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数字时代新文科背景下的美育:内涵、挑战及路径建设
作者: 徐梦婕摘要:数字时代新文科背景下,高校美育学科建设正面临空前的挑战,如何有效开展高校美育工作已成为专家学者高度关注的热点。美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高校的美育建设应注重各类学科间的融合,走出中国特色的高校美育道路。文章系统阐述数字时代新文科下高校美育学科建设的内涵,从宏观的角度剖析高校美育建设中的挑战,并提出三条建设性路径,为我国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卓越人才提供参考。
关键词:数字时代;新文科;美育;路径建设
一、 数字时代新文科的育人理念
数字时代是创新驱动的新时代,新的变革引起人们生活方式的深刻变化,人民需求的改变推进了数字时代的发展,既是科技与信息的创新发展,也蕴含着高等教育改革理念下的教育创新。数字时代所呈现的特点是多样化、综合化、个性化、互动化,不仅要强化个体专业领域的精细研发,而且更加凸出了交叉融合、协同创新的理念。在数字时代的背景下,高等教育也迎合时代的需求,强调新文科的发展理念。在新旧文科理念之间,旧文科忽略了中国特色文化教育,强调分科治学;新文科不仅增加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而且突出学科融合的重要性。打破学科壁垒,是创新人才培养、新学科体系建设、新知识构架及价值创新的教育理念。
(一)数字时代育人理念的背景
2018年8月,中共中央在所发文件里提出“高等教育要努力发展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简称“四新”建设),正式提出“新文科”这一概念。2019年4月29日,教育部、中央政法委、科技部等13个部门在天津联合召开了“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启动大会,开启了全面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的新征程。新文科建设是数字时代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战略,2020年11月,教育部新文科建设工作组发布了《新文科建设宣言》(以下简称《宣言》),对新文科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针对建设的共识、遵循和任务三个方面指明了发展的方向。从《宣言》中可反映出新文科的精神内涵。首先,强调高等教育中文科教育的融合发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发展。在新科技和产业革命飞速发展中,更加迫切需要跨学科的知识力量来解决社会日益复杂化的问题。其次,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文科教育,秉持着尊重文科教育的特点,坚持守正创新、分类推进,在传承中创新,促进八大学科门类特色发展,并强调了艺术学以美人、美化为教育准则。再次,紧扣国家软实力建设和中华文化繁荣发展的新需求,促进专业优化,提升专业引领价值,推动教育教学模式创新,加强国内外高校间协同发展、优势互补,打造高质量的高等文科教育。
数字时代下引领着人文学科迈向“新文科”时代,象征着人文社会科学的改革不是一般性的创新、补丁式的创新、表面化的创新,而是学科定位、课程设置、评价体系的全方位的创新,最终改革的目的是为了中华传统文化既能够站在国际文化发展的前沿,又能够凸显出自身文化个性,有效地促进社会发展。
经济的飞速发展促进社会不断前进,反之也造就了教育功利化观念。文科教育的定位模糊不清,民众倾向于理工科的研究和发展,人文学科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有所撼动。随着即将引爆的第四次科技革命,人工智能从根本上改变机器和生产资料,量子计算机技术、基因工程技术、核聚变等方面的革新不断地涌现出来,大数据时代将更加愈演愈烈,人文社科的变革想要谋求发展必须探索全新的路径,因此,我国提倡“新文科”的建设与发展。
(二)数字时代育人机制的推行对高等教育的影响
数字时代背景下提出的“新文科”育人理念,对高等教育的发展和进步带来了巨大的动力。
一是要强调综合性的交叉融合,突破传统单一学科为主的发展路径。传统学科教育体系划分较为精细,突出研究领域的状况,文理之间也标有明显的分割线。而在数字时代背景下,要求自然学科的发展要追求“对”的物理,社会学科追求“明”的事理,人文学科则要追求“通”的人理。以艺术学科发展为例,在剧场表演舞蹈、话剧、歌剧、音乐会,或是在展厅展示绘画作品,均已不能满足观众的视觉享受。舞蹈追求的是以理性的技术验证身体动作的可能性和规范性,话剧在银屏融入了3D、AR、VR等电子媒介,音乐也在借助各种新科技手段增强视听效果,美术则利用智能化的4D、5D效果将作品实现现场“复活”。新文科的建设需要进一步打破学科专业壁垒,推动文科专业间的融通,实现文科与理工农医交叉融合,将现代化信息技术的价值最大化,支持人文学科全面发展,构建“大文科”视野,为培养新时代创新型人才奠定基础。
二是要强调人文学科建设的创新性。新文科中的“新”不是单纯的指向新旧的“新”,而是强调创新的“新”,在高等教育中的创新犹如一场知识革命与思维革新,是人类对自我不断提升所作出的世界性调整。新文科的创新是从教育的内涵、结构、角色、目标四个方面作出了一次重构,并且是立足于不同文化、专业和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从而碰撞出新的理念。数字时代对于知识结构的要求也产生了变化,不再以单一的概念和思考体系来解读万物生长的因果关系,而是需要发散性思维,以多维的视角分析事件的成因。比如艺术学科中的音乐学,在新时代中,音乐的功能与作用不单纯是为了审美而存在,它与信息科技结合后,影响了语音识别的技术研发。新文科的发展离不开与“互联网+”和“AI+”的科学技术的融合,从而对教育手段和研究范式进行一次新的洗礼,也是对高校教师的一次重大考验。
三是更加注重现实、以人为本,促进人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新文科的发展追求创新性,但不容忽视以育人、育才为中心的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新格局,秉承着弘扬中华文化的核心思想,推动形成哲学社会科学中国学派,提升学子们的自信心、自豪感、自主性,要明确文科教育的价值导向性,坚持立德树人,提高学生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注重人文精神和民族精神的塑造,时刻强调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二、 新文科背景下美育学科建设的内涵
新文科建设不仅对高等教育的发展指明了前进的道路,更是给人文学科在数字时代创造了更大的发展空间。人文学科所涉猎的除了人们常关注的哲学、历史、文学等专业,美育在高校教育中的价值日益提高。美育可谓是广义上的审美教育,包含了音乐、舞蹈、美术、书法、戏剧、影视,通过不同专业学科的熏陶,提升人们认识美、理解美、欣赏美、创作美的能力,是培养学生心灵美、行为美的主要手段。数字时代背景下,高校肩负着新美育建设的重要使命,美育不再是传统式的对美的传播和欣赏,而是以“新”美育观在高校的建设中发挥作用。
(一)突破全人教育的思想理念
新文科的建设宣言提到,“构建世界水平、中国特色的文科人才培养体系,建立健全学生、学术、学科一体的综合发展体系”[1]。“教育要把人培养成作为人的人、真正自由的人,而不是要把人培养成作为工具的人、片面发展的人”[2]。数字时代的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体系、模式、质量都有着新的要求,并树立了宏伟的目标,尤其在“新文科”的理念提出后,人文学科则更加明确了要培养志存高远、德才并重、情理兼修、勇于开拓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全面发展人才的倡议与18世纪末19世纪初德国新人文主义教育的主要代表人洪堡提出的“完人”(Vollstandige Menschen,被译为“完全的人”)的教育思想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何谓“完人”?洪堡认为,所谓的“完人”是“有修养的人”,成为有修养的人不仅对自身的品德和对生活的感悟有着一定的要求,更需要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的体现。
20世纪90年代,支持全人教育的学者在芝加哥签署了《教育2000:全人教育的观点》,明确了全人教育的十大原则,即是:①为人类的发展而教;②将学习者视为独立的“个体”;③经验的关键作用;④整全的教育;⑤教育者的新角色;⑥选择的自由;⑦为参与式民主社会而教;⑧为培养地球公民而教;⑨为地球的人文关怀而教;⑩精神和教育。十大原则标志着全人教育从一种教育思潮转向了教育改革运动的道路。
相比于“全人教育”,新文科下美育学科中的“全面发展”,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其一,坚持立足国情,为长远目标而奋斗。数字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基于国家的需求而不断努力奋斗的,推行美育学科建设,不仅要关注到个体的审美教育,还要有针对性地开展美的教育,通过审美教育认知本土文化的内涵,为国家长远发展而施教。其二,人人享受审美教育的权利。美育学科在高校的建设,一方面应该以独立学科而存在,具备完整的教育体系,拥有合理的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师资队伍;另一方面作为通识课程服务于大学的每一位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都具有潜在的创造性,都有独立的精神需求,美育的过程能够给学生提供宽阔的创造与思考的空间,给予学生释放自我意识和思想的机会,充分体现尊重个体发展的教育理念。其三,多学科融合教育。文化的发展不可以单方面以某个学科作为代表,而是作为一个整体,各学科都相互联系。美育学科则要融合其他学科,以实现人全面发展的目标,从生理、精神、社会、道德、创造性等方面综合发展。其四,打造质量文化教育。美的教育能够激发学习者对世界人文的关怀,使其认识到世间万物之间的互相依赖的本质,清晰认识到自身所处的环境下的需求,从而提高文化创造的质量,充分体现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加强科技与艺术的融合
《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强调,“把美育纳入各级各类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加强各学科有机融合”,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数字时代的美育发展,仅凭传统式的各类艺术风格赏析、体验,已不足以满足当下学习者的需求。随着“新媒体”产生的新时代思想和“新艺术”已经加快了艺术教育的改革。所以,先进的科技与艺术的融合也是美育学科建设的一大亮点。
数字时代促进了各艺术门类的传播方式的发展,例如出现了数字媒体、数字印刷、微视频、微电影、各类网络媒体、AI人体动作识别等数字媒介。艺术教育在与科技融合之前,就已经有了艺术人类学、艺术心理学、艺术管理学、艺术伦理学等具有新理念、新思想的学科方向,“新文科”的思想提出后,艺术学科的发展也被称为“新艺科”[3],所谓的“新”是紧随时代的变革,在适应新一轮的科技革命的同时,以一种新兴思想战略对艺术教育进行质的革新,提倡跨学科、跨领域研究艺术教育,以新的对话方式和艺术语言将艺术推向大众,创建新时代艺术的中国学派,为国家未来的艺术领域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卓越人才。
“新文科”背景下的艺术教育融合了科技,为美育学科的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全球加快数字化进程,已将数字化的技术渗透到多个学科领域的情况下,数字化必将助力美育学科研发新的美学体系。随着5G、人工智能等新时代数字化信息技术的发展,一方面,对美育的传播手段会产生影响,比如,美术赏析将有可能结合5D动漫效果,将历史性的绘画作品复活在屏幕中,能够给学习者带来更加真实的视觉效果和崭新的审美方式,不仅能提高教学质量,而且也以新的形式解读社会文化中的现实问题。另一方面,数字化的科技融合到美育中,也会对美育的教学内容产生影响,比如,舞蹈教育不再单纯地采用“无声的言说”,融合了新的科学技术手段,可以用屏幕化、虚拟空间等方式丰富舞蹈的内容,不仅使舞者能够产生更丰富的联想,也能使舞蹈展示无限的发挥空间。数字化对舞蹈审美教育的影响,不仅是它迎合了当下的社会需求和大众的好奇心,更多的是它能够以奇特的审美方式将舞蹈艺术的内涵传递给对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