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职业教育与新质生产力:创新生态系统理论视角下的双向赋能
作者: 韩飞 金琴花 郭广帅
摘要:新时代背景下,职业教育不仅对于社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而且对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新质生产力是新时代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为职业教育拓展了巨大的发展空间。职业教育为新质生产力提供高素质人才支撑,不断激发其创新活力并推进其持续进步。基于创新生态系统理论,重视职业教育在人力资源开发的潜力,助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赋能新质生产力;强化新质生产力推动职业教育数字化,优化人力资源的配置,助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以期实现二者双向循环赋能。在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过程中,职业教育应与产业升级紧密结合,将培育职教拔尖创新人才定位为新质生产力增长的核心动力,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在新质生产力提升中的作用,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关键词:职业教育;新质生产力;创新生态系统理论;赋能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期间,首次提出了“新质生产力”这一概念。这一概念的核心在于整合科技创新资源,积极引导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以加快新质生产力的形成。这体现了我国在新时代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决心和战略思考。[1]新质生产力的涌现,不仅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且在深层次上改变了生产和生活方式。在技术革命性突破的领域,新质生产力依靠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等新兴技术的支撑,通过技术革新和升级,大幅提升了生产效率和生产力水平。在生产要素创新配置方面,它强调对人力资源、自然资源、资本等生产要素进行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以实现生产效益的最大化。在产业深度转型升级方面,新质生产力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方向转型,实现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新质生产力因此成为当代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指明了未来生产力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其核心内涵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的质变及优化组合。
新质生产力的提出引发了许多学者对其内涵、动因溯源、价值意蕴以及实践路径的深入研究。然而,从教育角度探讨新质生产力及其与教育关系的研究相对较少。教育作为培养和提升人才的重要途径,对新质生产力的推动作用显而易见。祝智庭、戴岭、赵晓伟和沈书生等人强调教育在为未来人才培养方面的重要使命,认为培养高素质人才是数智时代的必然要求[2];姜朝晖和金紫薇探讨了教育对新质生产力的赋能路径[3];李奕研究了新质生产力形成中的教育贡献[4]。深入探究新质生产力与教育之间的内在联系,对于促进新质生产力与教育体系的深度融合,成为当前亟待深入研究与探讨的重要课题。鉴于此,从职业教育在培育拔尖创新人才方面所展现的新质生产力效应的角度出发,系统探讨人力资源在社会生产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并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新质生产力与职业教育之间的相互关系。
一、创新生态系统理论的适切性
创新生态系统,是由创新主体、创新资源与创新环境等核心要素彼此作用、相互影响所构筑的有机整体,其特色鲜明,涵盖开放性、自组织性、多样性、动态性及共生性。开放性表现于该系统与外部环境不断进行的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流。自组织性则指系统内部各要素依据自身特点与需求进行自我调整与优化,以适应环境变化。多样性体现在创新主体、资源及环境的多元性,这些要素间的交互形成了一个错综复杂的网络结构。动态性揭示了系统内部各要素随时间流转而发生的持续变化,以及它们之间交互作用的动态演进。最后,共生性则昭示了系统中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依存与促进,共同推动创新生态系统的蓬勃发展。
创新生态系统理论是一个综合性的理论框架,它重点关注生态系统中各组成部分的交互及其与外部环境的联系。在此理论框架下,新质生产力和职业教育这两个核心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赋能的关系。职业教育作为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致力于培育出既适应新兴产业发展需求,又具备创新与实践能力的人才。而新质生产力则是指那些具有创新性和高附加值的领域,如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和生物技术等。这些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职业教育所培养出的高素质人才的支持,这种支持可以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等模式实现。遵循创新生态系统理论的指导,职业教育需要加强与政府、企业和科研机构等创新主体的协同合作,共同构建和完善创新生态系统。这种协同合作将促进职业教育与新质生产力之间的良性互动,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创新能力的提升奠定坚实基础。在实践层面,需要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与新兴产业的对接,优化人才培养模式,确保其与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求相契合。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教育、科技和人才是推动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核心力量。这一重要论述不仅彰显了党和政府对这些领域的深切关怀,更凸显了它们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决定性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我们要实实在在地把职业教育搞好,要树立工匠精神,把第一线的大国工匠一批一批培养出来。”当前我国已建立起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每年中高职学校为社会培养输送近千万名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我国新质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和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全面建设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人才被视为国家最宝贵的资源,而劳动者作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因素,在科技进步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主导作用。掌握科技发展的主导权,关键在于将技术创新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起来。在传统社会,提升生产力的主要途径是增加劳动力数量。随着工业化的初步发展,劳动力和资源密集型产业迅速崛起,显著提升了初级产品的生产能力。然而,在现代化、高质量的发展阶段,单纯依赖增加劳动力已无法满足需求。相反,必须依托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充足的人才储备以及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才能推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历史经验表明,人才培养是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的坚实基石。因此,必须高度重视教育、科技和人才的发展,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撑。[5]
在人才储备不足的情况下,即便技术广泛普及、产业顺利转移或市场需求激增,也难以有效催生新的生产力。人才资源是生产力要素中最为活跃的部分,它不仅促进了生产资料和科技知识的创新,更引领了管理模式的变革。为了充分激发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必须构建一个有利于其成长和发展的社会环境。教育体系在人力资本的积累中占据核心地位,中国已成功建立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系统,它不仅满足了现代化发展的需求,还为人力资源的进一步开发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因此必须充分发挥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的重要作用,将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转化为优质的人才资源,以精准把握新质生产力形成过程中的新趋势和新机遇。
人才成长与产业升级水平息息相关,同时高质量就业的实现也起着关键作用。[6]教育培养的人才需要在社会分工中不断进步,通过创新协作模式,如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以及人与机器的协同,推动生产方式的革新。以人力资源为核心,衍生新质生产力和教育的多元理解,不仅具有理论的解释力,也符合理论的适用性。[7]
新质生产力的形成离不开教育,我国的教育体系包括义务教育、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其中,职业教育专注于创新人才和技术人才的培养。发展以数字化、智能化、高效化为特征的新质生产力,必须以人力资源为根本,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积极培育未来产业,所需的人力资源也大多源自职业教育。为此,要为深入探究职业教育在培养顶尖创新人才方面所展现的新质生产力效应。首先,从理论层面阐述新质生产力的概念,明确其与人力资源及社会生产力的内在联系,同时分析新质生产力与职业教育之间的逻辑关系。随后,探讨新质生产力如何有效推动职业教育质量的提升。最后,进一步说明在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新质生产力升级的过程中,职业教育所扮演的关键角色,目标是构建一个以人力资源为核心的创新体系,以推动社会的持续进步与发展。
二、职业教育与新质生产力双向赋能的理论逻辑(一)新质生产力的内涵
新质生产力,作为生产力发展的全新阶段,是对传统生产力的深刻变革,它革新了生产方法,引领生产模式从传统的大规模、高耗能、高污染逐步向智能化、环境友好、效率更高的新型生产模式转变。这一转变将为实现可持续发展、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提供强大动力。
新质生产力的“新”,主要体现在其构成要素的创新性变化。这包括新兴科技的深度融入,人力资本的优化升级,以及数据要素的高效运用。这一生产模式不仅依赖于技术的革新,更强调人与技术的紧密结合,以及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新质生产力的“质”,则体现在其创造性、个性化和可持续的生产过程中。这不仅推动了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也为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相较于传统生产力,新质生产力主要依靠科技创新的动力推动,例如,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远超传统生产力的增长,为新质生产力的飞跃式发展提供了可能。此外,新质生产力强调科技创新的支撑作用,注重资源的节约高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防止了资源与能源的滥用。这种发展模式能够有效地平衡短期与长期的利益,实现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和谐共生。[8]此外,新质生产力亦聚焦于尖端科技的运用,包括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这些技术的融入不仅优化了生产流程中的精准管理,显著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更为企业决策提供了科学、有效的数据支撑。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亦推动了组织结构的深刻变革,传统的层级化架构正逐步被扁平化、网络化的新形态所取代。因此,新质生产力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实现了全方位的革新与提升,显著提高了生产效率和水平。同时,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也促使人们不断更新观念,提升个人素质,以适应新的生产力发展需求。[9]
(二)人力资源: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基础
人力资源,作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承担着引领社会持续发展的历史重任。马克思主义关于人口与经济的论述深刻指出,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生产力的提升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生产力的持续进步不仅优化了人口的生活条件,还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支撑。为保持经济的稳健增长和人口再生产的良性循环,必须充分激发和利用人的生产潜能,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的提升。[10]这要求致力于发展生产力,切实提升人民的生活品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时,加大对人力资本的投入力度,全面提升人口的整体素质,培育出能够引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高素质人才。人口素质和人才培养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资源和关键动力。
人才素质的提升,可有效提高劳动生产率,进一步开发人力资源,累积人力资本,为我国经济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同时,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不仅有利于社会经济的转型,更能推动劳动力市场由数量优势向质量优势的转变。[11]在智能化和绿色化的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经济发展越来越依赖于人力资本的质量。因此,可通过增加对职业教育和与其相关领域的投资,把我国庞大的人口规模转化为丰富的人力资源优势。
(三)新质生产力与职业教育的内在逻辑
新质生产力,这一依靠科技创新、数字化转型和人工智能来提升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和优化资源配置的生产力形式,其核心在于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质量变革与最优组合。特别是劳动对象,作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品质和数量对新质生产力的效能和产出有着直接影响。科技进步不断带来新的劳动对象,为新质生产力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新质生产力的技术突破和创新的配置进一步促进了劳动对象的优化升级,从而推动了生产力的持续增长。因此,劳动对象的改进和提升成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并且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也反过来促进了劳动对象的创新与升级。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应高度重视劳动对象的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在完成劳动对象的优化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这进一步突显了教育和创新的重要性。事实上,自主创新和现代教育的发展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形成与发展的核心要素。这与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的观点相契合,即“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职业教育与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紧密相连,它不仅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而且在整合科教创新资源、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以及推动新质生产力形成过程中,扮演着关键的人才培养角色。[12]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为职业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职业教育必须适应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技术技能人才,并提供与新质生产力相匹配的教育和培训。同时,职业教育也能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通过提供技术技能培训和人才培养,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创新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