个,数量较少。航空航天为0。由此可见,粤港澳大湾区已经形成一批优势明显的高水平学科群,主要集中在工学学科领域,拥有213个高水平学科;社会科学、理学这两个学科领域表现较优,并形成一批强势学科群。

三、粤港澳城市群高水平学科与产业的适切性分析大湾区已经形成较大规模的高水平学科,形成一批优势明显、与现代产业体系密切相关的高水平学科群和强势学科,在一定程度上支撑产业转型升级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但是,高水平学科结构与大湾区产业发展契合度尚需进一步提升。主要表现为,大湾区城市群高水平学科不仅对当地优势传统产业、战略性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支持不足,更是缺乏对现代服务业、海洋经济、航天航空等未来重点发展的产业支撑。

(一)从总体来看,高水平学科结构与大湾区产业结构契合度尚待进一步提高

相关研究表明,农学与第一产业有较强的相关性,工学、理学、管理学和经济学与第二产业有紧密联系;文学、管理学、理学、经济学和工学则与第三产业有较强的相关性。[6]总体上看,大湾区已经涌现出一批支撑现代产业体系、重点发展产业的高水平学科,高水平学科与产业之间具有一定适应性。从前述研究来看,工学、社会科学的高水平学科所占比例较高,理学、生命科学、医学所占比例较低。支撑大湾区第二、第三产业发展的学科数明显超过第一产业,其中高水平学科数量最多的工学,拥有213个,占48.97%;排第二的是社会科学,拥有91个,占20.92%。这表明,高水平学科结构与粤港澳大湾区“三二一”和“二三一”产业结构基本吻合。

同时需要认识到的是,由于高水平学科在各学科领域分布具有不均衡性,导致高水平学科与大湾区产业发展的契合度仍需进一步提高。具体表现为:生命科学、医学的高水平学科占比较低,排第四的是医学领域,拥有高水平学科数39个,占8.97%;排第五的是生命科学,拥有高水平学科数31个,占7.13%。这显然还难以支撑大湾区未来要推动生物技术发展壮大为新支柱产业的战略部署,与大湾区要在生物医药、高端医学诊疗设备、基因检测等重点领域培养一批重大产业项目的发展战略不够匹配,也跟香港、澳门、广州、深圳等城市要发展生物医药、生命健康、健康医药等产业布局的契合度不够。

(二)从区域层面来看,高水平学科与区域产业布局尚待优化

总体来看,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学科建设成效明显,已经成为引领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先行地,为大湾区产业转型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支撑。但是,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大学、学科在不同地域、学科领域、校际、科际之间分布不均衡,导致高水平学科与区域产业布局还存在不适应性。

1.香港和澳门。香港聚集了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大学、香港城市大学等7所高水平大学,拥有经济学、管理学、金融学、旅游休闲管理、电力电子工程、计算机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药学、口腔医学、基础医学等高水平学科208个,数量多。覆盖学科面广,54个学科中,覆盖了51个学科,覆盖率达94%。同时,环境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管理学、经济学、电力电子工程、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等高水平学科数量较多,它们能够为香港的现代服务业、金融、贸易等传统支柱产业提供良好的支撑作用。再则,工学、社会科学、理学领域的高水平学科数量占比较高,依次为42.3%、29.3%、14.9% ,说明香港高水平学科结构对支柱产业布局契合度比较高。但是,香港要更好地融入国家发展大局,走出产业结构单一、制造业空心化的发展困境,还要大力发展特色金融、人工智能、医疗、创意产业、高新技术、物流、文旅会展、专业服务、海洋经济、航天航空等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而与之匹配的临床医学、遥感技术、医学技术、口腔医学、公共管理、法学、海洋科学、船舶与海洋工程、航空航天工程等高水平学科数量较少或者缺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