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之言 | 从杨叔子看大先生之大 摘要:杨叔子(1933-2022)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原华中理工大学)老校长、教授。称杨叔子为大先生比其他称谓都恰切。杨叔子作为大先生,大在哪里?从个体特殊性而言,大在其集科学家、思想家和
粤港澳大湾区研究 | 一流湾区研究型大学集群科研创新竞争力比较研究 摘要: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快速迭代驱动与产业结构升级持续演进的背景下,一流湾区研究型大学集群的科研创新竞争力水平成为驱动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石与有效路径。本文以四大一流湾区进入QS世界大学排名前40
粤港澳大湾区研究 | 粤港澳城市群产业变革背景下高水平学科建设路径研究 摘要:学科建设与产业发展是动态适应的关系,学科建设为产业变革提供人才和科技支撑,产业变革是学科建设的外部驱动和重要依循。通过文献分析、统计分析和比较研究,发现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高水平学科存在分布不均衡
粤港澳大湾区研究 | 粤港澳高校合作办学界面管理的现实与重构 摘要:新时代国家战略下,粤港澳高校合作办学深入发展,制约因素逐步凸显。运用界面理论概念,对合作办学活动的协调性、动态性、功能性特点进行分解,将其困境归因为组织界面、流程界面、任务界面的结构性矛盾。提出
高教管理 | 隐忧与出路:数字规训之于大学学术评价的审思 摘要:受指标逻辑和实证主义思潮影响,数字为本的全景场域成为规训新时代高等教育评价的重要方式。数字因其具有“量度”与“支配”的双重特性,较好地契合了大学学术评价追求可比较且便捷的实然诉求。随着数字话语的
高教管理 | 高等教育发展与共同富裕耦合协调水平测度及时空分异演变分析 摘要:利用熵值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测度高等教育发展与共同富裕耦合协调水平;借助泰尔指数、莫兰指数、核密度估计分析其区域差异、空间相关性和动态演进趋势。研究结果表明:2011-2020年高等教育发展和共同
职业教育 | 职业教育与新质生产力:创新生态系统理论视角下的双向赋能 摘要:新时代背景下,职业教育不仅对于社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而且对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新质生产力是新时代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为职业教育拓展了巨大的发展空间。职业教育为新
职业教育 | 基于“岗课赛证训创”的南粤家政高质量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摘要:文章在分析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相关理论的基础上,以清远职业技术学院现代家政管理专业的实证案例为载体,在“工学结合”“产教融合”和“岗课赛证”的基础上,提出了以“岗课赛证训创”为核心的南粤家政高质
劳动教育 | 大学生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的实践批判、路径优选及策略创新 摘要:针对课程目标矮化、课程内容异化、课程实施畸重畸轻等问题,大学生劳动教育亟需实施“全息融合化”的课程建设战略,坚持劳动教育与德智体美全面融合、与专业教育全程融合、与闲暇教育深度融合,亦需“全域体系
劳动教育 | “劳动惯习”:大学生劳动教育的目标、难点与着力方向 摘要:作为大学生成长成才必要途径的劳动教育,其根本目标在于树立正确劳动观、养成良好劳动惯习、锻造积极劳动精神,然而,当前劳动教育面临场域-惯习的边缘化和虚弱化、劳动教育目标-过程的功利化和浅表化、劳动
比较教育 | 美国博士生教育:国家战略、资助制度与改革动向 摘要:美国博士生教育是世界上培养年轻一代研究者和大学教师的典范模式之一。博士生教育是美国学术研究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教育和研究相结合,美国将博士生教育成功纳入国家创新、研究和开发战略体系中,服
比较教育 | 高校教师法治素养的提升:美国的举措及启示 摘要:美国高校十分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法治素养的培育和提升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前提和保障。其教师法治素养培育提升的主要举措包括:内容多元的合规培训;高度法治化的教师事务管理;方式创新的法治服务;形
高校思政 | “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下医学研究生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提升策略探研 摘要:医学研究生作为高层次医学人才的核心力量,其培养质量直接关系到国家卫生事业的未来发展。医学研究生辅导员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实施者,在培养德才兼备的高层次医学人才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本文旨在深入
大学生发展 | 大学生如何在连续创业事件中提升创业能力? 摘要:基于事件系统理论,采用案例研究方法,对一个连续创业大学生10年创业经历进行纵向研究,揭示连续创业事件如何对内通过创业思维模式调整和创业失败学习、对外借助高校创业教育提升大学生创业能力。研究发现:
课程与教学 | 综合性大学音乐学科“创演一体、教研并举”实践育人模式的探索 摘要:华南理工大学艺术学院自成立以来,立足于综合性大学的多学科平台,坚持“以原创作品创演为引擎,带动多学科协同发展与人才培养”的办学思路,积极探索并逐渐形成了“创演一体、教研并举”的实践育人模式。近年
课程与教学 | 新工科背景下我国高等学校学科基础课程跨学科教学改革探索 摘要:基于新工科教学理念及学科基础课程的定位特点,通过对教学育人目标、教学内容、课外实践、评价方式、保障制度等进行分析,探讨如何有效提升学生科学思维与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期望为我国高等学校学科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