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两个结合”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的策略
作者: 吴笑韬 刘梓仪摘 要:“两个结合”是对我们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实现党的理论创新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为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提供了理论指导、方法论指引和实践路径指南。在“两个结合”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应立足于外鉴、解释和构建的生成路径,遵循导向性与兼容性相结合、充分性与可持续性相结合、批判性与建设性相结合以及与时俱进与积淀传承相结合等原则,通过创生、转化、盘活、整合、积承等多种方式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科学开发和有效供给。
关键词:“两个结合”;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策略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首次提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以下简称“两个结合”)。其后,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和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两个结合”的基本内涵和重大意义得到了进一步阐明。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1]。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时代化成果构成的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体系,既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也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理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理论资源。“两个结合”是对我们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实现党的理论创新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也是思想政治教育获取核心资源的根本途径,为制定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开发策略提供了根本遵循,对切实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两个结合”为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提供理论指导
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是思想政治教育有效开展的前提条件和根本保障。所谓“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是指在一定的阶级社会中,能够被统治阶级纳入到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进行开发、利用和管理,从而有利于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各种构成要素的总和。[2]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则是指一定的社会、阶级和政党根据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对潜在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进行挖掘,使之成为现实资源,或对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未知功能进行挖掘,充分发挥其潜能,从而有效地服务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动态过程。[3]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个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建构、维护与发展的特殊政治实践活动”[4],其本质是“进行主流意识形态的灌输”[5],以实现“思想掌握群众”[6]。在中国的语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目标是通过教育的方式来建构、维护和发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功能主要体现在有利于这个目标的达成。由此而论,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其核心意蕴则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生产。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根本的理论指导。“两个结合”推动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次飞跃,分别形成了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二十大强调,要“确立和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7]。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进程构成了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线和主轴。思想政治教育承担着对群众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用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创新成果,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群众头脑,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使命。因此,“两个结合”是马克思主义实现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途径,也为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提供了与时俱进的理论指导。
二、“两个结合”为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提供方法论指引
“两个结合”深刻总结和凝练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经验,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理论创新和实践经验升华的方法论,揭示了实现意识形态生产、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内在逻辑,明晰了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
(一)导向性与兼容性相结合的原则
鲜明的政治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属性,这也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必然具有鲜明的导向性。同时,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来源多元、构成繁杂,要求开发本身具有良好的兼容性,以保证资源开发取得良好的效益。
导向性与兼容性相结合,体现在以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时代化成果为核心资源与资源来源多元化拓展相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意识形态建设的主线和主轴,其所取得的理论创新成果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理论资源。围绕这个主线和主轴,在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的过程中,还需要积极借鉴和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世界其他优秀文明成果等,把各种优秀的资源纳入和融合到资源库中,将“人类知识的总和”作为资源的广阔来源,充分借鉴汲取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以充实“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库”。
导向性与兼容性相结合,还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实质主体地位与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创造力相结合。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开发者和供应者,可以分为个人主体和组织主体两个层面。从组织层面来看,中国共产党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质主体,也是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的实质主体。坚持中国共产党的资源开发主体地位,是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得以顺利开展的根本保障。与此同时,作为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不仅是物质文明的创造者,也是精神文明的创造者,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需要广泛吸纳人民群众在物质和精神文明创新过程中所积累的创造性成果。
(二)充分性与可持续性相结合的原则
充分性与可持续性相结合的原则,要求一方面要保持对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开发力度,以保证资源供给的充足性;另一方面,也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要保证长远可持续性,既要满足当前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需求,也要保证未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所需要的资源不会出现枯竭。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坚持充分性原则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尽可能地保证资源开发的数量和质量,以此确保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供给的充足。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的可持续性原则,则要求在尽量保证资源开发的数量和质量的同时控制开发成本,包括财物成本、政治成本、文化成本和生态成本,不断提升资源开发效益。
(三)批判性与建设性相结合的原则
“两个结合”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现实和传统文化的改造,则“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化”和中华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内在地蕴含着批判性与建设性相结合的方法论,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需坚持“破”“立”结合。“破”和“立”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法。习近平总书记在强调“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的时候,指出“思政课的任务是传导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性是其根本。同时,彻底的批判精神是马克思主义本质特征,马克思主义就是在同各种错误思潮的不断斗争中开辟前进道路的。思政课要在传播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基础上用好批判的武器,直面各种错误观点和思潮,旗帜鲜明进行剖析和批判”。[8]
就“破”的方面而言,围绕不同时期的思想斗争主要任务开展思想的交锋,在斗争中获取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回顾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多年的发展历程,是一个在实践中不断与各种错误思想作斗争、克服各种错误思想的过程。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主要是同各种“左”、右倾错误思想作斗争。新中国成立后,与之作斗争的思想对象随即转换为封建主义、资产阶级的思想残余,通过思想交锋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流地位。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多元文化背景的凸显,给意识形态领域带来了一系列挑战,自由化思潮、“历史终结论”、“意识形态终结论”、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社会思潮都曾盛行,在与这些非马克思主义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思潮的交锋中,彰显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批判性功能,并在斗争中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开发。
就“立”的方面而言,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需要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产生理论创新成果,从而不断地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切实体现意识形态的凝聚时代共识、增进社会认同和增强社会向心力的功能,发挥其作为凝聚社会共识的“社会水泥”的作用,充分彰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促进政治认同和思想整合的功能。
(四)与时俱进与积淀传承相结合的原则
“两个结合”强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体现了在实践中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时俱进地用于分析不断变化发展的“具体实际”,同时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用于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意识形态要保持其解释力,就必须不间断地进行自我更新,即需要不断地推进意识形态的生产和再生产,推动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的与时俱进。同时,意识形态的生产不是凭空实现的,而是在一定的历史和文化传统基础上进行的,创新是在传承基础上进行的创新,传承则是通过创新来实现的传承。
三、“两个结合”为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提供实践路径指南
“两个结合”明晰了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来源空间和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的实践空间,从而明晰了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生成的主要路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大致有外取生成、内在生成和系统生成三个生成路径,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的三个实践路径。
(一)外鉴: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外取生成路径
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外鉴是指通过外取和借鉴而实现资源开发的路径。这里的“外取”的“外”,既包括地域之“外”,也包括他者阶级之“外”,还包括异质文明之“外”。一是取自其他国家。这种生成路径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来自国外,但经过开发后转化为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两个结合”首先揭示的是诞生自西方国家的马克思主义是如何在中国与中国的具体实际和优秀传统文化深度融合和双向转化的内在依据和规律。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首先用于指导实践,都不是发生在中国。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一种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被外取拿来为我所用,其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经过中国化和时代化,产生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共产党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理论资源。二是取自其他阶级。比如,对于无产阶级而言,通过外鉴资产阶级的精神生产成果和封建阶级的精神生产成果使之成为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都是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外取。三是取自其他文明。这是从文明交流的层面来看待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的外取。外鉴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重要生成路径之一,有其深刻的文化和历史根源。中华传统文化几千年传承所形成的兼容并包的文化特性支持通过外鉴的方式而生成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助力思想政治教育培育文化自信。在中国近代以来的现代化进程中,伴随着深刻的“现代转变”和文化重构。这种“现代转变”和文化重构,是在西方及其文化强势冲击的历史背景下推动的,其中存在着大量的“文化借取”的现象。这种独特的历史和文化现象也为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设定了历史背景和文化环境,深刻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的历史进程走向、发展脉络和生成路径。
(二)解释: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内在生成路径
从某种意义上说,意识形态即特定社会秩序合理性和合法性的解释体系。马克思指出,“每一个企图取代旧统治阶级的新阶级,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得不把自己的利益说成是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就是说,这在观念上的表达就是:赋予自己的思想以普遍性的形式,把它们描绘成唯一合乎理性的、有普遍意义的思想”[9]。这就是说,意识形态本身的生产,就是特定阶级“赋予自己的思想以普遍性的形式”,并使其成为“唯一合乎理性的、有普遍意义的思想”,这主要是以理论为核心,包括反映特定观念、习俗的一整套思想体系。对于社会秩序合理性和合法性的解释,是意识形态的主要功能,也是其生成的主要路径,正如有的学者所说,“意识形态是关于一定社会经济、政治、社会存在的一整套完整自洽的解释体系”[10]。意识形态是解释性的思想体系,也是在解释中生成的。概括而论,经由解释而生成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主要通过对现实、历史和意识形态本身的解释三个层面来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