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给“网红”儿童玩具立立规矩了
该给“网红”儿童玩具立立规矩了
近段时间以来,“香烟糖”“酒精冰淇淋”“萝卜刀”等未成年人“网红”玩具充斥中小学周边的商店,引发家长担忧。未成年人保护法明确规定,生产、销售用于未成年人的食品、药品、玩具、用具和游戏游艺设备、游乐设施等,应当符合国家或者行业标准,不得危害未成年人人身安全和身心健康。有专家建议,完善立法,从源头上规制不良商家层出不穷的侵害未成年人利益的行为,可以考虑在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增加关于未成年人商品的有关规定,整合其他法律法规中的零散规定,同时配套规定相应的法律责任。此外,还要加大对“网红”玩具、学生文具用品的抽查检查力度和违法处罚力度。市场监管部门应加大抽查力度,确保涉及未成年人商品在生产销售环节均符合法律规定,对违法者坚决说“不”。同时,可以和教育行政部门、学校联合开展相关主题活动,加强对学生和家长的宣传教育,使其主动拒绝购买相关商品,倒逼生产者少生产甚至不生产,引导未成年人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作者:陈文摘编自《中国教育报》)
整顿盗版乱象守护阅读安全

据报道,有家长网购图书给孩子阅读,却发现图书纸张粗糙、印刷模糊,孩子看久了还头晕。家长向文化部门举报,结果牵出了一个庞大的造假售假团伙。
阅读本来是一件健康快乐的事,但盗版图书的存在,反过来严重影响孩子的身体健康和身心成长。守护孩子的“阅读安全”,有必要多管齐下,规范和整治图书的产、供、销渠道。一是出版社减少童书的精装,多设计平装,把图书成本降下来;二是抓住一个关键环节,即电商平台除了店家资质外,还应要求店家提供合法进货渠道证明,保证上架的每本图书都可溯源;三是调整执法思路,加大对盗版图书制作、销售者的打击力度,增加其违法成本,守护孩子的阅读安全。
(作者:廖德凯摘编自《中国教育报》)
合力让“黑竞赛”无处藏身
1月11日,教育部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司等四部门发文,坚决打击违规“黑竞赛”。“黑竞赛”是在我国教育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下产生的一种不良现象。教育主管部门应持续加大对各类竞赛的监管力度,从源头上杜绝“黑竞赛”的出现。学校应切实履行教育职责,加强对学生课外活动的指导,提高学生对正规竞赛的认识。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充分了解孩子,理性看待竞赛。社会各界也要共同关注“黑竞赛”问题,共同参与社会监督。
打击治理“黑竞赛”需要多方合力,共同营造风清气正的育人环境。只有社会各界共同关注、共同参与、共同助力,才能使“黑竞赛”无处遁形。同时,要让各类正规竞赛回归兴趣属性,成为学生校内学习的有益补充。切实发挥各类竞赛挖掘潜能、拓宽视野、培养兴趣的功效,助力学生更加全面多元发展,使其在健康的教育环境中茁壮成长。
(作者:徐健摘编自《中国教育报》)
编辑:徐春霞