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如何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

作者: 罗海鸥 侯海冰

编者按: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重要部署。为了学习贯彻《决定》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纪念我国高校实施文化素质教育30周年, 2024年9月24日,由广东开放大学省级社科研究基地粤港澳大湾区名人与大学文化研究中心、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华中科技大学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主办,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协办的“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专题座谈会在广州举行。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山大学、厦门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广州)、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等20多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知名学者、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教育部“长江学者”、大学党委书记、校长,围绕“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展开专题探讨。本文对会议专题探讨的主要内容和观点进行综述,以期在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中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进一步推进高校文化素质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加快高等教育强国建设。

摘 要:由广东开放大学省级社科研究基地粤港澳大湾区名人与大学文化研究中心、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华中科技大学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主办,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协办的“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专题座谈会于2024年9月24日在广州举行,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山大学、厦门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广州)、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等20多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知名学者、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党委书记、校长出席座谈会,围绕“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的目的意义、内涵意蕴、现实不足和方法路径等展开研讨,以期进一步加强高校文化素质教育,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加快建设高等教育强国。

关键词:高等教育; 科技教育;人文教育;协同;AI赋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的重要部署。为了学习贯彻《决定》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纪念我国高校实施文化素质教育30周年,2024年9月24日“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专题座谈会在广州举行。此次会议由广东开放大学省级社科研究基地粤港澳大湾区名人与大学文化研究中心、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华中科技大学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主办,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协办。中国工程院院士罗锡文、邢锋和联合国国际生态生命安全科学院院士王河,以及王义遒、谢维和、刘献君、周洪宇、欧阳康等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山大学、厦门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广州)、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等20多所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资深教授、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大学党委书记、校长等参加了座谈会。会议围绕“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这一主题展开深入讨论。会议分别在广东开放大学和广东技术师范大学举行。广东开放大学(广东理工职业学院)党委书记幸小涛和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戴青云分别代表学校致辞。粤港澳大湾区名人与大学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罗海鸥,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广东海洋大学党委书记杨洲,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副校长李琴教授和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副校长邓文新教授先后主持会议。与会专家围绕相关议题进行了发言和交流,以期进一步深化高校文化素质教育,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加快建设高等教育强国。

一、 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1.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必然要求

教育部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顾问、北京大学原常务副校长王义遒教授指出,为了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必须加速科技革命和产业转型。产业深度转型需要创新科技,发展新质生产力,创新性配置生产要素,优化组合劳动者、劳动资料与劳动对象等;产业深度转型还需要有创新的管理,构建新的产业链,实施新的上下游分工。这就要求产业链与企业管理人员熟悉新的生产要素、其技术内涵及特点,能使产业链中各种机构与人员合理分工、紧密配合。管理就是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分散的、各有所长的不同界别的人员拧成一股绳,发挥最大效能。因此,对于这种管理人员的培养训练,就自然应该包括科技内容。从而使“强化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协同”成为新时代教育的必需和动力。

“新质生产力的实质,归根到底就是绿色生产力。”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原副校长、文科一级教授谢维和认为,绿色发展理念以人与自然和谐为价值取向,以绿色低碳循环为主要原则,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基本抓手,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绿色低碳、生态文明,以及人和自然之间的协调关系。其背后的知识基础就是要去构建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相协调的新的知识形态。

联合国国际生态生命安全科学院院士、中国院副院长、广州大学教授王河从建筑设计的视角提出了基于“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构建新质生产力的“三要论”“七要素 ”,即构建新质生产力,传承传统建筑文化资源,做到保护与传承,更新与发展,从而推动老城市新活力,助力碳达峰碳中和,聚焦建设美丽中国。具体来说,“三要论”是指“现代城乡要论”:兼顾城乡,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回归自然的“现代城乡要论”;“民族文化要论”:在现代多元文化背景下,继承传统岭南文化精髓,增强民族自信,遵循民族建筑文化发展规律,弘扬民族文化要论;“可续发展要论”:尊重自然规律,将环保意识、绿色生活融入岭南建筑设计的“永续发展要论 ”。“七要素”是指地缘经济要素、人文自然要素、特色资源要素、特定功能要素、乡土民俗要素、宗教文化要素和数字智造与装配建筑要素。

2.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题中之义

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农业大学原副校长罗锡文教授认为,人不仅需要通过科技教育汲取改造世界的工具和力量,更需要通过人文教育实现对人类、对社会、对自然的思考、对价值的理解以及对意义的追求。如果说,科技教育授人以器,那么人文教育授人以道,对于人的成长和发展而言,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是知行合一的教育。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原院长陈金龙认为,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契合中国式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要求。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一方面取决于科技的发展和进步,通过科技发展实现绿色低碳发展;另一方面取决于国民的人文素养,对自然抱持尊重和敬畏的态度。因此,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要求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戴青云教授认为,当前教育体系需要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特别是在科技与人文协同、理工医农等领域的交叉上。教育应更加关注可持续发展,注重人类、自然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3.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

“当今科技的发展日益呈现出学科交叉、知识融合、技术集成的特色。”中国工程院院士、暨南大学校长邢锋教授指出,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是知识发现和科学探索的必然要求,也为高校培养复合型高素质人才指明了方向。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其落脚点在于优化课程体系以及内容设计。要着力打破课程的学科比例,精心打造一批涵盖科学与人文各学科的领域知识内容的跨学科精品课程,重构课程教学体系。

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广西师范大学党委书记贺祖斌教授指出,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各自有着不同的思维逻辑和培养模式,但究其本质都是旨在通过培养人,从而达到对人类文明和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对于培养具备良好道德修养、丰富知识储备、较强科学创新精神和较高人文素质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指明了方向,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本质要求,也是对教育本质的回归,为教育强国建设注入强大精神力量,更加丰富了新时代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理论基础。

广东省高等教育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广州大学刘晖教授认为,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协同的历史逻辑有三条线索,即知识与文化的逻辑、人的发展的逻辑、教育发展的逻辑。第一,人类知识的发展逻辑,经历了从总体性知识—知识分化—分科知识—学科交叉融合的历程,作为知识载体的科学家群体也经历了从“两种文化”(人文文化与科技文化)的对立,到“三种文化”(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的融合;第二,人类自身的发展逻辑,经历了从人的片面发展—人的异化—和谐发展并走向全面而自由发展的历史进程;第三,人类教育的发展逻辑,经历了从和谐的教育(培养君子、绅士),比如古代中国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和古希腊的“七艺”(语法、修辞、逻辑、算术、几何、音乐和天文学),到学科教育、专业教育(培养技术和专业人才),再到强调通识教育、学科交叉融合的全面发展教育的历史逻辑。鉴往知未,人类知识、文化、人和教育发展的历史进程,为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提供了思想资源和实践路径。

二、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的内涵意蕴

1.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是鸟之两翼、车之两轮

科技和人文是国力支撑和社会根基。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原副院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术发展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马陆亭认为,科技助力个人发展,推动社会进步;人文提升个人幸福感,增进社会凝聚力。科技是硬实力,人文是软实力。国家综合国力,表现在经济和军事上,体现在科技和人才中,根子在教育和文化里。经济是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科技是支撑经济发展的关键力量,人文是让人活得有意思、使社会富有凝聚力的精神价值追求。我们要建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既包括富强,也包含民主、文明、和谐、美丽。这就要求国家发展不仅要极大满足人民对美好物质生活的需求,实现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的高质量发展,还要求在社会建设上充分满足人民对健康精神生活的追求,形成具有人文情怀、价值引领、文化魅力的国际影响力。因此,科技和人文是国际竞争之力量,是国家富强之支撑,是社会繁荣之根本,是个人幸福之源泉,是学生成长之要义。

2.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同等重要、相得益彰

谢维和表示,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文理)之间的关系是知识体系发展过程中一个长期存在的内在张力,是中国学术史中的一个学术公案,是世界学术界一直关注与讨论的基础性理论问题,也是知识形态中的基本关系之一。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唯有有机协同,相互配合,才能更有效地推动教育的高质量发展。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协同在平衡教育系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罗锡文认为,从系统的角度看,协同就是使系统之间和系统内部组成部分之间减少冲突,减少内耗,从无序走向有序,从不平衡走向平衡,从而形成相对稳定的功能,并实现整体的良性发展。具体来说,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有三点内涵。第一是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同等重要,相得益彰,不可偏废。二是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密切衔接,合理布局,有序调控,协调发展。三是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紧密结合,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共同服务于人的发展。

“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协同是大学办学的使命,也是实现大学功能的核心。”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党委书记、广州大学原党委书记屈哨兵教授指出,大学的使命不仅仅是培养高科技人才,还要培养具备人文精神的综合型人才。科技、教育和人才培养三者密不可分,只有三者协同发展,才能实现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目标。

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朴雪涛教授认为,人文教育具启智功能、陶冶功能、激励功能、引领功能。因此可以说,人文教育是大学的生命起点,是大学长青不衰的根本原因。大学存在的合法性基础就是人文教育,让人文精神传承与发扬,让人文关怀变成社会伦理,让人文追求成为社会信仰,社会需要大学,就在于大学的人文属性、人文品格和人文价值。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