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图像化教学的异化及其回归
作者: 陈小花 徐喜春摘 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图像化教学是适应“文字时代”向“图像时代”延伸发展的趋势使然,又是课程与时俱进实践品质的生动体现。但当前图像化教学中存在图像符号反制教学文本、图像“泛娱乐化”倾向裹挟课程“强政治性”属性、图像滥用遮蔽学生主体性等异化现象。对此,要坚持图像化教学中“意趣盎然”的基本思路,加强图像元素的“教学性”建设,注重图文之间的精准匹配,构建学生有效参与教学的平台,促使图像化教学更好回归育人初衷。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图像化教学;异化
图像生产与传播技术的迅猛发展深刻影响着大学生交流互动方式,直接促成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的变革。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要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落实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材使用、教学管理等方面的统一要求,又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施教。”[1]这一重要论述明确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施教”的基本原则与要求,为增强教学的时代性提供了重要的实践遵循。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适应“泛图像社交”的时代背景,探索图像化教学的思路,将课程的立场态度、思想观念与知识方法形象化、具象化,既是适应“文字时代”向“图像时代”延伸发展的时代趋势使然,又是提升课程教学与时俱进实践品格的生动体现。但图像化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主体隐匿”“图像泛化”“娱乐为王”等倾向和做法,导致教学过程为图像符号所负累,课程的教学逻辑与价值逻辑反而受制于图像逻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如何克服图像化教学的偏失,澄清好“习文”与“看图”、感官刺激与深度思考、情境牵引与主体自觉之间的关系显得相当迫切和必要。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图像化教学的内在逻辑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图像化教学将“视”与“思”联动起来,力争在“读图”中“习文”与“明德”,是立足大学生身心规律与接受偏好、破除课程“知识化”“标准化”错误倾向的有效选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图像化教学内在交织着教师与学生、教学文本与图像符号、知识目标与价值信仰等多对范畴。只有理清这些范畴之间的内在逻辑,才能更好地提升图像化教学的精准性与有效性。
1.图像化教学要处理好“多重文本”之间的关系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图像化教学从形式上看,是将课程内容转化为图像符号。图像化教学极大地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文本形式,既包括传统形式的教材文本,又增加了立体化的图像文本。按照《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下称《计划》)、《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下称《标准》)、《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下称《要求》)等文件的规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采用的都是统编教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文本的编撰与设计历经严密的论证,具有科学性与逻辑性;而图像文本结合当下的时事热点和采用形象生动的形式,体现着时代性与亲和力。教材文本追求的是内容的严谨性与知识的系统性,但图像文本追求的是视觉的刺激性与语言的趣味性,两者在形式追求上具有疏离性。“图像‘碎片化’使得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完整性被肆意地人为割裂和裁剪,极易遮蔽了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的认识,造成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一叶障目’和不求甚解。”[2]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本形式的“图像化拓展”必须思考如何选取与使用图像文本,如何协调好教材文本与图像之间的关系,如何实现“多重文本”之间的相互契合。
2.图像化教学要兼顾好“多重属性”之间的关系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兼具有政治性、知识性与价值性等多重属性,共同构成了课程的内在规定性。图像化教学中要充分兼顾平衡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多重属性之间的关系。其一,知识性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存在与发展的逻辑前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由《思想道德与法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课程组成。这些课程作为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承担着向学生阐述道德伦理知识、法学基础知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任务。“学理性关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关系到思想政治理论课能否占领真理制高点,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生命。”[3]其二,政治性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本质属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政治引导是思政课的基本功能。”[4]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必须在坚定学生正确政治方向上下功夫,引导他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其三,价值性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将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定位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凸显了课程对于塑造学生人生观与价值观的重要性。《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下称《意见》)提出,思想政治理论课“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明确了课程承担着向学生讲清楚是非曲直的职责与使命。图像化教学以图像作为媒介,运用象征、隐喻、想象等多重机制,实现“图像—认知”的转译。在这个转译过程中,图像的解读具有多样性,处理不当则可能冲击课程的本真属性。概而言之,图像化教学如何既发挥好其“图文并茂”的优势,又避免在趣味性、碎片化、形象性的图像中挤压其政治性、知识性与价值性,成为横亘在眼前的现实课题。
3.图像化教学要处理好“多重主体”之间的关系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图像化教学的实践过程,实质上是教师话语权的让渡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由课堂主导者向课堂合作者转变,而学生借助图像实现沉浸式思考与参与,成为教学的主体。“进入新时代,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变,人们对于文化教育的需求越来越大,让大学生在教育中获得成就感,必须加快教育供给侧的转变,尤其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因势而新、乘势而为。”[5]近年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断挖掘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提升学生在教学中的参与度,形成了诸如合作式、体验式等不同教学模式。这些教学模式都呼吁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在合作参与中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方法。但是发挥学生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主体性与主动性,并不意味着教师作用的消弭。当前,关于图像化教学中学生以怎样的方式参与其中,如何与教师保持良性的互动等问题尚未形成常态化的机制,阻滞了图像化教学的深度发展。换言之,图像化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双主体”之间应当形成怎样的合作关系以及形成怎样的张力,亟待厘清和明确。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图像化教学异化的现象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利用图像开展场景叙事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是适应全社会图像化转向的现实需要。但图像化教学要处理好“图”与“文”、师与生、政治性与趣味性等多对关系,在“语图互文”的叙事中实现知识学习与价值建构。当前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图像符号对教学文本的僭越、“泛娱乐化”取向对课程立场严肃性与知识严密性的冲击、图像滥用弱化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等现象,无形中背离了图像化教学的价值旨趣。
1.图像符号对教学文本的钳制
图像化教学是运用图像符号对知识体系进行解码和编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图本与文本应当保持怎样的关系张力?教学文本是教学内容的逻辑化展开,既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又贯穿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由浅入深的展开逻辑。而图本则是为深化学生的认识理解而引入的教学元素,于教学体系而言具有“外在性”。换言之,图本与文本之间具有明确的位阶关系,即图本的引入和使用应该始终围绕教学实践的需要,实现对文本的延伸、深化与发展。但部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图像化教学过程中过分追求感官刺激,导致图本不但不能深化文本表达,反而抑制了文本原有的价值意蕴。一方面,图像应用出现“公式化”、“标准化”倾向。部分教师图像化教学惯常做法就是“知识+图像”:对采集到的图像不加以“修剪”,不对图像与知识之间的适切性进行评估,而是“对号入座”地机械套用。如此做法,虽然满足了学生浅层次的眼球刺激,但是图本的价值意向却背离了文本内设的教学目标,混淆了学生的认知理解。另一方面,图像化教学中出现“泛图像化”现象。思想政治理论课通过“视图”塑造教学“在场感”的过程中,过度追求教学内容的生动性与形象化,造成了对文本的排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淡化了文本在教学中的主体性地位,未能科学处理好图像符号的应用范围和比例,进而走向了“泛图像化”的极端,背离了课程教学的逻辑。一言以蔽之,图像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地位被孤立和放大,颠倒了文本解读与图像叙事之间目的与手段的关系,造成的后果必然是深刻性的价值叙事不得不屈从于表层化的图像叙事。
2.图像“泛娱乐化”倾向对课程“强政治性”的裹挟
《要求》将“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强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价值引领功能”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的首要原则,明确了课程“强政治性”的学科属性。这就要求图像化教学必须在趣味性与严肃性、娱乐性与政治性之间保持适度平衡:既要发挥图像形象生动的特点对教学元素进行情境化设计实现“寓教于乐”,又必须杜绝戏说、恶搞等做法,避免在低俗趣味中褫夺了课程的严肃性和政治性。当前图像化教学过度卷入泛娱乐化思潮的现象并不鲜见,在盲目追求趣味性中遮蔽了课程本真的政治性,在学生的捧腹大笑中淡化了课程的政治属性和理论品格。“教学‘泛娱乐化’现象的出现有着较为深刻的社会经济与文化教育背景,其中之一便是教育消费主义思潮膨胀所产生的满溢效应。”[6]在泛娱乐化思潮的裹挟下,师生关系异化为“商家”与“消费者”的关系,导致教师无限度地迎合学生“娱乐为王”偏好。实践中发现,部分教师选取诸如抖音、快手、B站等媒介中的搞怪、搞笑图像,美其名曰“寓教于乐”,表面上学生对教学图像饶有兴趣,但实质却早已偏离了教学初衷。比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讲解“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时,选取“没有什么是马克思主义解决不了的,如果有,那就是没有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表情包,表面上是讲解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实质是“高级黑”,将马克思主义戏谑化。再比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治》在讲解我国民主制度之时放诸如“无知少女”(对“无党派、知识分子、少数民族和女性”的“戏称”)等漫画,表面上是将严肃问题轻松化表达,但这种畸形表达却在无形中抹黑了党和国家的形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负载的政治立场、价值色彩与思想属性在娱乐化的泛滥中逐渐被稀释,而学生意义建构和价值生成的学习使命也在娱乐的心态中被遗忘。政治性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质的规定性,却被“泛娱乐化”的浪潮和思维所裹挟,无形中催生了课程教学庸俗化和混乱化的现象。
3.图像滥用对学生主体性的遮蔽
按照建构主义的观点,教学不是符码从教师头脑向学生头脑的简单物理位移,而是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将前认知结构与学习内容进行链接的过程。这个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直接决定和制约着教学目标的实现。那么在图像化教学中,就要深刻认识到“人”与“图”之间的主客关系,始终以激发学生主体性作为着力点。具体而言,既要引导学生浸入其中对图像元素进行体悟思考,又要超脱其外,从图像情境中引发对人生发展、社会现象的深刻体悟。但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图像化应用过程中存在“图像为王”的取向,学生无形中从主体沦陷为客体地位。部分教师引入大量图像符号,为学生的知识学习与价值观建构创设了具有强感染力的情境氛围。表面上,学生在图像情境中感受和体验,但实则由于缺乏引导学生从情境氛围到主体自觉内化的转化机制,他们只能沉湎于形形色色的画面之中。《要求》提出:“课堂教学方法创新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加强生师互动,注重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要求》明确了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主体性”。图像塑造叙事场景只是发挥着导入的作用,最终指向的是学生的知识学习、道德成长与身心发展。图像化教学不是要将课程教学演变为图像展览,而是要促进学生在图像情境中实现认知、态度与价值观等多重目标。但部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图像化教学不以学生的身心特点与认知需要为根据,而盲目追求图像的新奇有趣,或者停留在图像的呈现环节,对于形象背后的意识内容缺乏深度考究,这样一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就不得不受到图像的羁绊,学生不能得到深度的学习体会,背离了教学的本真目的。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图像化教学的理性回归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图像化有效地适应了学生交流与传播方式的变化发展,探索情境式、沉浸式的教学模式,帮助学生在感官刺激中学习理论知识和建构价值观念。“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图像运用中,需要注重图像所含蕴的‘意’是否与其呈现的‘象’相吻合,内涵丰富的‘意’是‘象’进行演绎的源泉。”[7]那么,图像化教学必须平衡好“意”“象”与“趣”等多对范畴之间的关系,不能将课堂异化为“快感文化”“娱乐文化”的“舞台”,而必须始终围绕课程政治性、思想性、严肃性的本然属性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保持生活化教学范式与课程知识体系厚重性之间的适度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